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名詞火了起來,叫 「社交牛逼癥」 。
那些讓「尷尬本身都感到尷尬」的人,在公共場合裏,故意用誇張的語氣和動作,講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讓觀眾看得「腳都扣起了地板」,尊稱Ta們「人類社交天花板」。
在感到佩服的同時,大家也免不了好奇,「這些玩意兒到底是怎麽火起來的」?
01
集體主義意識下被壓抑的自我
我們的社會一直以來都帶著很強的 集體主義標簽 。
從小,老師就在課上教導我們「我們班是個集體,一切都要以集體的利益為先」。
大家穿著一樣的校服,跳著一樣的廣播體操,去著一樣的軍訓,做著一樣的眼保健操。彼此之間沒有什麽邊界感,甚至聊到自己的內褲有哪些顏色都毫不避諱。
成年後,大家依舊無法擺脫在別人的目光下生活。自己做什麽工作,收入怎麽樣,有沒有物件,什麽時候買房等等,都逃不過周圍人的「關照」。
所以你覺得自己仿佛不是在為自己而活,而是在不斷滿足他人對你的預期。你也不懂自己出發點為何,卻總想讓自己更有面子,想獲得親朋好友更多的認可。
不斷壓抑最真實的欲望,你當然會覺得很累。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胡來,但終究還是躲不掉大環境的逼迫。
所以那些在公共場合博眼球的人,和「想為自己而活,完全不顧他人眼光」的自己自然而然產生了共鳴。
同時,現代化的生活與傳統的集體主義思想觀念,又產生了 割裂 。
幾千號、幾萬號人在同一棟大樓裏住著,卻誰也不認識誰。鄰居是一位帥哥/美女,你住了一年,卻始終沒有鼓起勇氣打一聲招呼。
公司裏的同事擡頭不見低頭見,但你卻始終不能像當年的同窗好友們那樣,和他們建立較為緊密的關系;甚至連當年的好朋友,現在也只為自己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
歸根結底還是生活節奏太快,快到和別人聊聊家長裏短,都會耽誤其他方面的時間。
這種忙碌產生了孤獨,這種孤獨又催生了社恐——我需要支持,但熟人逐漸變得冷漠自我,我也不想和不熟的人敞開心扉。
只有網絡,就像當年的學校一樣。大數據推播的都是你感興趣的內容,網友們也既沙雕又好笑。你找到了屬於你的組織,別人不知道你的身份,你也不用為他們負責。這種轉身就走的短暫社交更符合這個年代的調性,能在最短的時間裏得到最大的歡愉。
這時候,你看到有那麽一些人,在現實世界裏幹著網絡世界的事。好家夥,牛逼!
02
博眼球內卷化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我們被壓抑的自我產生了需求,而需求也催生了市場。
而從影片制作者的角度看,做些出格的行為必然能吸引到網民的目光。
兩方於是一拍即合,我表演牛逼(尷尬)的事情給你看,你圖個樂子看完也得到一時的放松。
但是,不僅你在卷,網絡也在卷。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大新影片平台,吸走了最開始那些原始平台的流量。而原來的那些博主為了混口飯吃,也不得不把影片都釋出到各個平台上。
而愈發龐大的影片平台,也吸引了更多新晉博主。可如今網民數量已經接近天花板,蛋糕只有這麽大,自己作為勢單力薄的普通人,想多分點該怎麽辦?
這些新晉博主如果沒有特別的技能,那麽一大出路就是選擇效仿、選擇博眼球。只要膽夠大,不愁紅不了,畢竟黑紅也是紅。
隨著博主越來越多,觀眾也越來越多。當雪球越滾越大後,在某一瞬間便「引爆了」。
我認為節點在於「油王」幹柿鬼鮫的爆紅,曾經很多尷尬的街頭影片便被挖了出來。連帶著那些曾經在暗處「博眼球尖子生」的老影片,也就此被擺到了明面上。
像B哥馬牛逼的影片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了網上,現在借此熱度重新火了一波。
03
我們到底在笑什麽?
