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近期,我方南所和北所兩大科研機構在12月底的幾乎同一個時間段,試飛了兩款新一代空中作戰平台。據稱 ,兩款平台的試飛間隔時間甚至不超過96個小時 ,在別國類似的新一代作戰平台還處於PPT圖紙、全比例模型甚至還是一個概念的情況下,我方居然率先試飛了兩款新機,這說明我方的航空工業毫無疑問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那麽,既然我們一口氣拿出了兩款新一代空中作戰平台, 那這是否意味著南所和北所兩大機構會在下一代戰機上進行競爭呢? 而如果這樣的競爭確實存在,南所(成飛)和北所(沈飛)究竟誰的方案能夠獲得海空軍的青睞,一舉拿下大單呢?本期內容,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關於南所和北所的兩大方案會不會展開競爭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是不會。就拿兩大機構分別拿出的兩大上一代戰機殲-20和殲-35來說吧(殲-20居然已經成了上一代戰機了,實在是令人恍如隔世), 這兩款戰機如今都已經在我空軍之中服役了 ,這說明殲-20和殲-35並不是競爭關系而是互補關系。殲-20這樣的雙發重型空中優勢戰鬥機,偏重於對空作戰,而殲-35作為一款中型多用途戰機,正好可以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筆者認為,在下一代戰機上,南所和北所的這兩種方案,未來也有可能會形成類似的配合,一同保衛祖國的領空。
當然,由於這兩款新一代作戰平台在設計上的區別,海軍可能會更加青睞北所,也就是沈飛的方案。從目前已知的情況推測,南所的新一代平台是一款體積很大的三發平台,而北所的設計相對較為保守,是一種雙發平台,所以體積上也要更小一些。更大的體積無疑意味著更大的重量,而 以目前我海軍的電磁彈射器技術而言,想要彈射這種三發重型飛行器,估計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筆者認為,未來的新一代艦載機(六代艦載機)或許會是北所的方案勝出的概率大一些。另外在出口方面,北所的更加「常規」的設計,也很有可能更適合未來的國際六代機市場。
綜上,兩大科研機構的兩種新一代空中平台方案並不存在競爭而是互補的關系 ,兩者都有可能會在空軍之中服役 。但是未來的海軍「艦載六代機」和用於出口的「出口六代機」可能會是北所的方案更加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