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您是否曾經拒絕過一些你認為不適合做心理咨詢的來訪者?

2021-05-19知識

我記得第一次涉及到咨詢轉介的情形時,督導對我說的一句話——我們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有限性。隨著咨詢經歷日久,我越來越對咨詢師的有限性有所體會,不僅僅是能力或勝任力的有限,還有時間、情緒和精力的有限,咨詢師需要不斷精進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成長、探索並認識自身,同時,也要照顧和平衡好自己的狀態,不斷提升對自我的認知,這也是為來訪者提供好的咨詢的保障。

雖然與題主相比,可能我的從業時日不久,轉介或推薦就醫的經歷相對較少,更多是基於評估後,出於來訪的情況、咨詢師勝任力、咨訪雙方的匹配度等因素的考量,為來訪推薦或轉介更合適的求助方式,有些轉介的情況我也會求助督導的指導和建議。

曾經出現過以下一些我推薦轉介的情形:

  1. 咨詢師勝任力範圍之外的。 比如,入行初期曾接觸過邊緣人格色彩非常明顯的來訪,除了勝任力不夠外,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也是非常棘手且非常消耗情緒能量的,在跟督導探討後進行了轉介。
  2. 評估有嚴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 ,建議就診。這個其實是來訪的問題超出心理咨詢範圍之外了,需要去醫院就診,當然也有來訪是去就診後,醫生建議同步心理咨詢,這樣服藥+咨詢雙管齊下互相配合的。
  3. 轉介更適合的咨詢方式。 這其實和勝任力還有咨詢設定都有關,比如開始是個體咨詢的來訪,後來想讓家人加入改成家庭咨詢或者從個人改成夫妻咨詢,會考慮咨詢師受訓經歷以及咨詢設定的影響,推薦轉介給做家庭或伴侶咨詢的同行。

此外,我始終覺得心理咨詢只是諸多助人方式的一種,而來訪者能夠在諸多自助和求助的方式之中選擇心理咨詢,繼而又選擇某一位咨詢師,我對這種人與人的相遇始終葆有一份敬畏。

忘記在哪本書上看過大概是說:心理咨詢中沒有毫無特點的咨詢師,也沒有「平均」的來訪,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則總是免不了帶有自己的個性和偏好。所以,既然是關系,就是一個相互和適配的過程,而有關適合與否,轉介與否,我覺得也是一個可以咨訪雙方來共同協商和探討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