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局勢風起雲湧,大國們紛紛攥緊了拳頭。在這個不得不提到軍事力量的時代,美國和北約似乎都在加大馬力,向著更高的軍費開支目標疾馳。
美國計劃將2025財年的軍事預算推升至近8900億美元。而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則在琢磨著將防務開支增至GDP的3%。 乍一看,這是準備打一場冷戰2.0嗎?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美國。那個曾靠矽谷創新、好萊塢大片和華爾街金融風暴稱霸全球的國家,如今卻還是在老掉牙的軍事專案上瘋狂砸錢。據說, 美國眾議院已經批準了一份總額高達8840億美元的2025財年軍事預算草案,用以增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 ,同時提升美軍人員的福利,還打算新建7艘艦艇。
這份預算案還有待參議院批準,但鑒於兩黨都樂見其成,未來很可能進一步膨脹,突破了8900億美元的天花板。我們不禁要問 ,為何美軍每年的預算總是居高不下?原來,這主要是因為維護全球霸權需要美國繼續保持其全球性軍事存在。
不過,有趣的是,即便美軍預算極其龐大,其實際表現卻未能真正與之匹配。 從特朗普當政時對阿富汗美軍腐敗問題的無人問津,到如今無法匹敵中國制造能力的美國軍工復合體,美國的軍事體系中諸多問題正逐漸顯現。 尤其是隨著美國實體經濟全球占比的遞減, 美軍開始在烏克蘭危機和南海爭端等國際事件中顯得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也不甘寂寞。 隨著特朗普可能的回歸以及俄羅斯的持續威脅,北約成員國正考慮在2024年6月年度峰會上,將各國的防務開支目標從現在的2%提高到3%。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對於許多本已捉襟見肘的國家來說,這無異於雪上加霜。然而,迫於美方的壓力以及俄烏沖突帶來的不安,歐洲這些國家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盡管目前有23個北約成員國能夠達到防務開支占GDP 2%的標準,但仍有一些如意大利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未能實作這個目標。要知道,增加到3%可不是鬧著玩的事情,如此大刀闊斧的預算調整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挑戰和風險。
在探討這些龐大的軍費開支背後的成效時,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關鍵問題: 更多的軍費是否真的能買來更大的安全?從歷史經驗來看,答案並不是那麽簡單。
美國的軍事裝備看似先進,但過度資本化和貪腐問題導致很多資源被浪費。想想那一包紐扣幾萬美元的采購價,就知道什麽叫誇張。而且,美軍的訓練時間縮短、基層待遇壓縮等問題只會加劇事故和戰鬥力下降。 美軍雖然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在軍事裝備的研發和維護上,可實際使用的效果卻未必如人所願。
其次,北約國家即便提振了防務開支,也存在如何高效利用這些資金的問題。依賴外部力量來保障自身安全終非長久之計。當把目光投向亞洲,中國的一些做法或許值得借鑒。
中國的軍費開支相較於美國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2024年的預算約為1.66萬億元人民幣,僅為美國軍費的四分之一多一點,雖然目前並未有確切訊息。然而,正是這筆相對有限的資金造就了中國強大的軍事體系,從航母到隱形戰機,從核潛艇到無人機,無一不讓人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 中國軍費增長一直與經濟發展速度保持同步。 這種穩健的投入不僅避免了財政負擔過重,還確保了軍隊建設的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下餃子」式軍艦生產模式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說明中美在軍費使用效率上的差距有多大。
隨著時間推移, 美國、北約及中國在軍事戰略上的走向可能會對全球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如果美國和北約繼續走高軍費、擴軍備的老路,而沒有真正解決內部腐敗和資源浪費的問題,結果可能只是在軍費開支的畸形膨脹中徒勞無功。
而對於中國來說,保持軍費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繼續最佳化資源配置,實作軍事與經濟的雙贏,或許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總之, 軍費雖高,但如果沒有策略性地進行分配和使用,它可能只是一場數碼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