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十多天前答完辯。之後除開慶祝和應酬,我反反復復地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和那些中途放棄的博士比,我做對了什麽;和那些獲得比我更大成就的博士比,我做錯了什麽;我的孩子如果表現出什麽特質,我會認為他有希望完成博士學業,而什麽特質會讓我覺得他無法完成博士學業。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之後,我認為一個好博士的核心才能是『深度工作』的能力。
Deep work這個詞是Cal Newport在2016年寫的一本書的標題。根據他的定義,深度工作是指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performed in a state of distraction-free concentration that push your cognitive capabilities to their limit. These efforts create new value, improve your skill, and are hard to replicate.人在一種全神貫註的工作狀態中把自己的認知能力發揮到極限。它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提升你的技能,而且它難以被取代。
換而言之,這是一種『閉關攻堅』的能力。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題。這些難題可能需要我們透徹了解某一個領域或者試圖去了解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在有限時間裏面掌握大量的事實、數據、既有研究成果。一個成熟學者應該能夠克服這些困難。然而博士生並不是成熟學者,我們正在試圖成為一個成熟學者。換而言之,我們在博士階段其實是摸著石頭過河、努力提升自己,並且試圖做完一些我們的能力不足以支撐我們做完的事情。
那麽,擺在深度工作前面的絆腳石是什麽呢?是無處不在的幹擾。
2012年,McKinsey的一項研究發現,智力工作者的工作時間的60%是在『摸魚』——瀏覽網頁、回復資訊或者逛社交網站。而光是閱讀和回復電子郵件,就占到了我們整個工作時間的30%。所謂工作時間,既包括了在圖書館試圖寫一篇論文的時間,也包括了開會或者上課……
您是否在開會時,感受到一陣不可抑制地想去看手機的沖動?您在上網課的時候是不是同時還開著微信,時不時聊兩句?甚至,您在讀這篇文章時,有沒有切出去回復兩個資訊或者點亮手機螢幕看看訊息?
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那些領導和學者,坐在主席台上,被網絡攝影機拍著,偷偷地玩手機時,我們覺得怒不可遏,覺得這些人缺乏基本的禮儀和專註力。然而,為什麽這個時代的精英比前輩們更容易走神,更控制不住自己摸手機的沖動呢?除開道德低劣和腦力低下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解釋?
生活在這個走神的時代,保持專註這件本來很輕松的事情已經變成了一個可貴的品質。而這個品質,越來越多地把那些傑出的碩士生和平庸的碩士生區分開來。前者能夠始終對於自己在做的事情保持覺知,能夠在自己走神的時候把思緒拉回來,併集中腦力去完成一些重要的任務、做出一些關鍵的決策。這些人比平常的人更容易完成博士階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