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什麽飛機在設計上有令人拍案叫絕的技術革新?

2018-04-02知識

180406

補充一下,剛才想起來的。

發動機在運作中,一些部件由於故障,或者封圈老化,或者本身工作需要,多少都會有一點油液滲漏。所以在設計時就會在預計可能出現滲漏的部位設計一個油液通道,將滲漏的油液引流出來,再透過管子排放到外面,避免油液的積累造成故障,或者變成火災隱患。維護人員則可以根據排放管油液滲漏的與否和滲漏量多少,來判斷部件故障部位和故障程度。

基本所有的飛機都有各種各樣的排放管,大多都是各管各的,每個部位一根管子,做得好點的也就是把管子的出口安排到一個集中區域,再貼個標簽說明哪個管子是什麽部位出來的。實際工作中遇到發動機油液滲漏,就常常需要找管子,根據手冊或者標簽找源頭。如果漏的量不大,就不好分辨是哪裏出來的,或者漏的量太大,被氣流一吹,到處都是,就更不好分辨了,往往需要在地面重新啟動發動機,維護人員貼近了即時觀察才能找出滲漏部位。

裝的V2500發動機的空客320系列,發動機的排放桿是這個樣子的。

油液集中後,再透過這樣一個小翼形狀的排放桿上各自的排放孔流出來,排出吊艙。(圖中這是右邊,標識分別是空氣滑油冷卻器,整體驅動發電機,起動機,液壓系統,左邊還有四個孔,不記得是哪些了)。管子從前向後,從下向上排列,(圖中右側是前)當有油液漏出時,會沿著小翼向下流,不論哪個管子流出來的,都不會跟其他管子出來的混合,而且油液沿著下面的平面流動,一點點油液擴散後都會有一個很明顯的銘印,非常方便判斷。圖中的排放桿就是IDG口有一點點滲漏,正面看不是很清楚,但側一點,依靠反光來看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油路跡象。

一個小小的部件,絕妙的設計,讓尋找滲漏的工作減輕了許多,關鍵是還能減少發動機的啟動次數,節約的費用可不小哦。

以下原文

———————無聊的分割線————————

我最熟悉的飛機,殲六。原型機,蘇聯的米格19。

一,直接轉換傳動方向的副翼機構。

米格19作為蘇聯第一款超音速戰鬥機,發動機推力天生不是太夠,於是在設計時一直想方設法減少阻力。當時在設計副翼機構時就提出,不能采用副翼傳動機構傳統的搖臂方式,那樣搖臂會突出機翼表面,不利於減阻。如何在滿足足夠小迎風面積的同時保證工作可靠,結構簡單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最後采用的設計方案,副翼傳動連桿沿翼展方向直接到副翼前面,帶動一個橫向運動的搖臂,橫向搖臂帶動一個45度的環轉動,然後45度的環再帶動副翼上下擺動。橫向運動透過一個45度旋轉的環直接轉換為上下擺動,真是叫人拍案叫絕。據說設計者因為這個設計得到一輛史太林牌的小汽車獎勵還是史太林直接給了個獎勵,因此這個機構就叫史太林搖臂。(對不起,手頭沒有圖,如果是有條件接觸到殲六真機的可以去看看,在外面扳動副翼上下運動,就可以看到中間漏出來的副翼傳動機構,那個環也能看到)

20191012更新

在網上無意間看到這個。很不錯,非常應景。多謝UP主了。影片中可以看到搖臂機構中間有個45度角度放置的圓柱體,奧妙都在它身上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6480499681243136

二。米格19的應急氮氣瓶。殲六(米格19)很多作動部件都是氣動的,包括剎車,轉向,炮彈上膛等等。其中應急放起落架也是氣動的,(正常是液壓)在液壓失效後,利用應急系統高壓氣瓶中的氣壓推動起落架放下。那麽應急氮氣瓶在哪裏呢?如果去找氮氣瓶肯定是找不到的。它就在你面前你也想不到。因為它就是米格19的主起落架支柱。起落架支柱本身是一個中空的鋼柱,只要兩頭是密封的,就天然是一個合格的氣瓶。因此設計師巧妙的利用這個空間,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每一個部件的作用,設計可謂巧妙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