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不給力,台當局大膽購武,尋盟友相助

2024-10-05軍情

美國延期交付台灣武器

自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美國已實施了數次對台軍售行動,而台灣當局則欣然支付高額費用以獲取美國武器。然而,在拜登即將卸任之際,台灣當局已支付了大量的所謂「保護費」,但美國承諾的武器交付卻並未按計劃進行。

據前台灣空軍副司令張延廷透露,價值205億美元的武器裝備被美國延遲交付給台灣當局。這些武器包括台灣急需的F-16V戰鬥機,按照雙方簽訂的協定,這批飛機本應在去年第三季度交付至台灣,但至今仍未實作。

這一情況表明,盡管台灣當局在武器采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實際收到的武器數量和時間都未能達到預期,顯示了美國在武器交付方面的拖延。這不僅影響了台灣的軍事準備,也反映了國際關系中復雜的政治考量。

美國延期交付台灣武器原因綜述

美國延期向台灣當局交付武器的原因涉及多個層面,主要包括供應鏈的挑戰、生產進度延誤、優先滿足美國軍隊和國際盟友的需求以及特定的技術出口限制,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武器的交付時間表。例如,在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為了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不得不暫時擱置了對台灣的武器供應計劃。此外,美國的武器出口政策還受到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武器生產能力。

值得註意的是,台灣在與美國進行軍售交易時所遇到的問題並不僅限於交付時間的延誤。台灣經常面臨購買到已過時的美國武器的情況,盡管美國擁有最新款的先進裝備,如F-35隱形戰鬥機、P-8A反潛巡邏機或空中加油機等,但並未將其出售給台灣。這一情況反映了美國在武器銷售決策中對安全利益、戰略考量以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綜合考慮。

台灣尋求美國盟友提供武器替代方案

在當前形勢下,台灣當局似乎正考慮采取更為激進的策略,即尋求美國盟友提供武器。據台防務部門官員徐衍璞透露,若美國未能按期向台灣提供武器裝備,台灣方面可能向美國的盟友尋求此類裝備的替代方案。

徐衍璞強調了「多元化軍購途徑」的重要性,認為在面臨美國無法按時交付武器的情況時,美國應主動與其他盟友進行協調,以便這些盟友能夠向台灣提供相似的裝備。此舉旨在確保台灣的軍事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透過多邊合作增強地區內的安全與穩定。

台灣防務:應對美政策不確定性

台灣防務部門官員的聲明,一方面是在間接對美國施加壓力,旨在促使美國履行交付武器的承諾。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其對美國政策可能變化的憂慮。確實,美國過去時常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批準對台軍售,並因此承擔了相應的後果。不久前,中國政府已采取行動,對九家美國軍工企業實施制裁,作為對美國對台軍售的回應。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中國自1978年以來首次試射洲際導彈,這一舉動對美國構成了重大沖擊。或許正是基於這種擔憂,台灣當局試圖透過增加「保護費」的方式,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安全保證。

台灣當局誤判局勢與挑戰分析

對於台灣當局近期的聲明,確實未能正確評估當前局勢,並且似乎對自己的實力缺乏認知。首先,美國一直將台灣視為制約中國的一個工具,而非真正關心台灣的福祉。在與美國的關系中,台灣當局實際上沒有談判或選擇空間。其次,即便台灣當局嘗試向其他國家尋求武器援助,成功可能性也極低,因為大多數國家會謹慎考慮與中國的外交關系。最後,中國堅決不會容忍任何分裂主義勢力持續推動獨立和挑釁行為。

美援台灣:風險與危機加劇

國防部門早前已明確警示,美國提供軍事援助給台灣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向"台獨"分裂勢力傳遞錯誤的資訊,並且正在逐步將台灣置於戰爭風險的邊緣,這嚴重威脅了台灣民眾的生命安全和福利。台灣的安全關鍵在於實作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發展,而非依賴美國提供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並不構成台灣當局的保護傘,反而可能成為導致其走向危險境地的導火線。

若民進黨當局真正關心台灣的前途,就應避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