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怎麽去分析一個公司的基本面?

2013-06-14知識

金融民工表示,基本面分析是一個 入門很簡單,但是做好真的很難的活兒 。我事實上是勸退年輕人進行基本面分析的,因為在基本面分析中最怕分辨不出事實,而基本面分析最難的反而就是厘清事實。

我個人是做量化的,雖然量化也需要看很多指標,但是相比基本面的指標真的是差很遠很遠了。而且量化大多數是要動手而不是動腦(當然動腦也很重要),相比而言, 基本面不僅要動手,而且還要動腦,甚至需要大量的動腿

基本面分析簡單就簡單在 目標簡單:你看的這家公司到底掙不掙錢。

這就是基本面分析的唯一核心問題:判斷一家公司到底掙不掙錢。

而我們將這個問題簡單的拆分一下,就能拆出更多的一些東西:

1、你看的這家公司怎麽掙錢,是否掙錢(主營業務、利潤指標、營運指標)

2、你看的這家公司在全行業中占據哪個位置(行業、行業產業鏈、產業鏈上遊/下遊)

3、你看的這家公司所在的行業當前相對於其他行業的位置(行業景氣程度、行業利潤)

4、這個行業在所在國是否有市場,受支持(中觀行業鏈、宏觀經濟鏈)

這四個問題你可以從前往後看,也可以從後往前看,從前往後看就是所謂的Bottom-up分析法,從後往前看就是Top-down分析法。

PS:實際操作中,大家都聲稱自己喜歡用Top-down,仿佛這樣更能表達自己的邏輯;但實際上的情況是很多研究都是Bottom-up追熱點,而且會停在Bottom這個地方,能做到第二個問題的都不多了。Top-down最大的問題是宏觀指標本身的數據和觀點就離譜,各種大師橫行,既然宏觀不好判斷,那就還是乖乖的做Bottom追熱點是更加安全穩定的選擇了。

當然,最後還需要第五個問題,也是非常重要核心的問題:

5、市場到底發沒發現、能不能發現這家公司的最終價值(市場情緒、市場音量)

對於基本面分析而言,一家公司能不能賺錢,主要就是回答這五個問題。而這五個問題究竟有多難回答?

平心而論,如果資訊充分,這五個問題除了第5個問題以外,其他的問題都可以完整的回答; 但是難點就在於資訊的不充分和不真實 。因此對與一個股票分析師和投資經理而言,如何真實的將現實呈現出來,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現實判斷公司的加之,將成為他們工作的全部。我們來一個一個的簡單的介紹這五個問題:

1、你看的這家公司怎麽掙錢,是否掙錢(主營業務、利潤指標、營運指標)

這個問題的答案和資訊來源與兩個:一個是公司說的,一個是公司沒說的。

1)公司說了的(財務分析和建模)

所謂公司說了的,那就是公司的財務報表、公告等一切公開資訊,主要評估這部份東西的方式就是金融民工喜聞樂見的財務建模。

對於所有公開資訊而言,最有價值的就有兩個,一個是財務報表,一個是並購估值方案。財務報表不用多說了,一家公司每年(每季度)都會公開相關的財務報表,100多頁中灌了無數的資訊,包括管理層、董事會、所在行業、主營業務、核心題材、三張表等等很多資訊;而另外的並購方案(公司並購別人)則會說明公司實際上的一些發展戰略、布局情況和其他的一些真實的資訊。

所以在這塊兒,你主要的工作就是兩個,一個是讀懂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二是讀懂上市公司的並購方案。

讀懂上市公司財報這關至少會有一半的人栽坑。對於很多沒有接觸過財務報表業務的人來說,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是一種看起來「神聖」的東西; 但是對於懂這張表的人來說,這本東西就是一個盡力掩蓋所有問題的謊言大全 。很多人做基本面分析沒有意識(或者無法甄別)到的是, 上市公司的利潤不是賺出來的,而是談出來的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科目大幾百個,而且有很多科目都可以調節利潤。因此財報分析上首要的問題其實除了看這家公司如何營運之外,還要看這家公司造假的程度如何。

