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記錄一次 VR Workroom 的體驗

2021-12-05知識

一次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提前體驗了一次「元宇宙」,與一眾網友在 Meta(原 Facebook)出品的 Horizon Workroom 中開了一次線上 VR 版本的會議。會議本身雖然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內容,但值得記錄一下,算是人類初期對「元宇宙」的觀光旅遊團之一,方便未來自己有機會自我嘲諷一番。

VR 會議的截圖
中間正襟危坐的 Yang 就是我,哈哈哈哈哈,忽略這個名字

先介紹一下 VR Workroom

全名是 Horizon Workroom,是 Facebook 針對企業會議場景的虛擬現實會議室套用,主要是方便身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像坐在一起一樣溝通和寫作,目前僅支持自家的 Oculus Quest 2 器材。

不只是需要 Oculus Quest 2,首次配置復雜

VR 器材 Oculus Quest 2 是參與的起始條件,但擁有 Oculus 2 只是第一步,關於 VR 的體驗可以檢視另外一個記錄 聊一聊最近買的 VR 器材:Oculus Quest 2

拿到一台 Oculus 器材就會發現,登入與啟用需要 Facebook 賬戶,需要器材外的科學上網條件,這個大概也是阻礙 Oculus 在國內起飛的最關鍵石頭。

啟用之後,你還需要註冊並建立 Horizon Workroom 的賬戶,還需要加入一個企業的 Workplace,畢竟這是針對企業服務的。

接下來,需要設定自己的虛擬形象,劃定自己的辦公桌(Desk),是的,你不能隨便坐著,需要基於現實中的某一個。

另外,你還可以連線自己的電腦,也可以不連線,連線過程也是非常麻煩,經常需要一會兒看看 VR 裏的提示,一會兒還需要看看電腦裏的提示。

連線電腦之後,可以將電腦螢幕投射到 VR 裏,相當於 VR 作為電腦的顯視器

如果你沒有 VR 器材,還可以以傳統的影片接入,從 VR 裏看,你會顯示為一個電腦網絡攝影機畫面。

從網絡攝影機接入的真實效果

Workroom 的體驗還是不錯的

在 Workroom 裏擊掌

經過一番復雜的操作之後,一眾人會進入到一個虛擬環境的辦公桌上。初體驗還是非常不錯的,VR 裏的會議比單純的影片面對面更沈浸,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的眼神或者視線的交流。這一切會隱藏在虛擬形象之下,美顏什麽的,已經不需要了。

還可以感受到的一些小細節,在虛擬會議室中,你與其他人的「距離」會直接影響你聽到的聲音的大小,而且其他人說話的口型從體感上來說,是可以對上的。

最好玩的,大概是裏面的白板,既可以使用 Oculus 的手柄來隨意塗畫,還可以將電腦投屏到白板上,直接在會議室內共享螢幕,可惜,共享螢幕沒有聲音。

一個小時的會議,得益於 Oculus Quest 2 的輕量,真的不累,可能也和現在是冬季有關,如果是夏季,Oculus 的續航還沒有到,我自己的忍耐極限已經到了,滿頭大汗。

不得不說,會議桌的零成本無限擴充套件,讓人一下子感受到了 VR 的意義,「空間」本身零成本。之前,已經有將電腦桌面引入 VR 的先例,相當於快速無成本搭建自己的多顯視器工作區,還有千變萬化的虛擬環境。

圖片來自:https://zh.freax.be/vr-desktop-mac-brings-macos-oculus-rift

回到骨感的現實

你會真的在 Workroom 裏開會麽?不會,至少,我周圍的的小夥伴沒有 VR 器材。

但,即使有 VR 器材,Workroom 的表現也只是剛到可用的級別。

肉眼可見的很多 Bug,比如明明設定好了與電腦的連線,真實會議裏,失敗了。而且,與會者經常各種奇怪的肢體抽搐,也不知道是手柄拿反了,還是其他未知原因。

另外,即使只是將一張圖片傳輸到會議的白板上,非常麻煩,需要將 VR 與電腦連線,如剛剛所述,這個前提條件已經不成立。

還有一個吐槽的小點,斷網或者卡住的視覺設計,太像這個人「去世」的樣子

這個人只是離開了,感覺像是「離開」了

更期待 Horizon World

相比較於本期體驗的 Horizon Workroom,更期待另一款產品 Horizon World,不過,我還沒有註冊邀請碼。

Horizon Worlds 可以讓每個人在虛擬世界裏借用樣版和素材建立一個自己的「Worlds 世界」,並可以分享給其他人,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位播主的影片。

這個和 Gravity Sketch 有啥區別呢?Gravity Sketch 更像是專業美術設計工具,對人的要求太高,分享出來的成品可玩性也極差,除了一開始的好奇心驅使我進去了一下,過高的門檻勸退了我這個毫無藝術氣息的 VR 使用者。

最後的最後

其實,元宇宙本身是否可以成功,我不那麽清晰,但是對 VR 愛好者來說,是一個利好訊息,幾年前三分鐘熱的 VR 元年,又有更多廠商可以介入發力了。雖然很多時候會吐槽,VR 器材目前技術限制較多,但我個人的使用上來看,技術限制只是一部份,最大的限制還是生態的不完整,除了遊戲,幾乎沒有任何實用意義的服務,每個工具都是玩具級別的,甚至連登入其他服務賬戶都費勁,落灰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