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中國為何仍屬於發展中國家?

2015-05-17知識

謝邀。

(後面補充了為何沒有在解釋中參照HDI指數進行分析的內容)

先上一張圖表


其中請註意總量排名第73位(只要留意GDP和人均GDP就行了,IMF的PPP調整系數我認為可信度極低)的盧森堡,它人均GDP世界第一,無可爭議的已開發國家。然而它的總量低於緬甸。很顯然,正常人不可能相信緬甸比盧森堡發達。那麽邏輯已經無疑:發達與否的關鍵是看人均發展指數,而不是總量。而至少在GDP這個衡量指標上,中國最新的排名也就在80位上下(世行的統計下中國排位更低一些)。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指標,2014年全球人均GDP大約10500美元左 ,比中國人均高出約3000美元,一個低於全球人均水平線的社會是發達社會?這發達社會的帽子也太不值錢了吧。

當然,中國確實比較特殊。 主要是由於社會主義傳統的遺產和中國傳統上對於教育文化的極度推崇,中國的社會人文發展指數在新中國建立後不久,就一直高於同等甚至比中國高出一大截的國家。

中國的公立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階段,以國際主流標準衡量,質素很高收費很低。大學及研究生教育階段,雖然質素被批評的很多,但與其收費相比,在全球仍然是性價比最高的一批。

中國的公立醫療體系雖然遭到了以公知為代表的大批媒體的狂熱批評,但其實是目前全世界最好最平衡的醫療體系之一。這裏多說幾句:依靠全球最大的醫療教育體系的支持(這又要感謝公立教育了),中國每年都會畢業出全世界絕對數量最多,相對比例也超過世界平均線的醫生和護士。而且他(她)們都是受過嚴格的正規醫學教育和培養,基本沒有某些國家常見的濫竽充數的貨色。然後把他們扔進全世界最繁忙的醫院體系(至少是之一)進行實際培訓鍛煉。醫護行業至今仍是一個很依賴工作經驗積累的行當,在中國的醫院裏成材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當然,少數對資金依賴極重的頂尖和前沿研究領域除外)。然而中國醫生護士的相對收入水平遠低於他們的大多數外國同行,實際上,中國是用盡可能增加醫生數量並約束他們自行開業的辦法,來壓低醫生的平均報酬,從而給多數國民提供一種及時(因為醫生較多)又比較廉價(人工成本低)的醫療條件。

另外,還有一個與國內媒體平常宣傳口徑完全相反的情況。即中國的工薪收入按同行業比較,其實也已經超過了一大批人均一萬美元左右(也就是正好在世界人均線上下)的國家。手上一時找不到圖,但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中國制造業平均薪金已經超過東南亞最後一個較大型經濟體對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屬於城市型和純資源型,此處不予考慮)。當然,有知友指出,中國的平均工作時間長,從而推高了絕對工薪收入,如果對比時薪就仍然落後於這些國家。這個說法至少聽上去很有道理,可惜我目前沒找到有相關的國際比較研究。不過好在在這個問題下,它並不很重要。在比較國民實際收入以衡量對比地區富裕程度時,基本上都是不考慮工時長短的。日本著名的(或者說臭名昭著的)「過勞死」也沒擋住上世紀80年代,全球一起崇拜日式經營和工作模式不是……

基礎設施更是中國的強項,而且不僅是大城市才獨享這種優勢或者說舒適,我相信客觀的人都不會否認,大批中小城市乃至村鎮近年來也在加入「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地區」之列。而良好的基礎設施當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正在步入發達的重要條件和標誌之一。

再加上西方及其它多數外國人士平時聽到的中國經濟新聞基本都是全國性的,所能具體觀察、接觸的中國地方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往往還集中在少數大城市。這些更放大他們對中國已經富人成群,中產階級滿地走的感覺。當然容易產生」中國已經發達了「的印象。

至於題主的後兩個問題

1、在國際社會中,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到底該如何確定?有什麽特定的標準或者相應的組織來進行相關評定嗎?

2、中國在關於自己是否仍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上是否有話語權?如果中國堅持認為自己是發展中國家而國際公認中國已成為已開發國家呢?

其一、沒有完全固定的標準,在判定上比較權威的機構有IMF、世行(尤其是後者會按不同發展程度發放優惠貸款)、世貿組織(世界貿易中允許發展中國家可以使用比已開發國家更高的關稅比例保護自己的國內業。另外還有一個OECD,一般認為它是已開發國家娛樂部。凡是被它接納的成員國,基本會被認為跨入了已開發國家行列(當然這些年墨西哥快成笑話了)。反之,卡塔爾科威特人均GDP高得嚇人,但卻往往不被視為真正的已開發國家。

其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雖然世行的新貸款基本是不拿了,但中國堅持自己是毫無疑問的發展中國家,又能拉上一大幫中小國家呼應。西方至少在官方上還是不得不承認中國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

我認為中國現在給自己定位還是比較合適的:屬於發展中國家內部的新興國家。

—————————補充內容的分隔線—————————————

有知友在評論和其它回答時提到,在評判國家或地區發達程度時,人類發展指數(HDI)更加全面。不應該在分析和評價時被漏掉。

解釋一下,目前國際HDI比較主要是聯合國在搞,它下屬有個專門的HID報告組

HDI的理念在評價和比較不同地區的人類社會發展水平上確實很好,如果假以時日完善好了,我認為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近似的「幸福指數」運用。但是現在的人類發展指數在具體編制時問題還不少,可比較性與可信度還不夠,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沒有多加利用。

具體來說,HDI目前由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三大部份組成。

其中生活水平用的是人均PPP。目前來說沒有一個PPP的取值體系和權重系數是讓人滿意的,或者說,沒一個在大規模運用時是可靠的(順便說一句,真是很讓人厭煩,現在一堆機構明明是做的是PPP,偏偏對外宣稱時一個個稱自己是GDP,一不仔細就上他們當了)。放著目前仍然最為權威與實用的匯率制GDP不用,改用很不成熟的PPP,讓這個權重最大的分項太容易受人為因素影響了。

另外兩大部份,健康用預期壽命的數據代表是比較可信的。教育水平用受教育年限衡量,相對勉強一些(因為不同國家和地區,同樣的教育年限質素差距會很大),但也還能接受。

不過,問題出在這些數據相對冷門,被人做手腳時不易發現。而聯合國報告組裏面人員政治化程度又很高。我的一位朋友就曾在無意中發現,聯合國在編制HDI指數時,中國的健康和教育得分問題很大,嚴重偏離其它來源的數據。德斯蒙:聯合國報告錯誤嚴重,中國排名應直升卅位

不管這是有意還是無意,,是否是有人故意在操縱篡改數據,但至少讓人難以完全信賴現在的HDI指數的質素。

所以能夠看出,HDI指數理論上很先進,但實際中還並不成熟,冒然參照作為主要分析依據,容易被誤導得出不可靠不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