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5屆珠海航展即將舉行之際,俄羅斯空軍兩架蘇-57的到來讓我們對本次航展充滿了更高的期待!這兩架蘇-57戰鬥機透過不同的方式抵達中國,其中一架由俄羅斯頂尖飛行員謝爾蓋·博格丹駕馭,直接從俄羅斯起飛前往中國,中途在太原降落休整後又直飛至珠海。當抵達珠海時,謝爾蓋·博格丹從蘇-57飛機艙出來時甚至沒有穿飛行服,充分展示了俄羅斯飛行員的勇猛另一架蘇-57則是在拆卸機翼後,借助一架安-124戰略運輸機被運送至珠海。
這是蘇-57戰鬥機首次抵達中國,兩個蘇-57的到來使我們得以近距離全方位了解這款戰鬥機的特性,俄羅斯方面也表現得相當配合,允許我們使用各種相機對蘇-57進行「懟臉式」拍攝。透過這些拍攝的照片和影片,我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蘇-57戰鬥機的制造工藝確實讓人感到失望,機身表面顯得粗糙得離譜!首先,蘇-57戰鬥機的機身到處布滿鉚釘。實際上,戰鬥機機身上存在鉚釘是很正常的,近距離觀察大多數三代戰鬥機的機體也都會密密麻麻地布滿鉚釘,而四代隱身戰鬥機的鉚釘相對要少得多。
四代隱形戰鬥機鉚釘之所以較少,主要是因為在制造過程中使用了新型材料和組裝工藝,使得鉚釘數量相較三代戰鬥機有所減少。此外,隱形戰鬥機外表通常塗有隱形塗層,大部份鉚釘因此被遮蓋,這樣不僅提升了美觀性,更顯著改善了隱形效能。蘇-57戰鬥機外觀粗糙且鉚釘眾多,主要是由於該機的制造工藝未能跟上當前的先進水平,並且抵達珠海的蘇-57為原型機而非量產機型,可能未塗隱形塗層,因此鉚釘顯露無遺。
蘇-57戰鬥機還有一個讓人略感失望的地方,那就是其機體多處存在大小不一的縫隙。例如,透過安-124運輸機運來的這架蘇-57,機翼下方的莢艙(類似於殲-20的側彈艙)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縫隙,寬度幾乎可以塞進一根手指!此外,蘇-57的機翼前緣小翼上也有一條較大的縫隙,而機腹主彈艙的縫隙則顯得尤為明顯,主彈艙艙門之間的縫隙甚至能夠容納一只手掌。這架蘇-57給人的印象是,不僅機身布滿鉚釘,而且到處都是大小不一的縫隙,顯得相當粗糙。
當然,這些縫隙並不一定會顯著影響蘇-57戰鬥機的效能,但它們顯示出蘇-57的整體裝配工藝幾乎停留在第三代戰機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國空軍的殲-20和美國空軍的F-35,機體表面幾乎看不到鉚釘,各連線部位切合得嚴密無縫,完全不存在這種不規則或突兀的縫隙,表明殲-20與F-35的裝配制造工藝遠超蘇-57。蘇-57戰鬥機的粗糙程度除了受到其作為原型機和制造工藝的影響外,也與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傳統特點」相關,因為其制造業一直以來較為「隨意」,不太註重這些細節。
從這些特點來看,蘇-57戰鬥機的隱身效能一直受到質疑,確實存在較大缺陷。其隱身布局並不合理,加之粗糙的機體表面,以及未采用DSI進氣道,導致發動機風扇葉片會直接暴露於雷達波束中等諸多問題,使得蘇-57在目前全球已列裝的隱身戰鬥機中,隱身能力算是最差之一,其整體隱身水平或與半埋式彈倉的南韓KF-21戰鬥機相近。此外,蘇-57的生產數量也相當有限,盡管蘇-57在2010年已成功首飛,但至今量產型僅有21架。
不過,這次俄羅斯派出了兩架蘇-57戰鬥機參與珠海航展,表現出對這一航空盛會的大力支持,我們對此表示衷心感謝!這也表明了俄羅斯對中國的高度信任以及兩國之間深厚的友誼,否則俄羅斯空軍不會將其最先進的戰鬥機帶到珠海航展上展示。當然,蘇-57參展的另一個原因是俄羅斯希望借此機會展示其航空實力,以開拓戰鬥機的出口市場,但從蘇-57戰鬥機本身的特點來看,它對外界的吸重力可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