財報分析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看的清楚,看得明白的,說實話業界確實沒有幾個人,因為這需要的技巧和經驗實在是太多了。看懂會計報表不光是需要紮實的會計知識和相關的深度行業經歷,而且還需要對公司所在的行業和合作供應商、渠道商有充分的了解。加上由於中國上市公司財報披露質素堪憂,無論口味多重都有人願意接,因此當一些會計師事務所釋出了保留、否定和無法表示意見的時候,就要真的小心了,這說明事務所都兜不住這個事兒了。 加一句吐槽 :其實二級投資部門不應該招太多的在校生,也不應該從別的二級投資機構去招聘這樣的分析師,一個原因是他們從學校學到的那些東西不足以支撐一個嚴謹的分析和估值,另外一個就是這樣的高手在投行、會計師事務所、銀行信貸稽核員的質素更高、成本更低。只有真正做過表的人才真的對表有概念。有經驗的人閱讀財報,就好像二手車賣家去買車,一眼就能看出來問題在哪裏,而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就像二手車的買家,再明顯的缺陷,一時半會兒他也找不出來。但大多數基金賺錢來自於規模和品牌而不是資本報酬,因此激勵方式有誤。大多數公司都想找個fancy的牌子而不是牛逼的人。

財報分析這一塊是金融學專業的同學建模的起點(對於很多分析師來說這一步是終點)。雖然這個東西是一個基本功,但是在業界上做的卷而又卷,快卷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了,甚至加了人工智能在裏面(此處應有笑聲),但是效果出來說實話並不理想,其原因在於建模本身的很多假設就是有問題;即便是假設是合理的,但很多合理的假設疊加在一起(幾十個上百個假設)的時候,模型就會越來越離譜,那麽即便是你的出發點是企業有沒有價值,到了最後,你的模型也無法說明企業的價值。

除了財報之外我們還需要關註另外一個能夠闡述企業公開資訊的東西——上市公司的並購方案。

並購方案(一般稱行【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之獨立財務顧問報告】)一般是由上市公司發起並購另一家公司的估值報告,是由相應的財務顧問(一般是券商)來出具的,向證監會備案申請。對於大多數上市公司來說,這樣的並購方案都是戰略而非財務投資,因此和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未來發展方向高度相關;而上市公司戰略並購一般就只有兩個目的,要麽是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在產業中占據更大的位置(所謂縱向並購),要麽是擴大市場範圍,壓制潛在的競爭對手(所謂橫向並購),這些報告結合財務報告作為參考,能夠給分析師更多的資訊佐證,避免判斷失誤。

並購報告有幾個重點:企業的真實並購動機、企業並購的資金來源、被並購企業的執行狀況、並購業績承諾(對賭協定)、估值和商譽。在這些內容的對比中,有時就會發現並購和被並購企業的真實資質和潛在風險,甚至會發現一些事實上的沖突。

以上是企業說了的。可以看見這一步的難度。

2)公司沒說的

公司沒說的,那就是公司資訊是否真實、公司的黑歷史、公司與特定人群的特定關系和公司內部的執行情況,簡而言之,公司治理情況。

一般而言,公司治理分為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外部治理還好說,起碼有新聞媒體天天往出曝光;但是內部治理是真的難以甄別:不僅要熟悉公司的內部架構,而且要知道這些人都是什麽關系。這就是一件動腿的事情,而且是一件高階動腿的事情,一般人動不起:那就是上市公司現場調研。

理想情況下,機構持股以後都會跑到上市公司去調研,調研一下公司的實體資產(工廠、流水線、車間、工人基本素質、產能、訂單),內部管理層(誰是誰的爹,誰是誰的媽,他們都怎麽想的)。但是事實情況是能夠調研出來的東西真的不多。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現在早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接待機制(董秘接待),另一方面是調研的時長都是截面的,無法確定上市公司長期的一個投資情況。

