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要。
525更新,有關日本藝術大學教育的感受,拉到最後。
(看了評論區很多朋友的反對,我覺得問題集中在兩點上,特此說明一下。
第一點,很多人認為不重要等於「不需要」,
這個理解是存在嚴重偏差的,正如文中說明過,有的設計行業本身和藝術沒有交叉點,根本不需要繪畫技能打底,比如搞建築結構設計,影視後期等等,而在或多或少需要這一技能的領域中,對繪畫技能的要求程度又是不同的,如動畫或遊戲設計,手繪是很重要的,但對於平面建築等領域,相比較於設計規則與規範,手繪就是非常不重要的了。
所以需要不需要是第一個層次的問題,重要不重要是第二個層次的問題,只有在需要的行業中才能討論重要不重要,大概是這樣一個邏輯關系。
另一點,手繪是否是提高審美能力的唯一途徑?借用評論區
@陳塵辰
的一段評論來說就是「
繪畫是培養審美只是過去的教條,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當然,我還想再強調一遍,
手繪和繪畫依舊是兩個層面的事情
,不要混為一談。)在現代設計誕生的這短暫的一百多年當中,設計工具與手段的進步並不顯著,電腦民用化之前,在二維空間上進行表現的手段確實是非常有限的。不過即便如此,正文中烏爾母造大的例子也可以說明,提高審美,認識設計規律絕非完全依靠
繪畫
才能實作的。而在設計工具極大豐富的當代,
手繪
也絕非必需的設計手段。)
尤其是進入了21世紀以後,很多行業的設計師完全不需要依靠手繪進行早期設計。
為什麽?
概念的混亂是一個原因,這裏牽扯了四重的認識混亂。把「手工(handicraft,handmade)」和「繪畫(fine art,painting)」當成一回事,認為用手畫圖就是與藝術相關聯的行為。
繼而有些朋友可能把審美能力與繪畫混為一談
,認為繪畫是提升審美的唯一途徑,但這是錯誤的。同時也因此,也認為繪畫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設計手段。
藝術繪畫與設計是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已,
決定它們成色的是審美能力
。也許經驗與直覺上許多人認為繪畫能夠提升人的綜合審美,但這絕不是唯一的途徑。尤其在中國重技法的美術教育之下,繪畫的學習本身對提升審美能力沒有多少幫助。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打算舉出
烏爾姆造型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
)
的基礎課程作為例子。有關烏爾姆造大,很多人會感到非常陌生,不過這恰恰是繼包浩斯大學之後最為重要的設計學校(沒有之一)。其對技術專業性的提倡與系統設計的推成成為了後日設計類大學教育規範的模本。
烏爾姆早期受到包浩斯的影響,
強調以數學與幾何,以及視覺設計的方法論為主的基礎教育。
無論哪一點,最優先重視的都是
規則與理性
。而隨後,烏爾姆大學開始關註抽象問題與社會文化,探討設計本身與社會的關系成為了其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針。
基礎教育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展開:
1視覺入門:有關色彩,空間,形態的訓練與試驗
2表現方法:攝影,文字,徒手表現,素描的訓練與分析
3工坊作業:手工技術(木材,金屬,石膏等),基礎制作與分析
4文化知識:五花八門,從現代歷史,政治,藝術,到人類學,哲學,經濟學等等。
由此可知,繪畫本身所占據的比例是非常之少的,對於設計而言,當然繪畫是不重要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烏爾姆的基礎課程具體都在做什麽:
直接從立體空間入手認識造型,利用不同的素材,來表現造型,理解造型。在學習造型規律的過程中,根本不需要二維空間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