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判斷人口紅利是不是已經消失?

2014-02-25知識

東亞地區從1965年到1990年的高速增長被視為「經濟奇跡」,在此期間,日本、南韓、台灣地區的年均經濟增速超過6%。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希望用人口因素來解釋經濟增長。其中最有名的要數Bloom和Williamson的論文

Demographic 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他們發現,總人口增速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關系,但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的規模增長速度越快,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越快。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可以解釋東亞地區大約三分之一的超額經濟增長。

在此基礎上,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創造出了「

人口紅利

」這個概念,它的含義非常直接: 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一般來說,每一個國家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首先由於醫療、衛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開始下降;在一段時間之後,隨著整體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開始下降。

上圖參照自:

http://www. rand.org/content/dam/ra nd/pubs/monograph_reports/2007/MR1274.pdf

在死亡率開始下降,生育率還未下降的時間視窗中出生的人,他們不需要贍養太多父輩——他們的父輩死亡率仍然沒有下降到位;他們也不需要撫養太多的孩子——他們不會生很多孩子。當這批人進入勞動年齡時,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份額開始逐漸升高,人口紅利便開始了。

「人口紅利」的作用很容易理解,其關鍵在於生命周期的產出和消費曲線。

上圖來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書,橫軸是年齡,縱軸是2000年中國在年齡別人口的產出和消費。在0-22歲以及60歲之後,人口的消費大於產出,而在22歲至60歲的區間內,人口的產出大於消費。當中間這一部份人口的比例較大時,有以下幾個效應:

1,由於總產出大於消費,投資更多,資本積累更快;

2,子女數目減少,勞動參與率,尤其是婦女的勞動參與率更高;

3,勞動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資本存量更高。

這就是中國在過去30年所經歷的事情。

當人口紅利視窗關閉時, 人口紅利就會轉變為人口負債 。用公式來表示會更加直觀:

\frac{Y(t)}{N(t)}=\frac{L(t)}{N(t)}\times\frac{Y(t)}{L(t)}

Y(t) 、L(t) 和N(t) 分別代表t 時期的總產出(國民生產總值)、總勞動力和總人口,上式的含義即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乘以勞動生產率。對上式兩邊求導,得到下式:

\dot{y}(t)=\dot{L}(t)-\dot{N}(t)+\dot{y^l}(t)

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速由兩部份組成,其一是勞動生產率的進步速度(\dot{y^l}(t) ),其二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速減去總人口增速。

也就是說,即便勞動生產率增長很慢,只要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仍然在上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是會上升;相反,當人口紅利機會窗關閉,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開始下降,我們就必須用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來維持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下降,一個國家便開始償還人口負債。

對於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大部份東亞國家來說,人口紅利機會窗帶來的甜頭早已嘗盡。諷刺的是,快速降低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雖然讓東亞國家的人口紅利發揮得更充分,這兩把雙刃劍帶來的低勞動供給和快速老齡化卻也使人口負債變得更苦、更久。

上圖是日本和美國總人口中15-64歲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開始,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便始終下降,其下降速度甚至比50年前的上升速度還要快。如果說人口紅利為日本每年帶來了1.6%的額外增長,那麽不誇張地說,人口負債的作用就是為1990年之後的日本帶來每年1.6%以上的衰退。

那麽中國的人口紅利何時結束?事實上,人口學家早就發現,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人口狀況,中國會在2012年把人口紅利全部吃完。

上圖仍然來自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一書,成稿時間為2004年之前,而現實也驗證了這一點:

2012年中國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37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下降振幅為0.6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表示,這是多年增長後勞動年齡人口首次下降。

所以,不要有什麽懷疑,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結束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速度的加快,中國的人口負債,我們在未來的幾十年裏可以慢慢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