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閃電航母」的誕生以及威脅
「閃電航母」最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有了模糊概念,但因為戰後軍事技術大爆發,直接影響了各類別艦種的發展,不少艦種在這一過程中因不合時宜而淘汰,其中就包括了概念還未完全理清的「閃電航母」。海灣戰爭時期,美軍首次在「拿騷」號兩棲攻擊艦上首次部署了完整海戰體系的艦載機聯隊,也就是20架AV-8垂直/短距起降戰機配合直升機進行了一場現代化的登陸作戰,讓美軍看到了兩棲攻擊艦與「閃電航母」的巨大潛力,由此開始在海灣戰爭結束後,大力推動相關概念的進行。
按照美軍的最新編制計劃, 未來的「閃電航母戰鬥群」應該配有1艘具備搭載F-35B戰機的兩棲攻擊艦、2艘船塢登陸艦、1艘船塢運輸艦,護航艦艇和擔負火力支援的艦艇則額外計算。 在這個「閃電航母戰鬥群」中,按不同作戰任務會有不同的搭載配置,執行「閃電航母」任務時,這個編隊內的兩棲攻擊艦會搭載12架F-35B戰機和6架MV-22B傾旋翼運輸機。當執行登陸任務時,則會將配置改為6架F-35B、12架MV-22B、4架CH-53E運輸直升機、7架AH-1Z武裝直升機和2架MH-64S多用途直升機。可以看出, 「閃電航母」其實就是在航母和傳統兩棲攻擊艦之間可以做到來回切換的靈活性角色。 雖然它的航空作業能力不及航母,但保留了傳統兩棲攻擊艦的特點,這是航母無法比擬的優勢。
美軍認為,「閃電航母」並非是作為航母的補充角色或者是傳統兩棲攻擊艦的加強,而是作為一個新的艦種與其它兩款艦艇協同作戰使用。 而為了充分發揮出「閃電航母」的作戰優勢,美軍已經將其納入「分布式火力殺傷」概念中。 「分布式火力殺傷」概念的宗旨就是將原本規模龐大的艦艇編隊、岸上火力和航空火力進行調配,化整為零。 平時以小隊的形式活躍在戰場各個節點,一旦作戰任務下達,則集中優勢火力對目標發起突襲,與「海上遊擊戰」概念類似。而「閃電航母」的誕生則解決了美軍航母數量不足,傳統兩棲攻擊艦航空打擊能力不足的難題。
現如今, 美軍已經開始將「閃電航母」部署到了日本,大有抵近中國的意味 。有觀點認為,美軍的「閃電航母」代表性艦艇是最新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隨著美國與菲律賓的關系在不斷升溫,美軍未來有極大概率將「閃電航母」部署到菲律賓,直接威脅中國的海上生命線。
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的重要性以及美軍的戰術
馬六甲海峽是當下中國對外商貿最主要的運輸線,而且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替代路線。據悉,光是石油進口一項, 馬六甲海峽就承擔了中國60%以上的運輸份額 ,如果再計算其它行業和領域的進出口,那就是一筆龐大的數碼。美軍深知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在強化它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和軍事力量。「閃電航母」的出現給美軍帶來了更大的任務靈活性和紙面軍力上的強化。對於美軍來說, 「閃電航母」不但可以像航母那樣放飛固定翼艦載機升空作戰,同時也可以將兩棲部隊或岸上重要的軍事器材快速轉移, 比如前段時間美軍部署在菲律賓的「提豐」中程導彈系統,就可以透過「閃電航母」快速轉移。
除此之外,「閃電航母」的編隊群可以在亞太和印度洋之間機動作戰,借著塢艙內巨大的空間,一個「閃電航母戰鬥群」單次最少可以搭載3個以上的SBCT合成營在各個大小島嶼內機動部署和作戰, 如果沒有發達的情報偵察體系全天候24小時密切監視這支艦隊的話,極易遭受它的伏擊, 因為「閃電航母戰鬥群」的戰術能力除了自身艦載機和護航編隊之外,也包括了塢艙內的陸地裝備,就像提豐中程導彈也可以進入這個塢艙內快速轉移到其它地方那樣。對於美軍來說,「閃電航母戰鬥群」在對方不經意的情況下將陸地遠端打擊武器偷偷輸送到某一地域並開始作戰,本身也屬於「分布式火力殺傷」的一環,而具體會運載何種陸戰武器則是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而決定。以馬六甲海峽為例,它就十分適合部署岸艦導彈部隊封鎖海峽,對那些確定身份和資訊的可疑船只展開打擊。
