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從事IC設計這一行,工作強度大不大?是吃青春飯的還是越老越吃香??

2015-11-05知識

工作強度大不大?

曾有幸在國內最大的兩家IC公司體驗過,和目前就職的外企大廠對比來看,強度還是很明顯的,所以客觀看來,工作強度和公司關系很大。

國內的兩家大廠(H&U)就是996,就我了解的其他國內IC design house,很多也都是需要加班的,比如9/8/5的也不少,能保證完整的雙休已經很不錯的。

外企大廠在多數時間能保證965,而在專案忙的一段時間內,996也是正常的,不過整體來看可以work&life balance。

而不同職位在專案的不同階段,繁忙程度也是有差別的。

比如IC前端設計在專案開始的階段是比較忙的,要定義design spec,要做RTL coding。而驗證,DFT和後端在此時介入的比較少。

在專案RTL freeze之後,前端設計工程師相對輕松,但並不意味著沒有,比如協助驗證工程師debug,做ECO等。此時驗證工程師的驗證工作正處於關鍵階段,DFT工程師也在做scan-insrtion,Mbist,和ATPG。後端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在tape out之後,驗證和後端的工作也很少了,此時DFT工程師依然不能放松,如果pattern有問題,要協助ATE工程師debug,甚至要重新generate pattern。

總體來說,IC設計工作強度尚可,國內大廠基本和互聯網公司持平,外企大廠工作強度不算大,但薪資也略低,拿時薪衡量,基本一致。

吃青春飯還是越老越吃香?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不應該存在的。

比如你怎麽理解10年的工作經驗呢?是一個經驗用了10年還是10年不斷在領域內探索,把接觸到的每一部份都做好,並且擴大自己的skill set?

如果是前者,那麽註定是吃青春飯,如果是後者,那麽更可能的是越老越吃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即IC設計和互聯網想比,個人認為芯片行業的中年危機要更小一點。

一方面的原因是入行門檻高(不代表互聯網門檻低),另外一方面是IC設計對軟硬件的技能都要要求,對知識樹的要求更大。同時互聯網經過過去十年的蓬勃發展,也存在這大量的轉行人員,在熱度逐漸趨於平緩或者下降之後,必然有一部份人失業。反觀IC行業,目前還處於人才緊缺的狀態。

真正有經驗的IC工程師,是大把的資本培養起來的,畢竟每一次流片至少都是百萬千級別的,並且目前在市場上極其搶手,重金難求。

所以,沒有哪個行業能保證不是吃青春飯,終生學習才最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