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古代出現過什麽比較匪夷所思的稅?

2015-03-12知識

中國奇葩的稅種最多的時候,可不是古代,而是清末至民國期間。

中國古代的稅,有正稅雜稅之分,所謂正稅,就是農業稅,也就是田賦。(這裏順便說一句,「稅」字本義是征收谷物,所以是禾字旁,「賦」字本義是征收貨幣,所以是貝字旁,不過到後來稅賦二字也就混用了。)直到明朝中期以前,朝廷正稅都是直接征糧的,所以到現在還有一句話叫做「皇糧國稅」。不過從張居正開始,他老人家實行了一條鞭法改革,將稅賦全部貨幣化,這是中國稅賦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哦,我們就不納糧,只繳錢了。

一般而言,正稅各個朝代都不太重,因為傳說中的聖君明主鳥生魚湯都是要輕徭薄賦的,有這樣的道德榜樣在前,既是再混蛋的皇帝也不願意落一個橫征暴斂的名聲,所以門面功夫他們還是要裝的。比如我大明朝的稅率是前無古人的三十稅一,而且堅決不增加。那到明末國庫空虛沒錢打仗怎麽辦呢?皇帝自然有辦法,在正稅之外再征收別的雜稅,比如和遼東女真人打仗,就征遼餉,鎮壓李自成張獻忠,就收剿餉,要練兵,就收練餉。——你看你看,我可沒有隨意提高稅率啊,我只是為了渡過眼前難關暫時性的多收一點錢罷了,當然,至於「暫時」到什麽時候,那就另說了。——這就是明末著名的「三餉」。

當然,明末的這點雜稅,在我大清和我民國面前,簡直弱了爆了。

鴉片戰爭後,緊接著就是太平天國,然後是甲午戰爭,然後是八國聯軍,可憐我大清既要賠款,又要剿叛,國居里那點錢怎麽夠用?更可悲的是,我聖祖大康熙早留下了「永不加賦」四字聖訓,這叫老佛爺們如何是好?

不過這點問題難不倒我大清的官員,為了解決沒錢的問題,他們開創性的發明了一種新的稅:厘金。你要做生意,在甲地收購了一批貨物,剛裝上車,好,收厘金的來了,這叫「起厘」,你只好交了一筆錢,貨物發運了。走出沒多遠,咦,前面有幾個人把路給堵了,當路一座關卡,上面兩面大旗在風中獵獵飛舞,上書幾行大字:「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好吧,這是我腦補的,你們可以不用當真。反正你還得交錢。沒辦法,你只好交吧。再往前走沒多遠,又是一座關卡,上面兩面大旗迎風招展,好吧,你繼續交錢吧。再往前走,還是一座關卡……。好容易到了銷售點,你長出一口氣:「可算過來了。」事實證明,你高興得太早了,當你剛擺開貨物要買,又有人來收厘金了,這叫「落地厘」。你終於怒了:「我去年買了塊表,我不做生意了,我回家找我媽去。」當然可以,要回家先交厘金。你說「我沒做生意,沒帶貨物啊」?稅丁指指你身上背的包袱:「這是啥?」你開啟包袱給他們看:「牙刷牙膏換洗衣服。」「呔,刁民,帶著這麽多物品,居然還不想交稅?」

這就是厘金。說起來是有點奇葩,但卻不是最奇葩的。

最奇葩的東西,就是各種「捐」。

「捐」就是捐獻的「捐」,意思就是為了國家民族,請你自願捐獻一點錢物。——當然,名是這樣的,實際情況卻絕不可能自願。

「捐」能有各種奇葩,就是因為它不是國家規定的,而是地方政府隨意征收的。特別是到了民國,由於各地方都由軍閥控制,為了籌措軍費,這些軍閥們真是巧立名目,各種苛捐雜稅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比如:

生下來有落地捐,

娶媳婦有新婚捐,

死了有棺材捐,

種樹有植木捐,

養豬有豬捐,

養牛有牛捐,

養雞鴨有雞鴨捐,

種花生有花生捐,

住房子有房捐,

賣雞蛋有蛋捐,

殺豬宰羊有屠宰捐,

看戲有戲捐,

當妓女有妓女捐,

當和尚有和尚捐,

當道士有道士捐,

當石匠有打巖捐,

當漁民有劃船捐,

當獵人有鳥槍捐,

掃地有垃圾捐,

上廁所有茅廁捐,

掏糞有糞捐。

光腳板進城有赤腳捐,

穿草鞋進城有草鞋捐。

種鴉片有窩捐,

不種鴉片有懶捐,

實在沒什麽借口征收了,就破門而入直接要,這叫做打門捐。

以上所列,僅僅是各種苛捐雜稅的極小一部份,那麽我大民國時,到底有多少捐?這個恐怕沒有人搞得清楚,反正據當時人說是「一事一捐」。至此,題主所謂「匪夷所思」的稅至此達到了高潮。至於樓上有同學說到的什麽中世紀的歐洲,與我大民國相比,簡直弱爆了。

順便說一句,近些年一直有人鼓吹民國範兒,他們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民國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