在經歷了1941年的巨大損失後,蘇聯不得不迎接黎明前的最後黑暗——1942年。這一年,蘇聯所遭受的損失一點也不遜色於1941年,而且由於在前一年受到重創,蘇軍不僅傷亡慘重,其戰鬥力也顯著下降。此外,幾乎所有工業指標都顯示出大幅下滑,更不用提1942年間蘇軍幾乎全面落敗。如果不是年底史太林格勒會戰取得勝利,蘇聯真的可能面臨滅國的危機。
1942年的蘇聯形勢嚴峻。
盡管在1941年末,蘇軍透過莫斯科反擊戰對德軍造成了重大傷亡,總數達到了50萬人,但蘇聯自身的損失同樣令人震驚。從1941年6月22日戰爭開始到1942年2月莫斯科保衛戰結束,蘇聯軍隊被俘、犧牲、受傷和失蹤的人數總計達到700萬。
在戰前,蘇軍的總人數僅為500萬,即使開戰後進行緊急動員,也無法彌補如此巨大的缺口。除了軍隊人員的損失,蘇聯在工業和人口方面也遭受了驚人的損失。德國實施閃電戰,其攻勢之迅猛令人難以置信,僅三個月內就占領了蘇聯西部數百萬平方公裏的重要土地,到1941年12月時,被德國控制區域內的蘇聯民眾數量已達7600萬。
需要註意的是,1941年4月時蘇聯的總人口僅約為1.9億,這意味著損失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更為嚴峻的是工業問題,由於德軍的攻勢過於迅猛,許多位於西部的重要工廠來不及轉移便被敵方徹底占領。這導致了眾多關鍵冶煉廠、軍工企業和化工設施落入德軍之手。此外,蘇聯的主要工業指標也出現了顯著下降,煤炭產量減少了60%,電力生產幾乎減半,而鋼鐵、銅礦和稀有金屬等領域同樣面臨嚴重困境。
1942年,蘇聯幾乎處於滅亡的邊緣。烏拉爾的新工業區投產還需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蘇軍恢復到平均戰鬥力也要一年多。人口問題迫在眉睫,更不用說從1942年初至年底,蘇聯可謂是全面落敗。史太林同誌所期望的大反攻最終不過是一句空話。
急切不已的史太林
面對如此復雜的問題,史太林同誌當然希望找到應對之策。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史太林錯誤地評估了形勢,以為蘇聯反擊的時機已然成熟,因此下令蘇軍總部制定一系列反攻計劃,從北部的莫斯科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哈爾科夫。蘇軍決心在全線發起大規模的反攻作戰。
1942年1月7日,蘇軍在北方的列寧格勒發動了柳班戰役,並成功突破德軍在沃爾霍夫河西岸的防線,目標是解救被圍困的列寧格勒。然而,由於蘇軍未能顧及側翼,導致第二集團軍遭到包圍,大多數人員被俘。這場戰鬥中,蘇軍付出了五萬人的傷亡,而集團軍司令弗拉索夫也落入敵手。
在戰線的中間,莫斯科保衛戰結束後,德軍仍然控制著勒熱夫這一突出部。蘇聯人形容它為「向莫斯科伸出的手槍」。圍繞這個突出部,蘇軍在1942年整年發起了四次大規模進攻和無數小型作戰。他們沒有預料到對方的防禦指揮官是莫德爾。在付出150萬傷亡之後,蘇軍仍未能動搖敵人的陣地,而德軍的損失僅為蘇軍的五分之一。
在戰線的南端,蘇軍西南方面軍於1942年5月發起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這場戰役結果慘重。由於忽視側翼防守,德軍成功圍困了多支突進的蘇軍集團。最終,德軍以微小代價俘獲了24萬名蘇兵,並消滅了6–8萬的人力,這一勝利徹底改變局勢,使得德國提前實作高加索戰略計劃。
1942年,蘇聯的局勢極為危急,假如是其他組織能力較弱的國家可能早已覆滅。然而,由於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其國家動員能力極強,加之斯拉夫人的堅韌精神,無論傷亡多麽慘重,他們都不會選擇投降。終於,在1942年底發起了史太林格勒反擊戰,成功阻止了德軍繼續向前推進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