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塔山最危險的那一天,總預備隊,為什麽不能動?

2024-09-16軍情

塔山告急!敵「總統府戰地督察組長」羅奇中將,甚至命令獨立第95師組織軍官敢死隊,赤膊發起沖鋒!訊息傳到牤牛屯,「林羅劉」首長的第一反應,決定動用總預備隊實施增援,參謀長劉亞樓拿起電話剛剛要通一縱司令部,沈默寡言的野戰軍司令員突然起身,把電話卻給按了: 「總預備隊,不動」!

一、什麽叫作「總預備隊」

「預備隊」的名詞解釋,是在作戰部署中,規定作為機動兵力使用的部隊編組,預備隊按照規模、級別和用途,可以分為戰術預備隊、戰役預備隊和戰略預備隊三大類。

一般來說,師以下單位在作戰中保留的預備隊,可以稱為 「戰術預備隊」 ,比如某團在攻擊錦州外圍要點時,以兩個營為主攻部隊,團部掌握另外一個營作為機動兵力,這便是戰術級預備隊。

具體到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每個縱隊(軍級)在進攻或者防守時,都會留出一個師或至少兩個團的預備隊,以備不時之需,這已經屬於 「戰役預備隊」 的範疇。

至全國大陸基本解放時,四野第十三兵團奉命北上,從兩廣集結到四戰之地的河南,作為軍委直接掌握的全軍 「戰略預備隊」 ,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外部威脅。

因此半島形勢惡化後,該兵團能夠第一時間進至鴨綠江畔,緊急組建東北邊防軍,後又首批跨過鴨綠江參戰,可見戰略預備隊的重要性。

而野戰軍在某次大規模戰役中,準備在關鍵時刻動用的大型預備隊,它既沒有達到戰略預備隊的級別,卻又完全超出了一般師級、縱隊級的預備隊規模,通常才稱作 「總預備隊」

總預備隊是軍委專電要求設立的,東野首長曾在1948年10月3日的匯報電中,說明了全部十二個野戰縱隊的戰場部署,並提出要動用六個縱隊圍攻錦州,10月5日淩晨接到軍委復電:

「沈陽、錦西方向援敵攻擊精神必不強,你們以六個縱隊阻援必能勝任愉快,同時攻城兵力亦可能不要使用到六個縱隊,估計有五個縱隊即夠, 尚有一個縱隊可以作為總預備隊 保證整個戰役的勝利」!

順便說一句,由此說明【大決戰】在彰武車站的那段部署台詞,最後一句也是不符合歷史的。遵照軍委的指示精神,「林羅劉」再次對兵力部署進行了微調,確定以東野王牌第1縱隊作為戰役「總預備隊」。

本來一縱已經進至錦縣石山地區,準備納入東突擊集團參與攻錦作戰,不料10月8日接到緊急命令,作為總預備隊開赴錦州和錦西之間的高橋鎮,由於該縱第3師已劃歸十縱指揮,因此受領任務的是「縱司」率領的第1師和第2師。

司令員李天佑、政委梁必業迅速領會了上級意圖:「我們縱隊作為總預備隊配置在高橋地區,向西可以增援塔山,向東可以參加攻錦,這是野司首長很重要的一招」。急行軍到達高橋後,李天佑根據野司意圖,立即作出了兵力部署:

第1師置於高橋西北地區,以支援攻錦作戰為主要目標;第2師置於塔山西南,隨時準備增援塔山防線,縱隊司令部開設在高橋東北的陸家窩棚,政治部宣傳隊還突擊編了一首歌:【我們是光榮的總預備隊】!

二、塔山遠遠未到最後時刻

塔山最危險的一天,其實是10月13日,這一天羅奇以獨立第95師為攻擊主力,在海空軍火力的掩護下,以中央鉗制兩翼突破的「波浪式」戰法,對我四縱陣地發起瘋狂沖鋒,僅一線展開的兵力即達四個師,整團整營地實施連續突擊。

四縱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部份前沿陣地一度失守,而這一天,東野主力對錦州的總攻尚未開始,各縱隊剛剛掃清完外圍據點,如果「東進兵團」果真突破塔山阻擊線,恐怕對錦州城垣的總攻就要緩一緩了。

當時最合理的辦法,就是命令總預備隊增援上去,從而力保塔山不失,為10月14日的總攻創造穩定的戰場條件,可為什麽在最後時刻,東野司令員突然叫停了調兵令,堅持「總預備隊不動」呢?

首要原因,當然是程子華的兵力完全夠用,無需匆忙增援,塔山我軍的戰鬥序列,是由第二兵團部統一指揮下的四縱、十一縱加兩個獨立師,另附冀熱遼軍區炮兵旅。

(總預備隊位置)

四縱是「東北五虎」之一,實有兵力近4萬人;十一縱亦有3.5萬人,再加上兩個5、6千人的獨立師以及炮兵旅,我軍共計八師一旅總兵力不低於8.5萬人!

而10月13日這天,敵東進兵團序列中下轄兩個師的第39軍,還在葫蘆島外海的輪船上,也就是說,程子華所部的當面之敵,僅僅為九個師的敵軍,考慮到其習慣性缺額,總兵力至多8萬人!

換言之,塔山方向我軍兵力其實占優,裝備也不差,再加上素質和士氣的因素,足可以擋住敵人的攻勢。 許多讀者的錯覺,來自於只看見到四縱的浴血阻擊,未註意十一縱和兩個獨立師的存在!

