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5知識 這幾天,中國正上映諾蘭的電影【鄧寇克】。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感受是,諾蘭鏡頭的焦點,不是宏大的歷史,也不是所謂大人物,而是每一個具體的戰爭裏的人。 轟炸機隨時飛過的沙灘上,布滿槍眼即將沈沒的輪船上,迫降海面打不開窗戶的飛機上,人哪能想得起正義、政治或丘吉爾的講話。他們能想的或許就兩件事;逃命,或者回家。 戰爭的氛圍,坐在IMAX的大熒幕前能感受到。但更真實的戰爭的味道,只有真正走近才能嗅得到。今天跟大家說起的,是2015年我們抵達的一個小鎮,敘利亞的艾因阿拉伯(也稱科巴尼)。在那裏我們真正見到了戰爭下的人都是如何活著。 2015年,我和梁紅開著車,想要穿越中東,一路走過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這差不多是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仍處於戰爭陰影下的國家。 科巴尼則像是陰影的中心。這個敘利亞北部的邊境小鎮,自2011年內戰爆發以來,陷落、收復、又再陷落、又再被收復… 這裏離土耳其只有不到1.6公裏,卻一度成為世界戰爭地圖上的焦點,變成抵抗之島和炮火的海洋。 從伊拉克的巴格達到敘利亞的科巴尼,我們穿過了很長一段距離的戰區,沿路都是被炸毀的房屋殘骸,一些威力巨大的爆炸現場,卡車或坦克被炮彈撕裂得就像碎掉的紙。 第一眼科巴尼,我們就說不出話:這還是個城市嗎? 這不就是一片廢墟嗎? 走在路上,隨處可見未爆的自制火箭彈,裝滿火藥,威力很大,足以炸塌半棟樓。 一塊空地上,停著一輛被擊毀的坦克。一架攻擊機的貧鈾穿甲彈,直接擊穿了它的炮管。 在科巴尼的臨時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在上班,但每走幾步,都能踢到滿地的步槍子彈和迫擊炮的彈片。 不遠處,則是科巴尼中學。所有的玻璃都被炸碎了,黑板上的字和畫還沒有擦去,教具和地圖也掛在墻上,孩子的玩偶還擺在墻角。可以想見當時這裏經歷了多麽緊張的一次撤離。 學校旁,當地的兩個孩子,給我們唱了一首叫做特別的歌: 科巴尼的顏色,今天成了悲傷 。 科巴尼的顏色,她的心被打碎了 。 眼淚流下來,我們感受到了你的痛。 孩子把這首歌叫作【科巴尼之歌】,是父母教他們的。他們應該還不能太明白歌裏的悲傷,唱完了笑著對我們比了一個V。 過了一陣子,我們又遇見了他們,兩個孩子拿起一枚未爆彈,開心地向我們展示。 他們不知道這枚未爆彈有多危險。父母在科巴尼被收復後,把他們帶回了這片廢墟。這些鐵家夥是他們在廢墟裏不多的玩具。 其中一個孩子的父母,是所謂的運屍者。 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著一輛皮卡,清理散落在城中的屍首。 我們走到了一塊墓地旁。這裏埋葬著2015年6月,恐怖分子重回這座城市後殺害的遇難者。 在這裏我們遇見了一個大嬸,她說,她在修的兩座墳,一座是他兒子的,另一座是他兒媳婦的,他們剛結婚才一個月。這裏埋著她的4個家人。 大嬸說,恐怖分子穿上民兵組織的衣服,敲開了她的家門。處於科巴尼人的善意,他們開啟了門,迎來的卻是子彈的掃射。 大嬸按照敘利亞的風俗,把她供在墳前的糖拆開,一顆一顆分給在場的每個人。 她說,你們一定要吃這個糖。 其實我們在場的每個人都說不出來話。但大嬸還是笑著,剝開了一顆糖,遞給了我。這或許是她能想到的,能給我們這群遠方的客人的唯一的禮物。 這也是我們在這座歷經幾次戰爭無數死亡後的城市,所見到的依然存在沒有消失的最溫暖的善意。 https://www.zhihu.com/video/888012092332974080 在科巴尼,我們見到的每個普通人,見到我們,都會給我們比一個剪刀手的V字。 我們一開始認為這是勝利,但後來發覺沒有這麽簡單,堅持也是這個手勢,留在科巴尼還是這個手勢。 慢慢的,V字手勢成為這座城市裏相互問候的方式。 最多時,科巴尼有7萬人,然後這裏成了廢墟。但最讓我們驚訝的,是我們抵達科巴尼時,仍有數千人跋涉很久,從更安全的地方,從更富有的地方,重返了他們的家。 他們在沒炸毀的房屋裏,繼續開始生活。即使房子隨時可能倒塌,即使屋子裏還散落著許多未爆彈。 他們害怕,但他們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修繕他們的房子,收拾他們的鋪子,重新開張,過起他們的生活。 電影【鄧寇克】裏,密集的炮火沒有出現過,明確的敵人沒有出現過,關於戰爭的更宏大或更激烈的故事也沒有出現過。出現的始終都只是一群普通的人,偷換軍服想要逃離那片海灘的人,船上被救起被嚇壞了不願再回海灘的人,卸掉裝備獨自走向大海妄圖遊向無望的對岸的人… 當然還有放棄返航的機會用最後的子彈擊毀敵機的人,逃生時不忘開啟艙門讓更多人逃生的人,沈默卻勇敢地駕駛自己的小船在大海裏打撈起一個個故鄉士兵的人… 這也是我們在真實的科巴尼所見到的。