因此這部份就是真的黑箱:你無法得知一家公司內部是不是混亂,就無法確知上市公司內部①有沒有潛在風險②能不能執行它現在的戰略。這部份的資訊通常需要更加深入的檢驗,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機構經常排隊去調研公司,而公司也專門有大廳來安排調研人員來吃甜品(笑)。今天調研一個明天調研一個,最後的效果說實話一般,而且疲於奔命、形式大於實際的東西更多。

2、你看的這家公司在全行業中占據哪個位置(行業、行業產業鏈、產業鏈上遊/下遊)

3、你看的這家公司所在的行業當前相對於其他行業的位置(行業景氣程度、行業利潤)

這兩個問題其實並不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們合起來說,因為它可以歸結於券商研究所的一份重要工作——行業研究。

所謂的券商行研,大部份情況下都是在做這兩件事——1,行業怎麽樣;2,行業裏面的這家公司在哪個位置。

對於現代公司來說,獨立自己一家能夠生產到對消費者的產品已經幾乎不可能了;就像一家2C的電腦公司(比如聯想)來說,芯片是英特爾/AMD的,顯卡是英特爾/輝達/AMD的,模具設計和制造是仁寶/廣達/緯創的,音效卡是瑞昱的,硬碟是三星/東芝/西數等等的,顯視器是LG/京東方/夏普的,鍵盤是旭麗/群光/美蓓亞/英群的,主機板是技嘉/微星/精英的。 所以分析一家公司的時候,如果僅僅對著公司硬分析,難免分析出離譜的結果 ;你要看公司所在的行業上下遊都是誰,以及公司自己對上下遊的占領程度怎麽樣,以及所在的行業自己的上下遊行業又怎麽樣,才能斷定出一家公司當前的質素。

這部份的資訊獲取難度,要遠高於問題1。

難度大到什麽程度呢? 如果說上面的資訊,一個金融學生透過努力還能彌補和最佳化,那麽這一部份的資訊就到了看都看不懂的地步,除非有懂行的人來看,否則根本就是隔靴搔癢

即便是能夠看得懂,這部份的數據也都大多涉及到企業的行業機密了:核心演算法、核心配方、核心使用者數據,只要泄露一點點就能夠進監獄,因此這部份是真的很難,而且要求非常高的。

這也是為什麽行研現在都喜歡招聘工科背景的復合型人員,甚至有些基金券商壓根就不招聘純金融財務背景的學生——搞財務分析、搭模型說實話對研究所產生的價值真的不是說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到底懂不懂這家公司到底在這個行業中有什麽優勢,以及這個公司到底能不能保持這種優勢很長一段時間。

額外說一句:我們的世界現在看起來是一個資訊公開的世界;但是由於人腦本身的學習能力缺陷和知識被無限競爭所卷出來的深度,任何一個技術的前沿,都只有一小撮人在最前面研究,這也就造成了深度知識的另一種概念上的壟斷:除了深度熟悉這個行業的人之外,其他人根本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到這個行業的未來動向;而能夠讀得懂這部份內容的人,起碼要受過相關行業的高等教育。
勸退:這部份做不好是正常的,做得好才不正常,要麽lucky,要麽詭異。做的好可能需要的成本最後遠高於得到的回報。

行業研究我接觸的不多,大多以買方為主。這部份人員在買方其實是很稀缺的,但說實話,這部份人很難招,而且投入產出比比較差,至於為什麽投入產出比差,我們在第五個問題中回答。

4、這個行業在所在國是否有市場,受支持(中觀行業鏈、宏觀經濟鏈)

這個問題,將帶大家進入玄幻領域

在入職現在這家公司以前,我是做外匯的;而在做外匯之前,我是做固定收益策略的。無論是做固定收益還是外匯,都少不了對宏觀經濟的研究。如果說上面的東西還是有跡可循(財務報表、並購方案、行業知識),那麽問題4則是一個高度復雜、高度不透明的研究領域,靠譜的指標首先就不多,對指標的解讀更是玄幻。