塔山防線從海邊延伸到白台山以西山區,正面寬度約20公裏,程子華的部署如下:戰力強的四縱「當道下寨」,擔負從海邊到白台山這一段的防禦;十一縱則布置在白台山以西山地,以防敵人突破山區繞道虹螺蜆,那也是能前往錦州的。

程子華戰前強調,各部隊都要掌握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預備隊,以便阻擊戰打響後,能夠實施連續的反沖鋒, 因此兩個縱隊在第一線都只展開了兩個師,另以一個師為戰役預備隊。

尤其是塔山核心防線,鑒於地形狹窄施展不開,四縱各師更是留足了預備隊,而不是都塞在前沿:兩個師六個團的防區,頂在第一線的只有五個營,按標準編制計算,四縱的各級預備隊占比高達82%!

並且敵人猛攻四縱陣地時,十一縱也沒閑著:多次派部隊側擊敵人,同時還以預備隊第31師,接手了四縱的部份陣地,讓四縱騰出一個整團,加強給最艱苦的第12師作預備隊。

冀熱遼獨立4師、獨立6師奉命深入錦西與葫蘆島之間,襲擊交通線並牽制敵人,必要時仍可調回阻擊防線,也就是說,當四縱前沿陣地殺得昏天暗地時,程子華還有整整六個師沒有動用呢!

在10月13日當天,我軍傷亡1048人(整個戰役傷亡3000余人),戰況雖激烈,不過是塔山村附近的局部而已,四縱根本沒有傷筋動骨,第二兵團預備隊也非常充足,那又慌個什麽?遠未到動用總預備隊的程度。

三、攻克錦州才是東野首要任務

總預備隊的動用,必須是在戰場最危急的時刻,在東野司令員看來,這個時刻應該是在對錦州城區的總攻打響以後,也就是從10月14日上午算起,那麽在此之前,總預備隊絕對不能動!

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的核心任務,是盡快拿下錦州城,只要攻克這座關外第一名城,則關門打狗之勢形成,東北野戰軍也將騰出25萬大軍來,進而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所以塔山也好黑山也罷,均屬次要戰場。

消滅範漢傑主力完全攻克城市,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林羅劉」也不能做準確預判,戰前誰也不曾料到,東野僅用31個小時即告得手。萬一攻堅屢屢受挫,需要三天時間怎麽辦?這才是「林羅劉」最擔心的。

如果攻錦不順利,野司將毫不猶豫地投入李天佑縱隊的主力,在最合適的地段開啟突破口,或者接替傷亡較大的攻城部隊突入縱深,總預備隊嘛,必須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這才是「101」堅持不肯在10月13日,輕易動用總預備隊的次要原因,在第二兵團後備兵力仍然充足的情況下,貿然命令一縱增援塔山,一旦錦州攻城作戰急需生力軍,又去哪裏調兵呢?

保持總預備隊的機動態勢,隨時觀察塔山和錦州兩個戰場的戰況發展,再相機投入,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10月14日這一天,塔山方向情況確很緊急:敵王伯勛第39軍完成登陸,從北平調來的戰車一營也到達前線。

羅奇當天也神氣起來:「有了水牛(指坦克),打下塔山是不成問題了」!然而實際上,東進兵團另外幾個軍已經精疲力盡了,光靠獨立95師賣命沒什麽用。

塔山開打四天來,第54軍、第62軍均傷亡慘重,而第39軍因為集體暈船,尚不能全部投入攻擊,敵人所仰仗的突擊部隊,只有獨95師、第8師和92軍的第21師,勉強從淩晨5時起發起進攻。

激戰至上午10時,錦州方向響起驚天動地的炮聲,東野的總攻開始了!炮聲讓進攻的敵軍趨於瘋狂,第8師一度 攻入塔山鐵路橋頭堡的陣地;但炮聲也使四縱指戰員士氣大振,吳克華及時投入預備隊,一個反沖鋒又把陣地奪了回來。

戰至黃昏時分,東野攻城集團已全面突入城區,解決戰鬥只是時間問題,總預備隊可能參與攻城的任務宣告撤銷,期間李天佑曾經接通吳克華,詢問是否需要增援?四縱司令員表示完全不需要!

因為東進兵團士氣已經崩了!從上到下聽到錦州方向槍炮聲漸少,都明白咋回事,而獨95師所有能喘氣的,只能編成三個半營,完全失去了突擊能力。 這一天我軍傷亡745人,反而低於10月13日,可見最危險的時段已熬過去了!

尾聲:

作為東野理論上的頭號王牌,一縱在錦州戰前被確定為總預備隊,結果一直到戰役結束也沒有出場,雖有些遺憾,卻起到了定海神針一般的作用,讓攻城集團和塔山守軍都沒有後顧之憂,最終沒有出場,只能說明東野各部戰力夠強!

一縱在高橋待命時,也忙得夠嗆,10月13日塔山最激烈的一天,雖未接到野司的出援令,卻也組織第2師各部,給四縱送去了不少子彈和迫擊炮彈,變相幫助了兄弟部隊;而縱隊炮兵團,則奉命配屬給錦州城東的八縱作戰。

東野攻克錦州後,戰力保持最完整的一縱,得以一馬當先猛撲黑山,在遼西圍殲戰和解放沈陽的戰鬥中,先後殲敵3萬余人繳獲無算,總算一掃之前蹲在高橋的郁悶!#金秋圖文激勵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