但是,為什麽這些影片就這麽」有毒「,讓我們看著這麽想笑呢?
讓人發笑的資訊,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 優越論
哲學家 杜文·霍布斯 (Thomas Hobbes)曾說過:「我們之所以會笑,就是因為在與他人的不足之處作比較時,一時之間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的某些優越之處,並產生了一種突然榮耀的心理。」
比如「左手六右手七, 左肩高右肩低,左腳畫圈右腳踢」,大家模仿這個樣子的影片就曾經大火了一陣,歸根結底還是引發了大家對「智障「的嘲笑。
· 乖訛論(邏輯錯位)
而邏輯錯位,也就是「當你對某種東西有所預期,但它卻和你預期反著來」的時候。
就比如電影【美人魚】裏那個經典的笑話,「我們受過嚴格的訓練,不會輕易發笑,除非忍不住」。
· 緩釋論
人在緊張和壓抑的心理背景下,取得了片刻的放松,便會情不自禁發笑。黑色幽默就屬於這種範疇,我們感嘆於人物與事件的可悲,但又因為它們所呈現出的狀態而感到可笑。
就比如絞刑架上的犯人,在行刑前問執行人,「這繩子靠譜不,多少錢買的?」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看 社交牛逼癥 。
在人群眾多的公共場合,高舉雙手(社恐產生緊張情緒),高呼「在場的各位聽好了!」(更緊張、更尷尬)「我是一個傻逼!」(邏輯錯位、緩釋緊張),然後開始跳舞(優越論,覺得Ta真是傻逼,進一步緩釋緊張)。
同時滿足三要素,不好笑才怪。
04
解構主義+荒誕主義
可是,好笑的東西這麽多,憑什麽這東西能火?
其實它的火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已經以 亞文化 的形式存在了許久。
常在網上沖浪的各位應該對抽象文化有所了解。藥水哥,孫笑川,莉莉,以及最近剛被封的郭老師等人,其實都是這種 抽象文化的代表 。
而抽象文化背後的核心,則在於一種解構主義以及虛無主義,就像當初西方的嬉皮士運動一樣:我們都挺喪的,到處都是負能量,生活沒希望也無意義,還不如開啟嘲諷模式,笑著愚弄所有人和事。
有沒有種瑞克老爺子的感覺?但是當這個亞文化被附上一層更正能量的外殼時,走進更廣闊的大眾群體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來更具體點說說。
解構主義 ,通俗點來說就是將某個已建構好的東西打散、打亂,從而擺脫它既有的嚴肅性,釋放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永遠的神」這個詞語,它本身好像內建一種嚴肅性,不應該被隨意使用。於是網友們解構了它,取其首字母「yyds」來表達其原有(或近似)的含義,同時也徹底脫離了詞匯本身的框架,從而泛化到在任意句子裏都能使用。
而 「社交牛逼癥」 ,則從負面的「虛無主義」轉向了中性的「荒誕主義」,這似乎是當代年輕人之間的一種思維常態。
荒誕主義 介於 虛無主義 (人的存在沒有意義)和 存在主義 (存在的意義由自己創造)之間,就是清醒的認知現實(的殘酷性),但又選擇擁抱它,斷斷續續的為自己創造意義。
或者說,我知道自己的行為毫無意義,但我還是會努力,怎麽著吧?
所以相比嬉皮龐克和重金屬那類相當理想化、脫離現實的否定方式不同, 「社交牛逼癥 」等等類似的亞文化則根植於現實。在現實的基礎上,以更為溫和詼諧的方式來「拒絕空虛,創造自己的意義」。
所以我們得以看到這些人,在極為稀松平常的環境裏(大街上、地鐵、餐廳等場合),對集體固有印象(走路、坐車、吃飯等等)進行解構,釋放更多可能性(我可以做更多的事)。
而解構的方式,則是荒誕主義式(大聲吆喝,跳舞,為服務員服務等等)基於現實卻又違背常理的無厘頭式搞笑。
看完圖一樂過後,反映出的現象則是當下年輕人精神世界的一種空虛,以及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無奈卻又抱有希望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