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一間房、兩個人、在溝通,心理咨詢究竟是什麽?

2021-06-15知識

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心理咨詢在做什麽?

一間房、兩個人、在溝通,對於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人意味著什麽?

下面四個比喻更能表達我現在階段所感受到心理咨詢這件充滿魅力的事情究竟是怎樣的。

帶著「事故」去探究「故事」

來訪者總是帶著「事故」走進咨詢中。

當來訪者覺察到自己的生命中好像有一些「事故」,並且這些事故讓人「心動」的時候,會選擇走進咨詢。

除了「事故」的主角——來訪者自己之外,還有父母、伴侶、同事、朋友……在這些關系中,充滿著遺憾、不甘、困惑、無奈、委屈、不堪、後悔、屈辱、失落……

未做咨詢前這些關系帶來的感受不稱之為「事故」,是因為體驗不是如此之深,而此時到了生命的一個轉折點,雖然這個轉折點也屬於整個生命歷程的一部份。

咨詢的過程,是咨詢師和來訪者一起走進這個「事故」當中,對過往的生活和關系保持溫和的好奇、進行全面的探索 ,如同看電影一樣,原來只是讓某種感覺流過自己的心而並沒有保持覺察,之後這個感覺瞬間被下一個場景所取代,應接不暇。

而現在需要一幀一幀去回放這部電影,細細琢磨、再次體驗,這必然會加深某些感受。而在這之上,獲得對關系、對關系中的雙方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領悟,從而對某個當下、某段歷程甚至到目前為止以及將來所期待著的整個生命歷程的理解,這是一個感性與理性共存的旅程。

在這之後,我們終於看懂了自己的電影到底在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我們發現自己的確身處關系之中,明白自己為什麽在某個場景下會有如此思、如此感和如此言行,此時我們會有哀悼,之後會變得通透。

生命也會變得厚重,這份厚重不同於之前所期待的一直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是「我的生活以前有喜怒哀樂,我體驗過這些、我也領悟到為什麽會有這些,我更加知道我是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我的生活以後也會有喜怒哀樂,我會保持著對這些的體驗繼續生活著」。

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最後在先知先覺中擁有一份自在。

生命歷程猶如潑墨山水畫

來訪者的生命歷程就如同一直在畫一幅山水畫, 我們以為自己按部就班地繪畫著自己的人生,或者很堅信自己一直在執筆作畫、堅信畫卷是在一點點展開。

但是某天畫著畫著,突然發現,這幅畫開始變得和自己的初衷不一樣:

原來自己畫的內容只是一直在迎合旁觀者的喝彩,脫離了作畫的本質而變成了表演;

原來題材內容並不是自己想畫的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作畫,也不知道想畫成什麽樣;

原來自己心中是有些想法的但是卻下筆無神、寸步難行,並不能借畫抒發自己的胸臆……

這一天忽然有了危機感,不能繼續這樣作畫了,這樣的畫繼續畫下去並不會被自己認可、好像也沒有市場,最重要的是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這個時候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技法、心態等出了問題,於是走進了咨詢。

我們常常會以為之前畫的內容太糟糕,積重難返,應該把這些都拋棄掉,認為只需要把以後的內容畫好,畫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可以了。

那這樣的一幅畫應該如何形容呢?實際上真的積重難返嗎?過往的畫真的就一文不值,毫無意義可言嗎?

當然不是。

畫人畫虎難畫骨,看上去不知道畫的是什麽,但冥冥之中其實畫的骨是一直在的。中國畫講究的是神似,換句話說,我們第一眼的確不如其他寫實的畫一下子就能看出來到底在畫什麽,但如果我們給自己一點時間,我們其實就能夠看明白,原來自己一直在畫的「神」是什麽,雖然現在看上去的「似」的內容可能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咨詢的過程,是咨詢師和來訪者一起,凝神看看過往的畫,去看一看是否真的如此不值一提、不堪回首,是否真的是一個錯誤。

我們將會看到,雖然沒有畫出所有的內容,但是能夠漸漸明白,自己為什麽在作畫的時候會如此落筆,心中可能在構想的溝壑也會慢慢清晰起來。

如果是寫實的畫,修改起來的確很困難,可能真的要從頭來過才行。但是神似的山水畫卻給了我們很大的再創作的空間, 在畫的骨、畫的「神」的基礎上,幾筆勾勒可能就會出現另一番風景,原來這風景才是自己想要的。

我可以「藥到病除」嗎?

