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近年來你對心理學有哪些理解和認識,或者曾經有過哪些誤解?

2020-04-28知識

我對心理學的誤解和理解,似乎真的要從21世紀伊始說起……

記一個流水賬吧!

  • 2003年(小學三年級)
    某一次在新華書店裏被一本關於「視錯覺」的書圈粉,那時我還沒有聽說過「心理學」這個詞,更不知道視錯覺其實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疇。當時就對其中一幅「黑林錯覺」印象深刻,自己也會在草稿本上模仿著畫,那是一個每天帶著直尺、鉛筆、橡皮上學的年代。
    ——心理學,陌生遙遠。
  • 黑林錯覺(Hering illusion)
  • 2007年(初中)
    大約是剛學過化學元素周期表,某一天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人的性格是不是也可以分解成一個個性格元素,並且每個人的性格都可以由這些元素組合而成?」當然,這只是一念之間的想法,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人格心理學先驅Raymond B. Cattell提出的16PF就已經有元素周期表的影子。
    ——心理學,懵懂未知。
  • 2010年(高一)
    美劇【Lie to Me】和TVB【讀心神探】熱播,我被微表情和測謊深深吸引,同時,家裏偶然得到一本社區贈書【每天懂一點 · 好玩心理學】,沒想到這就埋下了一顆心理學的種子。
    ——心理學,非常有趣。
  • 2010年的語文課演講比賽,講「微表情與測謊」
    演講PPT最後一頁的「溫馨提示」
  • 2011年(高一~高二)
    寒假在書店偶遇David G. Myers著的經典教材【社會心理學】,暑假又買了一本同樣由Myers撰寫的經典教材【心理學】,每周定期讀一個章節、做一些筆記,這兩本書徹底改變了我之後的人生軌跡。
    ——心理學,嚴謹科學。
  • 攝於2011年7月
    攝於2011年7月
    攝於2011年7月
    高一某次語文課輪流演講的PPT(是不是散發著鄉土氣息哈哈哈)
  • 2012年(高二~高三)
    定下高考目標: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大概因為擔心自己高考分數不會太高,定一個觸手可及的目標會比較踏實,不過有趣的是高考那年華師大在浙江的錄取分數比北師大還高)。高二這一年也訂閱了兩本由華師大出版的雜誌:學術期刊【心理科學】和科普讀物【大眾心理學】。當然,那時候根本讀不懂什麽研究方法、統計結果,對結論也最多是一知半解,純粹屬於讀著玩兒。慢慢地,我對心理學產生了一種不一樣的感受:當代心理學的主流 ≈ 腦理學。
    ——心理學,領域眾多。
  • 從QQ空間扒出來的黑歷史……
  • 2013年(高三~大一)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加了「北約」自主招生,報的是北師大和北大——這兩所心理學專業排名不分伯仲的學校。很幸運,最後透過了北師大的復試(不過高考分數本來也夠,自招加分並沒有用上)。高中畢業前的那個開學典禮,我有幸在全校面前做了一個新學期演講,向高中部的所有同學和老師說出了自己的理想:「我要成為21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後來,我的所有誌願報的都是師範大學的心理學。
    ——心理學,成為專業。
  • 2013高考填誌願
  • 2014年(大一~大二)
    大一並沒有太多專業課,當時對心理學的興趣主要集中在神經科學和測謊。然而,意外申請到的本科生科研基金讓我和好朋友一同走上了社會心理學之旅。但畢竟才大一,根本不懂實驗設計、也只學過一點點心理統計,那就只能硬著頭皮自學惡補這些方法學基礎。
    ——心理學,實驗至上。
  • 北師大心理學院院衫印著的標語
  • 2015年(大二~大三)
    大二投奔了一位發展心理學方向的導師,因為突然改變職業規劃,打算未來從事心理咨詢。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發現咨詢的水更深,前期的時間成本、資金投入、經驗積累都會很大,而且自己的性格也許還是更適合做基礎科研。
    ——心理學,咨詢不易。
  • 2016年(大三~大四)
    心理學專業課陸續上完,我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並不在認知神經科學,也不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而是依然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尤其是自我與文化方向,於是下定決心要到中科院心理所讀研。
    ——心理學,社心吾愛。
  • 2017年(大四~研一)
    本科畢業論文做的是中國人的起名動機與行為,讀研之後依然在做兩個名字心理學的專案,從大數據到行為實驗,從客觀影響到心理機制。我深刻感受到,掌握好編程技能(尤其是R和Python,也包括MATLAB)對於做心理學研究(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管理數據……)極有幫助。雖然編程好壞本身並不能決定一個研究的質素和意義,但在21世紀,不懂編程就已經是一種落後。以前我們講「書中自有黃金屋」,現在我們說「程式碼裏更有顏如玉」。
    ——心理學,要懂編程。
  • 2018年(研一~研二)
    10月份在山東曲阜參加了求學以來的第一次心理學學術會議,簡單報告了名字心理學課題的其中一部份子研究。這次參會讓我感受到當今的社會心理學領域高手雲集,很多社心同行和前輩都在做著很有趣、很有意義的研究。21世紀的社會心理學早已不再處於「純問卷、純行為」的時代,好的研究需要更硬核的問題、更精巧的設計、更嚴密的邏輯、更紮實的統計、更誘人的文筆。
    ——心理學,交叉融合。
  • 如今已經9102年了,我卻依然不敢說自己對心理學有多麽深的理解,學習還在繼續,研究馬不停蹄。

    不過,如果你問我「你知道我在想什麽嗎」,我並不會條件反射式地回答「不要以為我們都喜歡窺探內心,我們是在科學的道路上探索」,因為心理學的一支小分隊恰好正在「科學讀心」的道路上探索(真香!)。純粹出於個人興趣,分享一下多倫多大學的李康課題組最近開發出來的一個APP,試用之後覺得還挺有趣(臉醜勿噴!):

    多倫多大學李康課題組研發的基於血譜光學成像技術(TOI™)的心理壓力檢測APP(https://www.nuralogix.ai)

    ——心理學,成為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