這幾天,中國正上映諾蘭的電影【鄧寇克】。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感受是,諾蘭鏡頭的焦點,不是宏大的歷史,也不是所謂大人物,而是每一個具體的戰爭裏的人。 轟炸機隨時飛過的沙灘上,布滿槍眼即將沈沒的輪船上,迫降海面打不開窗戶的飛機上,人哪能想得起正義、政治或丘吉爾的講話。他們能想的或許就兩件事;逃命,或者回家。 戰爭的氛圍,坐在IMAX的大熒幕前能感受到。但更真實的戰爭的味道,只有真正走近才能嗅得到。今天跟大家說起的,是2015年我們抵達的一個小鎮,敘利亞的艾因阿拉伯(也稱科巴尼)。在那裏我們真正見到了戰爭下的人都是如何活著。 2015年,我和梁紅開著車,想要穿越中東,一路走過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這差不多是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仍處於戰爭陰影下的國家。 科巴尼則像是陰影的中心。這個敘利亞北部的邊境小鎮,自2011年內戰爆發以來,陷落、收復、又再陷落、又再被收復… 這裏離土耳其只有不到1.6公裏,卻一度成為世界戰爭地圖上的焦點,變成抵抗之島和炮火的海洋。 從伊拉克的巴格達到敘利亞的科巴尼,我們穿過了很長一段距離的戰區,沿路都是被炸毀的房屋殘骸,一些威力巨大的爆炸現場,卡車或坦克被炮彈撕裂得就像碎掉的紙。 第一眼科巴尼,我們就說不出話:這還是個城市嗎? 這不就是一片廢墟嗎? 走在路上,隨處可見未爆的自制火箭彈,裝滿火藥,威力很大,足以炸塌半棟樓。 一塊空地上,停著一輛被擊毀的坦克。一架攻擊機的貧鈾穿甲彈,直接擊穿了它的炮管。 在科巴尼的臨時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在上班,但每走幾步,都能踢到滿地的步槍子彈和迫擊炮的彈片。 不遠處,則是科巴尼中學。所有的玻璃都被炸碎了,黑板上的字和畫還沒有擦去,教具和地圖也掛在墻上,孩子的玩偶還擺在墻角。可以想見當時這裏經歷了多麽緊張的一次撤離。 學校旁,當地的兩個孩子,給我們唱了一首叫做特別的歌: 科巴尼的顏色,今天成了悲傷 。 科巴尼的顏色,她的心被打碎了 。 眼淚流下來,我們感受到了你的痛。 孩子把這首歌叫作【科巴尼之歌】,是父母教他們的。他們應該還不能太明白歌裏的悲傷,唱完了笑著對我們比了一個V。 過了一陣子,我們又遇見了他們,兩個孩子拿起一枚未爆彈,開心地向我們展示。 他們不知道這枚未爆彈有多危險。父母在科巴尼被收復後,把他們帶回了這片廢墟。這些鐵家夥是他們在廢墟裏不多的玩具。 其中一個孩子的父母,是所謂的運屍者。 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著一輛皮卡,清理散落在城中的屍首。 我們走到了一塊墓地旁。這裏埋葬著2015年6月,恐怖分子重回這座城市後殺害的遇難者。 在這裏我們遇見了一個大嬸,她說,她在修的兩座墳,一座是他兒子的,另一座是他兒媳婦的,他們剛結婚才一個月。這裏埋著她的4個家人。 大嬸說,恐怖分子穿上民兵組織的衣服,敲開了她的家門。處於科巴尼人的善意,他們開啟了門,迎來的卻是子彈的掃射。 大嬸按照敘利亞的風俗,把她供在墳前的糖拆開,一顆一顆分給在場的每個人。 她說,你們一定要吃這個糖。 其實我們在場的每個人都說不出來話。但大嬸還是笑著,剝開了一顆糖,遞給了我。這或許是她能想到的,能給我們這群遠方的客人的唯一的禮物。 這也是我們在這座歷經幾次戰爭無數死亡後的城市,所見到的依然存在沒有消失的最溫暖的善意。 https://www.zhihu.com/video/888012092332974080 在科巴尼,我們見到的每個普通人,見到我們,都會給我們比一個剪刀手的V字。 我們一開始認為這是勝利,但後來發覺沒有這麽簡單,堅持也是這個手勢,留在科巴尼還是這個手勢。 慢慢的,V字手勢成為這座城市裏相互問候的方式。 最多時,科巴尼有7萬人,然後這裏成了廢墟。但最讓我們驚訝的,是我們抵達科巴尼時,仍有數千人跋涉很久,從更安全的地方,從更富有的地方,重返了他們的家。 他們在沒炸毀的房屋裏,繼續開始生活。即使房子隨時可能倒塌,即使屋子裏還散落著許多未爆彈。 他們害怕,但他們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修繕他們的房子,收拾他們的鋪子,重新開張,過起他們的生活。 電影【鄧寇克】裏,密集的炮火沒有出現過,明確的敵人沒有出現過,關於戰爭的更宏大或更激烈的故事也沒有出現過。出現的始終都只是一群普通的人,偷換軍服想要逃離那片海灘的人,船上被救起被嚇壞了不願再回海灘的人,卸掉裝備獨自走向大海妄圖遊向無望的對岸的人… 當然還有放棄返航的機會用最後的子彈擊毀敵機的人,逃生時不忘開啟艙門讓更多人逃生的人,沈默卻勇敢地駕駛自己的小船在大海裏打撈起一個個故鄉士兵的人… 這也是我們在真實的科巴尼所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