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感覺阿傑的配音越來越出戲?

2019-10-24知識

最初被推這個問題,內心滋味還挺復雜。

但想想自己到底沒入這行,以及配音對於我來說,真的已經是自娛自樂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再有當年那股子勁兒,勤勤懇懇地練,關註些圈內、行內的動向,很淡了。只是偶爾在朋友圈看到當時加了現在已經無有交流的老師們的動態。

更多是原因是,沒接觸事情沒接觸當事人。不好說。

但這個問題真的能算是「頻繁」被推播到我眼前,實在忍不住,那就放任自己說一說。

也許偏頗,僅代表個人觀點看法,多包涵。

「出戲」一詞,到底是個主觀成分更多的評價。

評價 :「B站點進一個台配國配新一對比太出戲了」

原因

①「台配也是普通話剛開始肯定會有出戲感但是很快就能跟著劇情走了,可是國配的新一一瞬間感覺在看電視劇」

②「同樣的時長對比國配根本沒有讓我融入劇情」

③「阿傑配的聲線越來越沒什麽變化了」

分析 :如果一開始聽的是國配,後聽的是台配呢?會不會就是不同的感受。就像,【魁拔】換成台配,【羅小黑】換成台配,【一人之下】換成台配。

1、可能是先入為主吧,人生的出場順序,也很重要。瓊瑤、金庸經典電視劇等,現今翻拍,到底印象寥寥了,深刻在大多人記憶裏的還是過去的那些版本。

一部劇的主演,在下一部的時候換了演員,看著總是覺得別扭,看的時候難免「出戲」。「哦,這個人是XXX」,很多次,都要這麽認上一認。

不論小時候亦或是現在,我總會在聽到「XXX劇的XXX換了演員」而失落,聽到「由原班人馬」出演,安了心。

就像初戀,如果不是太過分,經歷太糟糕。哪怕只是平淡的一段經歷,他只是平凡的「男朋友」。但好像總是占盡先機,時間也是那樣偏心他,為他刷上一層又一層的美化濾鏡,成了心口的痣,個人愛情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無人取代。

2、「感覺在看電視劇」,這個電視劇或許應該描述得細致些,至少也說一說是像在看台劇還是大陸劇。

我記得有幾堂課,是請了幾位台灣的老師過來上的,有個老師說:「你們這邊的孩子,到了我們那兒,個個都能當配音演員。」(也許有過獎的成分)

並無其它,只因我們這邊的普通話吐字歸音標準,語調語氣抑揚頓挫,單就說話,聽著就有「戲劇感」。

而台灣那邊說話,語調比較平。

3、有老師說,新人一般從配動漫開始,因為動漫要比電視劇電影誇張,幫助新人開啟,後面接觸電視劇電影,就收。從而收放自如。

若是這個電視劇說得是我們大陸的電視劇,那或許是因為感覺說話風格一致,誇張度被略過,才會有像在看電視劇的感覺。

4、「聲線越來越沒什麽變化了」,這一點,就別為難人了。雖說「聲優都是怪物」,聲線能夠變換。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對一個配音演員做過統計,他能夠變換多少種聲線?蘿莉有幾種?正太有幾種?禦姐幾種?少禦幾種?老年幾種?(或許有人就只有本音一種,或許有人全年齡聲線集不全)

當你聽過他無數的配音後,是否發現了,無論他如何變換聲線,你總能聽出來,就是他,因為說話方式總是一個樣?高興的時候是這樣的處理方式,生氣的時候這裏語速快了,難過的時候在這個點爆了……總是這樣。

當然總是這樣,因為不論白紙上的圖畫如何變換,底色就是白色,紅色落在白紙上是紅色,不會是別的什麽顏色。

怎麽可能徹底擺脫「我」,如果擺脫了,那還是「我」嗎?還是「我」配的嗎?是否還存在「差異」,還存在「優勢」這些東西?

一個人就可以「變化萬千」,那選角只要隨便一指。倘若這樣,這一行對新人的需求或許都不太會有。

但換個角度說,這樣的「無我」或許是幕後者的高境界,一種長存的高境界。

總結 :個人覺得評價與原因並不構成因果。

————————————

評價 :「邊江水平感覺也有點下滑」、「聽的時候那個換氣感太明顯了剛沈浸進去就出戲了很難受」

略答 :都是頗有成就的前輩,在棚裏練過的功夫,吃過得苦不會少。這行門檻低,但能出頭的,都是摸滾帶爬熬出來,有實力的人。一個團隊的事,不該將問題僅歸咎於「看得見」的那人或是那些人,以致否定他/他們。

但這樣的反饋也並非完全不好,盡管不嚴謹,不全面,不客觀,但總是能夠發人「反思」/「檢視自己」,起到敲打作用。

友好些,少絕對些,保持尊重,可以更和諧。

————————————

其它:

1、配音這行,外界或許看著光鮮,看到配音演員身上的光環閃耀。但若細細了解,不論是它的發展史,或是配音演員們的工作,都會發現,這一碗飯,到底不好吃。

我學配音的時候想,那些惡心的,恐怖的,黑暗的劇情,反反復復的來,會崩潰吧。

有人分享第一次配字母戲,配完出棚就哭了。

入戲、出戲的狀態調整,也是一樁很難過的事吧。有老師非常投入地配完一個角色後,說話都是那個角色的方式,自己毫無覺知。

……

2、配音是一種藝術,卻依賴資本生存,資本是否懂藝術?即便懂,但更看重市場,收益,回報,魚和熊掌,兼得太難。所以不該把創作人的自由想得太絕對。

我曾問過一起學配音的同學。無法真正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塑造一個角色,需要迎合資方,是否會喪失對這件事的熱愛,放棄追逐。他說,能夠做出能讓人認可的作品,也是一件很有成就的事。

後來,他的夢想實作了。既然愛,那就接納一切。以及這樣的態度不是退縮、屈服、迎合,而是明白,若想獲得更多的自由,那就得從適應開始,「以退為進」是進。

3、配音演員從幕後走到幕前的初衷並非全是為「名利」,更多是這一行太需要人去推動了。

就我個人了解的一些情況,這行許多年來太委屈了。因為是幕後,許多聲音是石沈大海的。

它是一個矜矜業業,勤勤懇懇的一個行業。

如今被許多人知曉,至少掌握了更多的權利,未嘗不是好事。

副作用也確實存在,許多人說的各種現象確實有。但沒辦法,事情總是兩面的,就看個人選擇,取舍,看個人守不守得住心,經不經得住考驗。

但無有憑據的情況下,我更願意相信他們是始終向好的。並不是因為天真,而是不願意為了「百分之五十的惡」扼殺「百分之五十的善」,讓惡成為「百分百」,掐滅「希望」的光,陷入徹底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