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超市列特國波蘭進口牛奶 1L 才 6.5 元,國內蒙牛牛奶 250 毫升 3 塊多,為什麽會這樣?

2022-01-09知識

有個可能顛覆你認知的事實: 中國不是牛奶的最合適產地

(聲明:但這不是部份國產品牌高價奶的理由哈)

估計很多人肯定不同意,以中國這種「制造業粉碎機」的能力,怎麽在牛奶工業上會有這種情形呢?

我曾經也一度這麽認為,直到因為專業緣故,和奶牛研究領域的學者交流了一下,並且自己也參與過國內某地奶牛品種產奶轉錄組研究後,我才對這個事實有所了解。

一、奶牛之-「橘生淮北」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奶牛,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的牛主要是黃牛和水牛。而奶牛是舶來品。

目前國內的奶牛品種最早大概是在100多年前從過外引入的,也就是荷斯坦,就是大家熟悉的黑白花奶牛(中國80%左右是荷斯坦)。其他諸如新疆褐牛也是外源的(哈薩克、瑞士等雜交)。

然而,這些牛來到中國第一個問題就是: 水土不服。

眾所周知,一個物種和當地的環境肯定是長期適應的,這種環境既包括飲食如草料等,也包括環境因素如光照、空氣、水和土壤等等。

奶牛來到中國以後,面對著水土不服問題,國內的育種專家想到的就是: 雜交。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荷斯坦奶牛,大都是和本土黃牛雜交的後代,而且有個專門的名稱:中國荷斯坦。

然而,這種雜交的結果就是: 產奶量下降

事實上,中國奶牛的單產奶量是非常低的,比如,最高的奶牛產奶是一年 35噸牛奶。

做個對比,中國到目前為止的標準是,高產奶是 年產11噸, 就這樣,也只不到全國的5%。而2013年,全國奶牛平均產奶量是多少呢?5.4噸。

作為對比

以色列:

美國

二、如何提高產奶量?

為了提高產奶量,可以說是很多牧場都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種思路:進口牧草

其實這是當前不少奶牛養殖企業的動作,就是直接從國外進口牧草,這樣更適合奶牛口味。

其實國內也有一些牧場,但是這些草地可能並不特別適合奶牛的口味,所以也有人嘗試在國內種植國外的牧草,比如我們所裏的和我同一年畢業的一個博士,畢業後就去西北研究牧草種植了,並且包了很大一片地,如今已經是小土豪了。

但是不管如何,改進牧草是一個很大的事情,而且難度也不低。

第二種思路:更新奶牛

根據中國奶牛統計公報,2018年,全國奶牛存欄是1269萬頭,但是高產奶牛不到總存欄的5%。

大部份奶牛事實上產量非常低,但是國內淘汰率不足。

事實上目前一些頂級奶牛牧場已經開始了高頻淘汰奶牛的做法,高一點的可以達到一年淘汰50%以上。

但是這樣一來,成本無疑上升了。

事實上,一個可能難以接受的事實是: 哪怕中國的勞動力再便宜,牛奶成本也要比國外高。

第三、真的沒任何希望嘛?

作為近些年來越來越受人歡迎的補充鈣的來源,其實牛奶已經成為了許多人日常飲用的基本食物。

這種食物如果完全依靠市場經濟來調節,徹底淪為國外進口的傾瀉地,自然是不合適的。

更別提奶牛行業本身也是國內許多人從事的產業,不可能讓國內的奶牛行業被沖垮。

因此,我們目前的策略是: 育種。

當然,這裏的育種不是傳統那種選育,那樣簡直是難於登天,奶牛一次生一個,到了幾歲才可以產奶,這樣篩選的速度,十幾年也搞不定高產奶牛。

事實上,我們當前的策略是: 基於分子生物學育種。

即透過對高產奶牛的基因組來進行分析,尋找高產奶牛特有的基因組變異,然後對其進行改造,或者采用基因編輯的策略,直接大片段進行基因調整,然後結合體細胞複制的辦法來實作快速批次的高產奶牛生產。

—————再聊一個歷史問題—————

三聚氰胺和中國的奶牛養殖史,三聚氰胺可以說是中國奶牛養殖史上的一個分水嶺,而

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關於國標的討論。每次想出來說兩句,但是又退縮了,畢竟和大眾唱反調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還是說一下,當年,牛奶國標調整,是為了奶農。

三聚氰胺事件可以說使得當時的國內奶業遭遇重創,國際乳業巨頭也紛紛殺入中國。

然而,為什麽會有三聚氰胺呢?

真正的原因在於,當年國產牛奶的水平參差不齊。

當年的牛奶蛋白質標準是2.95,然而我們的牛奶有多少能達標呢?

據農業部調查[2],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質含量低於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別達75%和90%;某乳品企業6月份西北、中南、東北等三個區收購生乳蛋白質含量低於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別達75.8%、33.8%和24.9%。

可以看出,全國大部份的奶源都難以達到國標,根本原因在於自然條件不夠,導致奶牛養殖水平與國外差太遠。

據我了解,當年就有不少農戶因為這些事情倒牛奶甚至最後宰殺奶牛。

可以說,牛奶國標的調整,事實上是迫於現實中的無奈才做的。

為什麽會如此?

本質上是中國的奶牛不達標。

1,奶牛混亂

中國奶牛起步晚,發站短。當有利益驅動的時候,於是群眾瘋狂的買奶牛,那麽,哪來的那麽多奶牛呢?

最簡單辦法就是:用劣質淘汰牛和當地肉牛進行雜交來繁殖後代,結果就是產生大量的的雜交牛,產奶量嚴重不足。

2,飼餵方式不合理

奶牛是需要合理科學飼養的,然而廣大奶農根本不具備這條件,看其他人怎麽養奶牛就自己跟著養,甚至還有人直接按照肉牛、黃牛的方式來養殖奶牛。

結果就是牛奶質素很差,這也是一個歷史問題。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奶牛規模化養殖的推動,以及鮮奶加工工藝的提升,國內奶源的水平已經開始逐步提升了,就比如我上面自己查詢的數據,可以看出,每一款市面上售賣的牛奶,都超過了2.8的標準,甚至還超過了舊國標的2.95。

所以現在牛奶的標準雖然維持著,但是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推出更高水平的牛奶。

—————為什麽其他畜牧品種不一樣呢?—————

有人提到,為什麽豬等似乎沒這個問題?

主要有以下原因

1,重視程度

在畜牧業裏,豬可是半壁江山的,連我們cpi都可他們掛鉤。事實上,重視程度本身也反映了各種投入,比如科研投入和資本投入,這產出自然是沒法比的,國內的畜牧龍頭什麽雙匯、牧原、溫氏、新希望等都是養豬大頭。

事實上,如果你是做科研的,你會發現,做豬的科研資助力度和研究人員數量完全和其他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2,育肥vs其他產出

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養豬主要目的是育肥,只要讓它長肉就行(當然近些年也在改進豬的瘦肉比之類的)。而牛不一樣,我們養奶牛主要是要奶牛的奶,這個東西和育肥難度完全不一樣(打個不恰當的比較,長胖和豐胸哪個難?)。

3,牛本身也不好育種

和幾個從事牛育種的人交流過,感慨他們育種不易。

豬一胎十來個,而且6個月一輪,牛一胎一個,1年以上生一次,那個從育種周期就完全沒法比,跟別提產胎太少導致的篩選難度增加。

部份數據來源

中國奶牛養殖效益及影響因素分析_劉瑤

規模養殖條件下提高奶牛單產水平的綜合技術_肖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