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東風三號導彈:從自主研制到海外傳奇的「大國利劍」

2024-12-15軍情

一、研制背景與歷程

(一)早期借鑒與起步

20 世紀 50 年代,在中國與蘇聯簽訂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之後,蘇聯在軍事研發、培訓、技術檔、器材制造等方面給予了中國軍方諸多幫助。1957 年 10 月 15 日,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根據協定,兩枚 P-2 導彈秘密運抵北京,P-2 導彈射程可達 600 公裏,彈頭可安裝炸藥 1.5 噸。中國基於蘇聯 P-2 為母版,制造出了第一枚仿制導彈 「1059」,即是後來的東風 - 1 彈道導彈。自此之後,中國在彈道導彈和長程火箭領域有了長足進展,為後續東風三號導彈等眾多型號的研制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東風 - 1 彈道導彈的成功仿制,開啟了中國在彈道導彈領域的發展之路,是中國導彈事業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開端,也為後續更先進、射程更遠的東風三號導彈研制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根基。

(二)東風三號的誕生

1965 年,中國制定了 「八年四彈」 規劃,即計劃從 1965 年到 1972 年完成從中近程到遠端 4 個地地導彈型號的研制任務。東風三號導彈的前身叫東風一號導彈,它的方案探索與論證工作其實早在 1958 年就已經開始了。1964 年 3 月,東風一號導彈改稱為東風三號導彈。4 月 22 日,林爽被任命為東風三號導彈總設計師。到了 8 月,東風三號研制工作全面展開。
1966 年 12 月 26 日,東風三號進行首次飛行試驗,獲得基本成功,但在飛行 111.2 秒時,出現了發動機推力突然下降的情況,這就導致彈頭實際落點與理論落點偏差較大。1967 年 1 月,東風三號第二次發射,再次出現發動機推力大幅下降的問題。不過研制團隊沒有氣餒,繼續改進,1967 年 5 月,東風三號第三次試飛取得了成功。然而在 1967 年 6 月,東風三號第四次飛行實驗時,發動機推力下降的情況又出現了。為了徹底解決發動機問題,科研人員們深入沙漠進行了五天的艱難搜尋,終於找到發動機殘骸,隨後研制部門根據殘骸分析結果,進行相應技術改進,這才讓問題得到解決,後續發動機在飛行試驗中再也沒有出現過推力下降的現象,東風三號導彈最終研制成功。
此後,東風三號導彈不斷發展改進,1981 年,中國開始進行東風 - 3 提高射程的改型工作,改型後的導彈於 1985 年 12 月和 1986 年 1 月成功進行飛行試驗,改進型射程增加到 4000 公裏,還可以攜帶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武器。1986 年 7 月,中國又開始了對東風 - 3 型多彈頭系統的研究,改進後的型號據信可以攜帶多彈頭,當量約 5-10 萬噸,能夠分別攻擊不同的目標,不斷提升著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

二、技術特點與效能參數

(一)關鍵技術亮點

東風三號導彈在技術層面有著諸多亮點,展現出了獨特且先進的特性。
其一是采用了燃氣舵控制技術。燃氣舵通常設定在火箭發動機噴管噴口處,利用燃氣透過舵面時產生的反作用力來控制導彈飛行姿態和方向。它的結構包括燃氣舵支架、燃氣舵軸、燃氣舵片等,當燃氣舵片未偏轉時,其兩側氣流對稱透過,不會產生側向力;而舵軸帶動舵片發生偏轉時,就能改變發動機所噴射的燃氣流,產生控制力與控制力矩,進而使導彈飛行姿態與軌跡發生變化。並且,燃氣舵能夠在沒有空氣介質的環境下發揮作用,還能在短時間內、導彈低速飛行狀態下,實作導彈的大角度轉彎,這使其幾乎成為可垂直發射導彈的必備部件。不過,它的研制也面臨諸多挑戰,一些燃氣溫度可達 3000℃,燃氣舵必須經得住高溫 「烤」 驗,同時,一些火箭推進劑中含有的鋁粉,燃燒產生的氧化鋁固體微粒會沖蝕舵面,容易引起燃氣舵變形,降低控制效率甚至失效,所以在材料選用方面頗為講究,像鎢滲銅材料就得到了多國認同。
其二是運用了捷聯式補償慣性制導。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將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直接固聯在載體上,加速度計用於直接測量沿載體座標軸方向的線加速度,陀螺儀用於測量沿載體座標軸方向的角速度或角位移,形成控制指令,實作制導功能。它由加速度計、陀螺儀、電腦和姿態控制系統等組成。在東風三號導彈中,采用這種制導方式,透過電腦對測量數據進行處理等操作,能讓導彈按預定的彈道穩定飛行,並命中目標。而且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機械構件少,容易實作余度配置,可靠性高,成本低,維護方便,有利於自動化測試等,盡管慣性測量器件要直接承受彈體所處惡劣環境的影響,對電腦的容量、速度有更高要求,但整體上為東風三號導彈的精準制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具體效能解析