靠譜的指標不多,而宏觀指標不透明到什麽程度呢?可以負責任的說,當前公布的許多宏觀資訊的統計口徑都是不完備的,對宏觀分析不僅沒有用,反而有害;甚至當前沒有任何一組指標能夠完整、客觀的描述宏觀經濟、金融市場的執行狀況和政策方向等話題,更不要說對指標本身具備分析和參考價值了。

以最簡單的宏觀流動性為例,統計數據來源包括股票市場流動性、債券市場流動性、國債/國開流動性、在岸/離岸流動性、M2、社會融資規模及其增速、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等等等等,而這些流動性的投放和收緊有1天的,7天的,1月的,6月的,1年的,N年的,並且都有不同的標價(收益率期限結構)。這些指標所刻畫的流動性包括當前的總量情況、結構情況、期限結構情況;這些復雜的指標還不是難題:難題是這些指標都無法刻畫你想追求的東西。

這可能是也是為什麽宏觀經濟研究「大師輪動」的原因。其實「大師預測」到底對不對不取決於大師的研究能力,而取決於大師的八字運程:命裏說有皆須有,命中說無皆虛無。甚至有機構曾經嘗試復現CGE模型(可以百度一下有多少個參數),但是最終的結果仍然十分慘淡。

但是對一家公司而言,宏觀的影響又十分重要:有沒有政策支持,監管態度如何,市場角色如何以及未來發展是否與宏觀需求相符等等很多因素都需要厘清。因此這部份需要按圖索驥,一點一點的刻畫這部份的全貌。

這裏講個有趣的故事:一個業界聲望很高的,帶我的領導曾經問我一個問題:錢是什麽?我當時以為是考驗我,後來他跟我講,越研究宏觀,越發現搞不清楚錢的定義了,錢是什麽,到底是什麽,他不懂。
在很多年過去了,當我回到這個問題上,我也不禁想問這個問題:錢到底是什麽?原本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為何研究來研究去,變得如此難以回答?

所以大家憑本事分析和鑒別吧。這事兒我弄不懂,也不多瞎說了。

5、市場到底發沒發現、能不能發現這家公司的最終價值(市場情緒、市場音量)

從上面的四個問題,我們細化的看了一下一家企業從小到大,從下到上的每一步分析情況,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我說的「厘清事實都很難」是為什麽了,但其實如果有足夠的努力,我們還是可以做到一定的程度的;但是問題5,則是到達了一種很難做得出程度的結果。

因為問題5問的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它分為兩個小問題:

1、內卷博弈 :你研究出來的這一堆,市場上是不是已經給它精準定價了?(市場情緒)

2、故事音量 :買股票最大的問題是賣出去,你研究出來的這一堆,能不能稱為一個好故事?(市場音量)

問題1說了一個資訊完備性的問題:對於任何一家在市場上公開交易的上市公司,它當前的股價在某種程度上都刻畫了上市公司所帶來的的資訊——上市公司本身的質素、上市公司行業的質素和上市公司所在行業的宏觀質素。那麽,你在研究以後,是否能夠發掘出來市場上還沒有發掘出來的資訊?

進一步的,既然你都能發現這種確定性的優勢了,那麽這個企業為什麽還沒有發現?為什麽你自己不去做?因為商機是最難發現的。

而問題2則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你買進的股票能不能升值以後再賣出去?你這家公司的故事,市場上給你接盤(買你股票的人)能不能聽懂?聽懂了是不是得出和你一樣的故事?

問題2實際上指出的就是為什麽2C的公司估值往往高於2B公司的原因。2B公司的業務都是對公司的,專業性遠遠高於2C。任意挑出來一家材料公司,可能在某些科學技術實力上都要高於茅台,但是市場只認可茅台,這就是因為茅台的故事簡單好聽,大家都能聽懂,所以市值就蹭蹭往上走;而可憐的一些高科技企業可能占據整個它市場都80-90了,也沒有人會給它拔高估值。

回答第5題,就能回答最終的問題:買入持有還是賣出的問題。

綜上我們詳細的講了(勸退)基本面分析。希望各位年輕的股民投資者謹慎思考自己的能力,因為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