有的來訪者會把接受心理咨詢當做看心理的「病」,期待著咨詢師能夠藥到病除,而好像最直觀的藥就是建議 ,更懂一些心理咨詢的來訪者會想透過咨詢師知道自己的個案概念化是什麽。

期待著有了建議之後,照著建議做,一切都會順利起來。

咋一看,理當如此,我們發燒流鼻涕去看醫生,醫生望聞問切之後,開具藥單,我們去拿藥、服藥,病情果真慢慢地好轉,過不了幾天又生龍活虎起來。

心理咨詢和看病有些不一樣,看病是看病,咨詢是看人,看病是和病工作,咨詢是和人工作。

一個藥物的研發、臨床試驗再到上市,可能要經過幾年幾十年的時間,上百億的資金投入。這個時候的藥,的確是讓人值得信賴的,醫生有信心開藥、病人也有信心服藥。

而心理的「病」,當我們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待的時候,和身體或者精神上的病有很大的不同。 看上去病的癥狀都是一樣的,比如抑郁狀態會出現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誌活動減退等癥狀,如果開具治病的藥物,可能需要考慮的地方不會太多。

而如果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待的話,癥狀之下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不一樣。也就是說,面對一個更復雜的人的系統,可能在包括基因、家庭、成長經歷、社會變遷、歷史文化等背景之下來考慮的時候,難以做到透過臨床研究,把這些參數都考慮進去,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某個人心理有這個「病」,咨詢師就提出這樣的建議或者告訴ta什麽,然後藥到「病」除。

(因為不同咨詢師流派的不同,或者所針對的情況的不同,可能會提供更偏向支持性的咨詢,比如更多的建議、鼓勵等)

偏向心理動力學的咨詢,在面對絕大部份來訪的時候,治「病」的理念是把治病的過程往前提一點,不僅僅是癥狀的改善,而更需要考慮癥狀的形成,最終的目的是在可能再一次生病之前提前知道,我有生病的經驗,我可能又要生病了,我可以做點什麽來順利度過。

的確,我也知道是自己晚上睡覺沒有蓋好被子發燒了,那咨詢師和來訪者需要一起去關註為什麽沒有蓋好被子,反饋在實際的咨詢中,可能關註的就是怎麽會走進這樣的一段關系,它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發展和結果,我在這段關系中經歷了什麽,為什麽會體驗到這些,到底發生了什麽,這個過程一定是帶有體驗的,僅僅只是理智上的反思收獲有限。

當我們真正領悟到自己為什麽會這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處理、走進一段和諧的、自在的親密關系。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來訪者可能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心理咨詢,能夠或者不太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之所以能夠一次次走進咨詢室,一定是帶著某個訴求、目標、期待、願望、要解決什麽問題或者要達到什麽狀態。

來訪者發現自己生活中某些期待達不到了,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甚至事情發展到了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步——我捕不到我想要的魚了。

而大多數魚,就是一段相處自在的親密關系,更多的是和伴侶的、和父母的關系。 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去「捕獲」一段親密關系,而是自己就是漁網,去「擁抱」一段關系。

咨詢的過程就是結網的過程。

有的時候我們太想要魚了,於是這個漁網可能只有幾個結甚至一個結的時候、這個網的網眼可能大小不一的時候都想著下水試一試能不能成功,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也是在不知不覺下才慢慢發現這個漁網有點問題。而一張真正的、結實的網,是由很多的、分布均勻的、牢固的結組成的。

在咨詢當中,組成這張生命漁網的結是什麽呢?

是對過往生活的一個個領悟—領悟之結、領悟之網。

咨詢的過程,就是織網的過程,也是打結的過程,把原先的漁網重新理一理,該拆的拆、該緊的緊、該松的松,慢慢地、精心地去編織這張新的漁網。

而在編織的過程中,我們會思考、暢想自己想要的魚是什麽,可能我們慢慢才會發現:

原來自己編織的那張網所能捕的魚其實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只是想證明自己能捕到某種魚而已;

原來想透過捕魚是為了獲得某些營養成分,而這些可能在其他的魚身上也會有;

原來捕魚是為了補貼家用,其實不用捕魚做其他的自己更擅長的工作也行……

而在咨詢當中,咨詢師和來訪者一起用「領悟之結」把來訪的這張生命之網編織起來,領悟生命當中的某些想法、行為、情緒、體驗,原來在之前的某段關系當中,是這個結太松了、太緊了,是這個網眼太大了、太小了。

而之後, 我就是生命之網,我知道自己是誰、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我也知道為什麽是這樣、我還知道如何去做,我能夠擁抱某段關系、我能擁抱我的生活

文|李亮 (簡單心理認證·實習咨詢師)
戳下找Ta 咨詢

「簡單心理Uni」心理咨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咨詢學習者,提供音訊、影片、直播、長程訓練專案等多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30萬+人參與學習。

這裏有100+門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 jdxinli.cn/q199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