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01.本測評不包含任何客觀成分,無任何數據,全為個人主觀聽感。
02.本次體驗為本人借測(第三方借測,不經過廠家),基本可視作無利益相關成分
前言:
說實話,李淵推廣的野人雖然沒見過面,但是算是認識。我當年曾經想幫他寫過貓塞,但是我沒能解決搭配問題,雖然我都沒說,但我心裏等於是欠了他一篇文章。
後面我聽說李淵這塞子,第一印象是「野人和富士康的朋友做的」,後面大邪神出文說國外賣得好時我沒有太信,比較我在推特上沒找到討論,但後面才發現他們主戰場在facebook像是沒有騙人,那我才慢慢把心放定,搞來了李淵進行試聽。
配件:
白色均衡套,黑色低頻套和海綿套,基本是2021年內卷情況下同價位平均水平。
很大的磁吸耳機盒,質感非常不錯。但是對我來說太厚,收納起來反而不方便。
耳機本體,這裏說句抱歉,因為李淵那五軸cnc加工出來的鏡面極度過分,而且還加了幾個彎折,我後面看照片時很多都看到了自己的肥宅臉,這裏只刪剩幾張,有興趣的清去看其他大佬文裏的美圖,你們都知道我不擅長拍照。 但我可以保證你們拿到手的會比我拍的好看 。
但是我估計不用我說你們也能看出,第一個產品就是這個工藝,至少也能證明李淵不是所謂的「小作坊」出品了。
順便一說,線材左右用了紅藍標配,耳機腔體除了LR標識以外,還在面板的點裏用了紅藍標識,但是實在太難在不反射到我臉的情況下拍,我放棄了。
聲音:
在說李淵的聲音之前,我先說說我搭配翻車的那個貓塞。據野人所說貓塞很是個吃控制力的塞子,我當時控制不好導致整體聲音……很直接的說,那是一個我很不喜歡的聲音,翻車搭配下導致了貝斯被掩蓋,「搭配不好」這是我後來才知道,但是我也一直沒有嘗試過完美搭配下的貓塞了。
所以在被告知「李淵曲線和貓塞差不多」「李淵不吃控制力」「李淵很好聽」等情報時, 我個人是一直抱著懷疑態度的,當然如果某些「腦放論」者也可以認為我一直對李淵開著負向腦放 ,而直到我從第三方那搞到了李淵聽了一耳朵,我才終於產生了「聲音可以,我替他寫一篇吧」的願望。
聲音部份預設使用標配低頻窄口套,白色寬口套後面再提。
事實上我並不想用傳統的「三頻+其他」來對李淵進行描述,也因此這文章的主觀性或許會比我以前任何一篇文章的主觀性更強,敬請註意。
事實上我對李淵的第一印象是「聲音很正常,可以啊」,但直到我耳朵裏掛著借來的李淵乘坐地鐵到路上,我才忽然驚覺一件事,那就是,我真的在戴著塞子嗎?
沒錯,雖然不是第一印象,但是李淵給我的最深印象絕對是「脫塞感」,事實上李淵的聲場沒有說特別大,但是仿佛是要解決掉頭中效應,它似乎很有意地把聲音往左右以及前後挪動,和其他塞子相比的話,它至少把頭中效應往「扒拉」掉了50%。
所以我這文章沒說「大聲場」,而是「大格局」
但是這個「挪動」也並沒有亂挪動,它基本是把原來塞子對耳朵的定位挪動成了大耳對耳朵的定位上,但與大耳相比,它始終是個塞子,10mm動圈單元的確無法帶來大耳同等的「包裹感」。你甚至可以說李淵有股「箱子味」,但還是受限於單元,它也無法做到音箱那種「觸動全身」的感覺。然而作為一個700元級的塞子而言,它對我那過於傳統的評價體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回歸以前的三頻,這歷奇本簡單過一下就好了。
低頻看上去略多,整體質感略厚,富有彈性,能量感較強低頻的部份集中在中間,該動次打次能爽起來,其他比較蓬松的部份則較均勻分布在外側,整體有著不錯的層次感,沒有對其他頻段帶來壓迫。
人聲部份會有些許顆粒感,和韻味的染色,算是我比較西化你的染色之一。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它那特化型的「扒拉」,強化後的人聲定位在聽一些非單人曲時會帶來或許是這個價位耳塞中最優秀的體驗。
高頻部份是照顧了日系音源性質的略暗,或者說「對我聽的音樂來說沒有太刺耳」,整體基本表現可以,比較順滑,該有的細節可以表現到,但是在像【DRIVE US CRAZY】這樣的歌中高頻細節會被人聲壓制導致比較朦朧,此外整體泛音收得略快,但對於一般聽音來說足夠。
此外,換上白色的寬口均勻套後,聲音厚度會略微降低,整體聲音特別是器樂來說會變得通透,但同樣控制在了我不覺得刺激的水平。
總結:
事實上李淵是一個很個人化的塞子,它透過對頭中效應的改善,把聲音往四周移動的同時,把能量感較強的部份往中間填充,在不大的聲場內重構了空間,在讓中間不顯得空缺的同時,打造出良好的層次感。
而大概是因為空間感和層次感的強化,也讓李淵成為了這個價位聽器樂,或者說古典的較好選擇之一。畢竟你很難再在同價位找出幾個和它差不多註重空間的塞子了(哦,VR3000也是註重空間,但是我手上沒有,沒法進行對比,如果下次能搞到我可以寫個對比)。
順帶一提,雖然說李淵是似乎是唐朝三部曲的第一個塞子,但是第二個塞李世民似乎會是一個更為親民的價格,在這裏也希望李世民能做出好聲音,成功大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