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看了【明朝那些事】,朱元璋農民出身應該更懂人間疾苦,為啥那麽殘忍?

2021-02-24知識

看了一大圈答案,大多數都只停留在「地主老財、貪官汙吏該殺,朱元璋殺他們是對老百姓仁慈、同情官員大可不必」的層面,也未免太隔靴搔癢了。

關於朱元璋的「殘忍」,我們要分層次地,抽絲剝繭地來看,其實是很有思考空間的。

第一層 :他殺人如刈麥,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太殘忍了!真是暴君!

第二層: 往深一點想,殺官就是暴君嗎?封建體系對人民的壓迫是結構性的,官員豪強對百姓的盤剝幾乎是必然的,使用嚴刑峻法看似對官員地主殘酷,卻是對普通人民的體制性補貼,減輕人民的負擔,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反對清算貪官汙吏,簡直是屁股坐歪,忘了自己屁民的身份了!

第三層: 再進一步想,事情就沒有這麽簡單了。就算許多官員確實有問題,但嚴刑峻法、反復清洗,真的是對老百姓有利嗎?接觸過體制的都知道,行政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麻煩至極的體系,如果主官反復更換,對日常工作有相當嚴重的影響,導致管理的內耗甚至混亂,這些最終都要底下的被統治者買單。所以「殺的是官,不關老百姓什麽事」,實則是典型的暴論。

特別是朱元璋把官員的俸祿定得很低,有句話叫「只要標準定得夠嚴,沒有不貪的」,假如過於嚴苛的標準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清洗,刑罰超過了「保護百姓」所必要的限度,邊際效應急劇減小,冤獄和官僚體系動蕩的負面作用急劇增加,那麽是不是真的對人民有利,就要打上一個極大的問號了,畢竟有點法律常識的都知道,一味重刑並不能切實有效地壓制犯罪,超過合理限度反而會導致不利後果。肅反和清洗可從來不是什麽正面詞匯。

第四層: 可是,再往深處想,就算清洗式管理有各種不良後果,它一定是不好的嗎?我們都知道土地兼並是古代政權走向衰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時間延續,土地會或快或慢但最終不可逆地集中到地主手中,最終讓國家病入膏肓。

官僚、豪紳無論其道德好壞,本身都是土地兼並的核心團體,清洗固然有相當負面作用,固然反腐邊際效應可能很低,固然對行政秩序有破壞性,但客觀上延緩了土地兼並的速度,對維持更長時間的「治世」是有利的,從長遠看,對人民還是有利的,那麽嚴刑峻法,是不是更傾向於正面評價?

第五層: 繼續發散思維,你說對官吏豪強實施嚴苛刑罰有助於延緩土地兼並,可是朱元璋給宗室非常優厚的俸祿,對許多宗室魚肉地方、圈占土地的行徑十分寬容,那他對官僚嚴苛的動機就十分值得懷疑了,是不是只是把天下臣工視為奴仆,來肥了一家一姓?基於家天下的終極目的所實施的嚴刑峻法,是否大可不必以階級仇恨的名義尬吹?

第六層: 可是,繼續往下想,就算他的目的只是維護「一家一姓之天下」,真的有必要大肆批評?封建王朝家天下是慣例,朱元璋也不可能超越歷史的局限,把家天下至上作為封建帝王的批判依據,是穿越時空的謬誤。

而且,皇帝必須足夠堅實的統治基礎,既然對官僚豪強刑罰嚴苛,而這種嚴苛經前論述又是必要的,如果對宗室的管控又過於高壓,完全不許他們放任自己的欲望,自身統治基礎就不牢固,而且宗室也要承擔戍邊衛國、鎮守地方的任務,並非白吃白喝,兩權之下,這是否是家天下的時代背景下開國皇帝相對比較合理的處理模式了?雖然朱棣造反後宗室政策改革導致藩王徹底廢化,但畢竟這不是朱元璋造成的。

第七層: 然而,雖然上述官僚、豪強的寬嚴政策,可能是家天下背景下盡可能長遠維持治世的相對合理解方,可是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角度又要怎麽評價呢?

評價統治者不能孤立地看待單個政策,而要從全域出發,看他的整體統治風格。

朱元璋的統治哲學,是基於「元以寬失天下」的歷史教訓的集權化和高壓化。這種集權不是局部的,而是滲入帝國肌骨的。除了對官僚的嚴苛刑罰外,還有大批強化中央集權、完善高壓統治的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廢丞相制和中書省,行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六部制;設錦衣衛和檢校,實施特務統治;八股取士進一步強化科舉的樣版化和套路化;廢諸市舶司,行海禁;強化路引;編制嚴格的裏甲制度;嚴厲打擊工商業,遷徙江南隸民;超發紙幣,禁銅錢,高度強化實物稅;衛所軍戶實行世襲制;恢復活人殉葬;殘酷清洗勛貴集團………… 殺官不應特殊地、孤立地看待,它只是強化集權,實行高壓統治的一個組成部份而已

這些體制,大體結束了從元朝開始的統治秩序混亂,中央集權大幅強化,意識形態更趨統一和僵化,地方經濟模式進一步走向小農化和碎片化,社會流動性和自由性下降。這是一個讓帝國統治更加穩定的模式,同時也是中國走向社會的固化板結,失去流通和活力,加劇社會走向內卷化的關鍵歷史行程( 這才是真正原教旨的農業模式內卷 ,不是被網民訛用的產能相對過剩和過度競爭)。

結果就是明朝擁有中國前無古人的穩固統治秩序,享國近三百年,但也加劇了中國社會的轉型停滯。明/清第三帝國的高度集權、意識固化和小農碎片形成了這一時代中國的灰暗底色,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大航海的西歐從此分道揚鑣。雖然明帝國的國力在相當時間裏依然領先,但歷史的斷崖早在明朝開國的時候,就已形成了路徑依賴,讓東西方走向了不可逆的撕裂命運。

在征服已經達到季風區邊緣,人口趨於飽和的背景下,前進演化的道路一旦確定,就沒有辦法推倒重來。也許我們可以從宏大敘事出發,說這是東亞封閉地緣被同一文明徹底征服的必然結果,也可以用長壽命王朝對大一統的鞏固來安慰自己(比如我自己~),但作為中國走向不可逆停滯化和內卷化的十字路口,元末明初選擇了明太祖,還是給後人留下了令人嘆息的遺憾。

都說人一輩子也無法擺脫出身的烙印,明太祖的草根小農出身的逆襲,從英雄主義的角度來說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爽文,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為帝國打上的威權和小農銘印。

「殘忍」與否,從來不只是一時一刻、一家一國的局部,而要拉長到歷史行程的長度來看待。被譽為「殘忍」的一代雄主並非只有朱元璋一人,如果從「當代」和「千秋」的對比視角出發,那麽某種程度上說,秦始皇和朱元璋,這兩個在史家筆下最出名的,都有「殘忍」之謂,又都面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重塑關口的皇帝,在各自不同的歷史節點,讓「殘忍」選擇了不同的方向,在歷史行程上成了完全以背相對的映像。

歷史的維度,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好」和「壞」就能概括的。

只說殺官殘忍不殘忍,愛民不愛民,我感覺格局實在有點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