東風三號導彈有著明確且令人矚目的各項效能參數,這些參數直觀展現了它的威力與作戰能力。
從外觀尺寸來看,導彈全長 24 米,直徑達到 2.24 米。其發射重量為 64 噸,這樣的體量蘊含著強大的能量。
在彈頭搭載方面,它可攜帶 1 枚 200 萬噸 TNT 當量的核彈頭或者高爆常規彈頭,後續改進型東風 - 3A 更是能夠攜帶 3 枚 5 - 10 萬噸 TNT 當量分導式核彈頭,具備了多樣化的打擊能力,可根據不同作戰需求選擇合適的彈頭配置。
射程也是衡量其作戰能力的關鍵指標,東風三號導彈的射程可達 2800km,經過改進後的型號射程增加到 4000 公裏,這樣的射程範圍使其能夠對遠距離目標形成有效威懾,在戰略布局中有著重要意義,例如在保衛國家領土安全以及區域戰略平衡等方面都能發揮關鍵作用。
這些效能參數綜合起來,彰顯出東風三號導彈在當時那個時期強大的軍事價值以及戰略地位。

三、改進與延伸型號

(一)東風 - 3A 的發展

東風 - 3A 型導彈是在東風三號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一款中程彈道導彈。其試射時間始於 1985 年 12 月和 1986 年 1 月,這兩次飛行試驗都取得了成功,展現出良好的效能表現。隨後在 1988 年開始部署,並於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正式服役,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威力方面,東風 - 3A 有了顯著提升,它可攜帶 3 枚 5 - 10 萬噸 TNT 當量分導式核彈頭,相較於東風三號原本可攜帶的 1 枚 200 萬噸 TNT 當量的核彈頭,雖然單枚彈頭威力有所下降,但多彈頭的配置使得打擊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能分別攻擊不同的目標,大大增強了戰略威懾力。
射程也是東風 - 3A 的一大改進亮點,從東風三號的 2800 公裏提升到超過 3000 公裏,這樣的射程拓展,讓其覆蓋範圍更廣,能夠對更遠距離的目標形成有效威懾,無論是在保衛國家領土安全,還是在區域戰略平衡等層面,都具備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而且,東風 - 3A 采用了固體推進劑,對比東風三號的液體燃料,固體推進劑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並且極大地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使導彈在應對突發情況時能夠更迅速地做出反應,增強了實戰中的應變能力。

(二)後續改進探索

在東風 - 3A 的基礎上,中國科研人員並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繼續圍繞東風三號開展了諸多改進探索工作。例如,對多彈頭系統進行深入研究,旨在進一步提升分導式核彈頭的效能以及多彈頭協同作戰的能力,使得各彈頭在再入大氣層等不同階段都能更加精準地命中目標,突破敵方防禦體系。
同時,還在導彈的機動變軌能力方面展開研究與試驗,透過改進導彈的控制系統、最佳化飛行姿態調整等技術手段,讓東風三號系列導彈具備一定的機動變軌能力。這一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它可以使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更難以被敵方的反導系統追蹤和攔截,有效提高了導彈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在復雜多變的現代戰爭環境下,進一步鞏固中國的戰略核威懾力量,彰顯中國在導彈技術領域不斷追求卓越、持續發展升級的堅定決心。

四、服役與裝備出口情況

(一)國內服役歲月

東風三號導彈於 1971 年 5 月開始列裝部隊,此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主力裝備之一。憑借著其可觀的射程、強大的威力以及較高的精度等優勢,在保衛國家領土安全、維護地區戰略平衡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中國導彈技術的不斷進步,更新型、效能更優越的導彈陸續研制成功。進入 21 世紀後,東風三號導彈逐步退役,被采用固體燃料等先進技術的東風 - 21 等導彈所替代。盡管它已經結束了現役舞台,但它在中國導彈發展歷程中留下的濃重一筆,以及為中國國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都值得銘記。

