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湊個熱鬧。
【明太祖實錄】卷75洪武五年七月辛未條,收錄了一封朱元璋寫給故元國公白瑣住的書信。按書中所言,當時白瑣住「佯死,伏匿鄉裏」,為此朱元璋親自出面做統戰工作,勸告他「為爾之計,當出詣有司,慷慨歸朝,則全家保生,共享昇平,豈不快哉?」
接下來,書中則又是這樣一段內容:
然量爾之心,遲疑不敢出者,為益都屠城之故,有所畏忌,果如是,爾所見者小,朕不如是也。昔漢高祖嘗為季布所窘辱,尚且赦之,況朕於爾,初無纖芥之憾,爾何疑焉?書至,當省朕所言,與朕一見,庶無後悔。這裏提到的「益都屠城」一詞,我是覺得頗為疑惑的。按照一般的理解而言,這裏的意思自然是說明軍在益都屠城,因此嚇得白瑣住不敢投降,為了保命裝死躲了起來。
但是官書【實錄】是一直在塑造朱元璋寬仁的聖主形象的,那麽這裏直接讓朱元璋自打嘴巴,承認縱軍屠城,實在蹊蹺。而且之後的「昔漢高祖嘗為季布所窘辱」一句,用的是朱家說滕公的典故:「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據此則應該是白鎖住做了不利於朱元璋的事情,害怕被追究才不敢歸朝。
所以這裏我個人做個腦補:朱元璋在信裏說的「益都屠城」,其實指的是王保保在攻克益都之後對紅巾軍的屠殺行為。
至正二十一年六月,李察罕乘山東紅巾軍內訌激烈,互相攻殺的有利時機,出兵平定山東。「發並州軍出井陘,遼、沁軍出邯鄲,澤、潞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及汴、洛軍,水陸俱下,分道並進。而自率鐵騎,建大將旗鼓,渡孟津,逾覃懷,鼓行而東。」八月,李察罕軍前鋒自東阿渡鹽河,拔長清,逼東平,田豐、王士誠請降,李察罕乃用田豐為前鋒。時紅巾軍集聚濟南,出兵齊河、禹城以相拒,李察罕分遣奇兵,繞出其後,南略泰安,逼益都;北徇濟陽、章丘;中循瀕海郡邑,而自揮大軍渡河,敗紅巾軍於分齊,進圍濟南,守將劉珪亦降,山東諸地,唯存益都陳猱頭困守孤城。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田豐與王士誠合謀,刺殺李察罕,走入益都。李察罕部將共推其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繼任統帥,加緊對益都的圍攻,劉福通自安豐發兵北援益都,被關保大敗於火星埠。至十一月,益都城破,王保保「執其渠魁陳蹂頭等二百余人獻闕下,而取田豐、王士誠之心以祭其父,余黨皆就誅。」
而在這場戰事中,白瑣住本人則扮演了一名重要角色,「已而察罕死。察罕入城之夕,諸將惶惑,軍中頗有異謀。同僉白瑣住乃察罕舊人,倡言曰:總兵奉命討逆,總兵雖死,朝命不可中止,況今總制官王保保為總兵養子,朝廷又賜其名曰擴廓,若立以為主,總兵雖死猶不死也。於是,率先下拜,眾亦皆拜,人心始定。(【庚申外史】)」
而當時的山東紅巾軍各部,則與朱元璋一樣,同屬龍鳳政權下屬: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益都行省(平章毛貴)。雙方彼此之間,應該也是有一些聯系的,當然,具體情況不明,只有一些蛛絲馬跡。「山東宋守將毛平章被淮安趙平章所殺,將士忽亦殺趙。眾奉其幼子仍為總兵,以鎮山東之地。時太祖欲知齊魯、燕冀虛實,乃遣何必聚為毛嚴章燒飯食,以探中原。小毛平章年幼聰敏,必聚至數日,待之甚厚,以金盒盛玉帶一條謝之。(俞本【紀事錄】)」
因此個人猜測,白瑣住是因為地參與了王保保在攻克益都之後對紅軍的屠殺行動,害怕被昔日的紅軍大將朱平章追究,因此遲遲不敢入朝歸降。而如今已是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則大度地表示「況朕於爾,初無纖芥之憾,爾何疑焉?」你殺的都是紅巾妖寇,和大明朝廷沒有半毛錢關系,所以趕緊歸順真人,共享富貴快活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