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三機部英國買來發動機,卻被調侃是「兵馬俑」

2024-12-19軍情

70年代初,中國考慮從英國購買效能領先的「斯貝」發動機成品並引進專利進行生產。這本是一年好事,但在當年卻引發了一場風波。有人說,這是「賣國主義」、「爬行哲學」,必須堅決反對; 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引進,認為可以打破西方的技術壟斷。

1974年三機部在北京召開了「744會議」,討論引進英國發動機和自主開發910發動機的問題。在征求各研究所意見時,603所也就是後來研制飛豹的設計所這樣表態:如果不引進斯貝,正在設計的新轟炸機(就是後來的殲轟-7「飛豹」)也可以正常推進。但如果從打破技術封鎖和提高自身研制水平的角度考慮引進斯貝,那麽這款發動機是比較適用於新轟炸機的。

1975年5月11日,葉帥就引進斯貝做了批示:「我的意見,不可不買,不可多買。」最後由周總理拍板,此事才塵埃落定。後來中英兩國經過談判,於1975年12月13日正式簽訂了「斯貝」MK202發動機的技術引進合約。據說連買發動機帶引進技術,一共花了7600萬。

「斯貝」是一種出色的軍用發動機,屬於60年代國際領先水平。英國人對斯貝很有信心,他們曾嫌棄自己裝備的美制F-4K發動機不行,用「斯貝」換掉了原來的J79。美軍也覺得斯貝這款中推航發不錯,引進制造權後用在了海軍A-7攻擊機上。

當時國內的航發水平,只相當於國外50年代末的水平,引進英國發動機可以提升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1974年雖然已經有設計所開始對新轟炸機做預研,但國防科工委對三機部正式下達研制任務是1975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下達研制海空軍共用輕轟炸機任務,是1977年的2月6日,所以斯貝最初並不是專為飛豹引進。

其實斯貝具體給哪個型號用,當時沒有考慮 特別清楚。曾經 想給新殲(殲9或者殲13),但它的高空效能滿足不了需求,接著又想裝在新強擊機上,發現也不太合適。後來因為和殲擊轟炸機比較匹配,才確定成為(殲轟-7)的動力。但斯貝的國產化,也差點因為殲轟-7的下馬而夭折。

合約簽訂後,中國版斯貝命名為渦扇-9,由西安航空發動機廠(430廠)負責試制。當時國家是非常重視的,試制小組的組長由副總理擔任。

雖然英國給了技術,但當時我們的航發整體制造水平比較落後,消化起來很困難,用了差不多5年才摸到點皮毛。1979年11月,才用英國零件組裝出了四台成品,並由中英兩國專家在430廠完成了150小時的持久試車考核。按照合約約定,發動機的高空模擬、低溫冷啟動和迴圈疲勞強度都要送到英國進行,合格後才算正式掌握了英國技術。尤其是高空台模擬試車,當時我們雖然有自己的高空台但很不成熟,完成不了這個任務。

因為有了這次去英國的測試,中國技術人員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英國高空台,在英國測試期間獲得的資訊,為中國開發自己的高空台助力不少。後來中國自己的高空台是充分借鑒了英國和前蘇聯的技術後,於1995年正式透過國家驗收的,並與1997年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特等獎。

雖然引進「斯貝」的技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圍繞這款「資本主義發動機」的爭議一直沒斷,總有反對的聲音。與此同時,殲擊轟炸機專案正經歷著可能被迫「下馬」的動蕩,於是國產化「斯貝」也跟著陷入停滯。耗費巨資買來的幾十台發動機,就一直存放在403廠旁邊的407庫房裏吃灰,每年還得有專人來維護保養。

雖然引進「斯貝」的技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圍繞這款「資本主義發動機」的爭議一直沒斷,總有反對的聲音。與此同時,殲擊轟炸機專案正經歷著可能被迫「下馬」的動蕩,於是國產化「斯貝」也跟著陷入停滯。耗費巨資買來的幾十台發動機,就一直存放在403廠旁邊的407庫房裏吃灰,每年還得有專人來維護保養。

當時403廠還流行一個段子調侃這些發動機,說西安有兩個兵馬俑,一個在秦始皇陵,另一個在403廠。因為當時只要外地有人來403廠,除了參觀兵馬俑,就是去庫房看這幾十台英國發動機。這種情況讓三機部甚至中央的壓力都很大。(來自原603所副所長徐嘉善回憶)

一直到殲轟-7專案穩定之後,「斯貝」的國產化行程才起死回生。可以說,斯貝和飛豹是互相成就:沒有飛豹,就沒有斯貝的後續開發;沒有斯貝發動機,飛豹的後續發展也可能遇到大麻煩。

據603所技術人員介紹,「斯貝」的中低空效能好、推力大、油耗低、可靠性高,維修性好,使用壽命也長,很符合殲轟-7的設計定位。飛豹的總設計師陳一堅也曾開玩笑說:飛豹這是選了個洋媳婦。

雖然國產化重新開機,但中國在號稱「工業桂冠」的航空發動機領域欠債實在太多,短時間內無力突破,只能一點一點「啃」,這一啃就是幾十年。

2000年1月,也就是引進英國技術將近30年後,國產斯貝——秦嶺發動機的整體方案才基本確定。2002年夏,裝配渦扇-9的殲轟-7首飛成功;2003年7月18日,渦扇-9順利透過國產化工程技術鑒定。

至此,英國「斯貝」正式在中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