按照美軍未來的規劃,美國陸軍未來將建立數個多域特遣作戰部隊,該部隊的特點就是將美軍現有的「暗鷹」高超音速導彈、海瑪斯火箭炮、標準6防空系統、提豐中程導彈系統等全都綜合在了一起,額外配備通訊部隊,保障分隊之後,與瀕海戰鬥團協同作戰,借助「閃電航母」高效快速的完整編制投送能力,在群島、海峽等環境內機動部署,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而根據這些部隊的配置以及實際作用距離,實際上在半徑3000千米內的海上和陸地目標,都很難擺脫被它打擊的可能,因此美軍對於這些概念的整合,確確實實是基於實戰角度出發的。
解放軍的反制手段
面對美軍如此龐大且靈活的海上威脅,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眾多國家都是難以反制的。但對於解放軍來說,反制的手段還是有很多的。首先一點, 解放軍最新建造的076型兩棲攻擊艦就被認為是一款典型的「閃電航母」 。因為它除了直通式飛行甲板外,還保留了塢艙,可以靈活投送車輛載具和步兵單位。除此之外,它的飛行甲板設計,直升機起降點以及電磁彈射系統,都表明這款艦艇的航空作業能力是十分強大的。實際上美軍的戰術概念也是值得解放軍學習的,當下解放軍除了076型兩棲攻擊艦外,同時也擁有包括075型兩棲攻擊艦和071型船塢登陸艦在內的大量專業兩棲作戰艦艇,兩棲輸送船的基數也非常大。在各方面,解放軍的後發優勢都是相當明顯的。
考慮到「閃電航母」和美軍的「分布式火力殺傷」都是集中在馬六甲海峽附近,最多延伸到澳洲北部以及印度洋出海口, 這些區域都在解放軍反艦彈道導彈的射程覆蓋範圍內 ,借由076型兩棲攻擊艦為核心打造出的解放軍版「閃電航母戰鬥群」,可以獲得遠高於美軍「閃電航母戰鬥群」的戰力。此外, 解放軍近年來升級的空天偵察和情報搜集體系,已經可以確保對敵方海上艦隊實施動態跟蹤,這對美軍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畫面。
傳統的海戰模式是雙方受戰略利益牽引,不約而同地尋找合適的「海上立足點」構築工事,修建機場,部署兵力,擴大可控制半徑,然後雙方對高價值島嶼反復爭奪。現如今的海戰趨勢是,只需要一個可部署一套遠端打擊武器的島嶼,透過氣墊船或直升機輸送,快速展開,實施火力打擊,就足以滿足需求。這樣的戰術強調的是速度,也就是快速展開,無依托發射,快速轉移,兵力的變化也隨著任務模式的不同而靈活調整。解放軍也可以照著這一點, 將「閃電航母戰鬥群」部署到海外,在反艦彈道導彈的支持下,限制美軍在一片海域範圍內的機動空間,將美軍的「閃電航母戰鬥群」趕到深海大洋中 ,從而喪失它靈活性強的優勢。
反制美軍「閃電航母」所需要的條件
為了更好的反制美軍「閃電航母」和「分布式火力殺傷」概念, 首先就需要統籌現有的情報偵察資源,擴大相關裝備的規模。 以無偵-8臨近空間無人偵察機為例,它處於防空系統和反導系統的有效攔截高度之間,同時機身上搭載了大量的先進傳感器,可以對海面和陸地目標實施動態監視,在天基衛星體系的加持下,解放軍依托這些平台可以實作對美軍的動態監視,包括「閃電航母戰鬥群」的航向軌跡,沿途輸送的部隊以及相關類別的裝備,都可以做到具體掌握。
而除了統籌和擴大情報偵察體系之外, 另外一點就是對現有的打擊平台進行升級,比如反艦彈道導彈的增程型號開發,高超音速導彈的普及使用,076型兩棲攻擊艦配套裝備的研發進度 ,都需要一一解決。從當下來看,美軍在東南亞是處於劣勢地位的,因為美軍在這裏無法部署完整的戰鬥支援體系,單一節點無法發揮重大作用,而且美軍的正規航母狀態也不容樂觀,這就使得「閃電航母」一旦被趕到深海大洋,就毫無逆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