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吃瓜(手動狗頭)
原來以為只有諮詢師互捲,想不到看了下回答,相關領域的大V也互捲(繼續手動狗頭,我就簡單瀏覽下,大V莫拍哈)
首先要排除這是個釣魚貼,可惜我沒數據也沒調查過,不知道有多少諮詢師喜歡批評精神科藥物治療。過往確實會聽到關於藥物療效的質疑,但更多是來訪者,不排除也會有諮詢師對藥物療效的質疑存在。那麼我們先假設這個問題存在,原因可能是什麼呢?
其一先自省,心理諮詢師行業可以說是良莠不齊,這點從以前人社部資格認證,到現在不同的權威機構推行的認證以及冒牌機構推行的認證,同樣是諮詢師,受過系統培訓的從業人員以人口基數來說還是鳳毛麟角,從業者中還有不少打著各種旗號招搖撞騙的(相關的掐架也不少,畢竟利字當頭)。知乎的廣告不也有很多教育培訓的慫恿你去讀個心理諮詢師課程嗎?雖然我不完全同意 @寧靜關於心理系學生就讀個變態心理學這一說法,畢竟還有很多其它相關的專業課程,比如心理評估、心理測量、諮詢及治療技術、生理心理學等等,當然這中間有相當一部份不是本科學習的範圍,社會上的諮詢師培訓也基本不會涉及。而且修習過相關課程並不代表你就懂精神疾病,抑鬱情緒和抑鬱癥如何判斷?其它疾病導致的情緒問題如何判斷?藥物濫用導致的精神狀況如何判斷?沒有精神科實習的機會,如果只是對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一知半解就做判斷,那會造成偏頗,而這種偏頗本身就會導致原本應該互相合作的專業變得互不待見。同行是冤家,跨行可能就是仇敵了(此處有手動狗頭)。
其二精神科資源如何呢?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和發達地區(這不是單單精神科的問題)。精神科藥物的費用問題(記得醫保好像只包含一部份費用,具體不了解所以存疑)。精神科醫生和病人的比例(記得中國還是比較低的,相關從業人員長期不足),精神疾病的診斷實際需要不少時間,門診和住院能瞭解和觀察到的資訊就很不一樣。在門診的話醫生能夠給每位患者的時間非常少,問診時很多患者說一堆話沒有幾句重點,有價值的資訊還要另外問。而且個人主觀上認為的癥狀和醫生專業上判斷的癥狀實際是不一樣的。也有一些患者很想傾述,反饋醫生很「冰冷」,這也是實情,但畢竟醫生的主業不是情感支持和心理建設,見醫生主要還是求醫問藥,但相關的支援和科普特別是藥物相關的資訊沒人做,產生誤解和偏見就不奇怪了。
其三來看患者,接著上面的話題我就想問有多少患者是穩定治療穩定服藥一段時間才來判斷療效的?我倒是見過不少有自己調藥和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的例子。另一方面是確實藥物副作用可能對現實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比如職業司機服藥不能開車,那他這個職業還做不做呢?這不一定是醫生能解決的問題,醫生也不可能說叫你放棄工作,所以很多時候「藥物治療」有機會產生額外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確實如 @心理老師所說的存在損害大於效益的可能,但我們也確實缺少這方面的人員對藥物治療進行解釋,比如副作用在穩定服藥一段時間後是會消除的,有些狀況並不是副作用導致的等等。
其四是其它的原因,舉例比如精神衛生法要求醫生是要給診斷的,來個患者很明顯因為一些外部原因有抑鬱情緒,但未達診斷標準怎麼辦呢?是出具個沒有疾病的證明?那患者之後真因為外部原因自殺死了怎麼辦?同樣這個患者,有已知的外部原因導致抑鬱,藥物治療後有改善,但始終受困擾於外部原因還是一直抑鬱著,那是藥物治療無效嗎?
零零總總說了那麼多,回到問題。是真的有很多諮詢師質疑精神科藥物療效嗎?還是我們只能看到一部份有閒又有表達欲的諮詢師在那現身說法呢?大多數的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恐怕也沒多少閒心逸致回答吧,畢竟大家都是被收割的韭菜,在各自體系中掙紮罷了(好像說的好灰暗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