(二)出口沙特傳奇

20 世紀 80 年代,中東地區局勢錯綜復雜,沙特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嚴峻威脅。一方面,伊朗與伊拉克之間戰火不斷,沙特時常受到波及,油輪等遭受攻擊;另一方面,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軍事實力不容小覷,並且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沙特也感受到了潛在的軍事壓力。
在這樣的局勢下,沙特迫切希望透過購入先進的彈道導彈來提升自身的戰略威懾能力,增強安全感。沙特首先向美國求購彈道導彈,然而,出於對以色列利益的考量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美國拒絕了沙特的請求。
隨後,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向國王推薦了當時尚未和沙特建交的中國。1986 年,沙特阿拉伯駐美大使班達爾親王秘密訪華,表達了想要購買導彈的意願。次年,沙特防空軍司令蘇爾坦親王取道馬來西亞來到中國,正式開始洽談購買導彈一事,中國給予了沙特代表團高規格的接待。
經過多輪談判,雙方達成了協定,沙特以現金支付的方式,訂購了一批東風 - 3 中程彈道導彈,合約總金額達 35 億美元,這一金額甚至超過了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額(20.72 億美元),也成為了中國史上最大的軍售訂單。按照協定,這批東風 - 3 導彈均拆除了核彈頭,配備常規彈頭,射程超過 2000 公裏。
協定簽署後,沙特在中國的技術支持下開始設計導彈的貯藏和發射基地,包括蘇萊伊勒和歐萊伊兩個發射基地。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沙特阿拉伯東部直接感受到了伊拉克的軍事威脅,沙特軍方緊急啟動了蘇萊伊勒基地的戰備程式,沙特的官方電視台上很快便出現了 「東風 - 3」 的身影,多枚 「東風 - 3」 導彈被運往發射基地,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威脅。據蘇爾坦親王事後回憶,正是因為 「東風 - 3」 導彈的存在,使得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不敢對沙特造次。
可以說,中國出口沙特的東風三號導彈,極大地改變了沙特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周邊國家對沙特的態度也因這批強大的武器而有所忌憚,它為沙特的國家安全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威懾作用,並且也開啟了中沙之間意義非凡的軍事合作篇章。

五、歷史意義與深遠影響

(一)對中國軍工發展的意義

東風三號導彈的研制成功,對於中國軍工發展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它是中國自主研制能力的有力體現,在當時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科研人員憑借著自身的智慧與不懈努力,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題,讓東風三號導彈成功問世,彰顯了中國在導彈研發領域不斷進取、自力更生的強大實力。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東風三號導彈的出口為中國軍工發展帶來了極為可觀的資金支持。上個世紀 80 年代,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儲備相對匱乏,而沙特向中國購買東風三號導彈的這筆訂單,合約總金額高達 35 億美元,這一數碼甚至超過了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額(20.72 億美元)。這筆資金就如同 「及時雨」 一般,為中國軍工研發註入了強勁動力,有效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局面,使得後續眾多軍工科研專案得以順利開展。
同時,它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軍工裝備的更新換代。利用這筆收入,科研團隊可以引進更先進的研發器材、探索更新穎的技術理念,為研制效能更優越、技術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創造了良好條件,助力中國軍工事業朝著更高水平邁進,不斷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可以說在中國軍工發展歷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二)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

東風三號導彈出口沙特這一事件,在國際舞台上產生了深遠且廣泛的影響。
從中沙關系角度來看,這次交易堪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交易之前,沙特與中國的關系較為疏遠,甚至存在一定誤解,但透過東風三號導彈的軍售合作,沙特看到了中國發展中沙關系的真心與誠意,中國也憑借這筆交易向沙特展現了自身強大的軍工實力與值得信賴的合作態度,從而一舉扭轉了沙特對中國的看法,開啟了中沙之間意義非凡的軍事合作篇章,為後續雙方在更多領域展開深入友好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中沙關系進入高速發展和鞏固的新階段。
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方面,沙特作為中東阿拉伯穆斯林的領袖國家,這次成功的合作產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讓其他阿拉伯國家對中國的軍事能力、合作誠意有了全新認識,增進了彼此間的信任,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中國同阿拉伯國家更加緊密的友好關系,為中國與中東地區各國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營造了更為融洽的氛圍。
而從中國在中東地區軍事影響力層面來講,由於部署在沙特的東風三號戰略導彈,實際操控和指揮這支戰略導彈部隊的全是中國軍人,這間接卻有力地提高了中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影響力。使得周邊國家在考量地區軍事局勢、制定相關戰略時,都不得不將中國的因素納入其中,也為中國在中東地區的能源安全和運輸安全的鞏固與加強發揮了積極作用,讓中國在中東這片復雜且重要的國際舞台上擁有了更為堅實的立足之地,彰顯了中國在國際軍事合作與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