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有哪些優秀的運動員無限接近冠軍卻沒能獲得?

2015-11-06知識

@專吃劉小羊

邀請。

其實各種體育領域裏的無冕之王,我能給你列出來一堆,但我知道你邀請我是想讓我寫什麽。

******

圍棋領域是一個小眾領域,歷史上出現過的影響力遠遠泛出領域之外的棋手,可謂寥寥無幾。

我假設看到答案的知友,大多對圍棋了解不多,那麽我想請大家先想想,你聽說過的、印象最深的棋手是誰?


如果一個人只聽說過一名棋手,那可能是吳清源,或者是聶衛平。

如果一個人只聽說過兩名棋手,那總應該是吳清源和聶衛平。


好巧,這兩位都是無冕之王。


******

先交代一些簡單的背景常識:


20世紀30年代,隨著在日本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盤下的新舊勢力鬥爭、末代本因坊名人交出世襲稱號,以及盤上的吳清源木谷實新布局革命、吳清源挑戰末代名人,最終的結果是促進了現代圍棋制度與技藝的大振幅革命,現代圍棋的時代開始。


從這時候算起,一直到1988年第一屆應氏杯舉辦之前,日本圍棋處於大繁榮時代,日本也走在世界圍棋的巔峰。

這期間,日本國內的七大頭銜戰是日本乃至世界最頂級的賽事,其中的三大頭銜(棋聖、名人、本因坊)的獲得者代表著世界巔峰。

(對七大頭銜戰的介紹在此:日本圍棋界的「本因坊」、「棋聖」、「名人」、「十段」、「天元」等頭銜孰高孰低? - 高飛龍的回答)


而從1988年第一屆應氏杯舉辦開始直到現在,屬於世界棋戰時代,中日韓三國此起彼伏,世界棋壇總體格局是三足鼎立之勢。

在這個時代,世界(六大)個人賽是世界最頂級的賽事,(個人賽)世界冠軍代表著世界巔峰。


******

1939年,「本因坊戰」開始舉辦,成為日本第一大賽事。該比賽冠軍可以獲得的「本因坊」頭銜,也象征著棋界的巔峰。

同時期,吳清源先是自己放棄或半放棄比賽,後是因為無國籍而無資格參賽,始終遊離在這第一大比賽之外。

而眾人皆知的「十番棋」,其實是讀賣新聞社為了當時無賽可下的吳清源,特別組織的一項非正規比賽。


沒錯,「十番棋」只是非正規比賽而已。


1941年,第1屆「本因坊戰」冠軍由關山利一獲得,他沒能在圍棋史上留下太多痕跡;

1943年,第2屆比賽中,橋本宇太郎作為挑戰者,取代了關山利一,獲得了象征棋界巔峰的桂冠;

1945年,第3屆比賽中,橋本宇太郎和巖本熏在原子彈爆炸下的廣島激戰,在蘑菇雲沖擊波的洗禮中,巖本熏從橋本宇太郎手中將第一桂冠搶了過來;

1947年,第4屆比賽中,巖本熏擊退了作為挑戰者的木谷實,守住了第一桂冠;

1949年,第5屆比賽中,卷土重來的橋本宇太郎將巖本熏拉下寶座,自己重新奪得第一桂冠;

1951年,第6屆比賽中,橋本宇太郎艱難的逆轉擊敗晚輩阪田榮男,守住了第一桂冠;

1952年,第7屆比賽中,高川格阻止了橋本宇太郎的再次衛冕,開始了自己的時代;

1952年起到1960年,第8屆到第15屆比賽中,高川格以「流水不爭先」的淡然棋風從容擊退各路挑戰者,在棋壇第一大賽事中完成了破天荒的九連霸。


關山利一、橋本宇太郎、巖本熏、木谷實、阪田榮男、高川格等六人,在20年間先後染指第一桂冠。

高川格更是開啟了自己的時代。

(上圖為巔峰時期手握日本棋壇第一大桂冠的高川格)


可是即便在當時,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相信手握棋壇第一大桂冠的他們,是第一人。

因為吳清源沒參加。

吳清源不是不想拿「本因坊」,而實在是參加不了比賽。

另一邊,在讀賣新聞作為噱頭來舉辦的非正規比賽——「十番棋」中:

1946年,手握「本因坊」的橋本宇太郎與吳清源開戰,次年被吳清源以6:2降級;

1948年,手握「本因坊」的巖本熏與吳清源開戰,同年被吳清源以5:1降級;

1950年,重奪「本因坊」的橋本宇太郎與吳清源再次開戰,因為橋本宇太郎已在3年前被降級,此次不得不已低於吳清源的棋份進行挑戰,並被吳清源以5:3擊敗;

1955年,已經連霸「本因坊」三屆的高川格與吳清源開戰,次年被吳清源以6:2降級。


有些人可能發現了,我提到的不是全部的十番棋。

我只提到了吳清源的對手裏,那些當時手握棋壇第一桂冠——「本因坊」頭銜的棋手。


第一大賽事的冠軍們,就這樣被一名無籍棋手隨意蹂躪。

而真正的棋壇第一人,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手下敗將們,去爭奪自己萬分想拿的第一賽事的冠軍。


而和那位在「本因坊戰」中九連霸的高川格有關的,還有一項非正規賽事呢。


1952年高川格首次奪得「本因坊」頭銜後,每日新聞社就組織了「吳清源-高川格特別三番棋」。

就像這個山寨的名字所展示的那樣,這也是一個非正規比賽。

對局雙方一個是在野的實力第一人,一個是手握最大比賽冠軍的棋壇「第一人」。


1952年,高川格初獲「本因坊」,並在第1屆三番棋中0:3不敵吳清源;

1955年,高川格在「本因坊戰」中三連霸,並在第2屆三番棋中0:3不敵吳清源;

1956年,高川格在「本因坊戰」中四連霸,並在第3屆三番棋中0:3不敵吳清源;

......

但吳清源贏的再多,也只是贏得了一項非正規的娛樂比賽,卻始終不能染指真正的第一大賽冠軍。


所謂「讓天下一先」,並不是說他能讓普天下一先。

而是說他能讓當時的日本棋壇第一人——高川格一先。


讓「天下第一」一先。

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峰頂,再高出一先。


這句話既蘊含著對其超凡脫俗地位的比喻,也隱含著對其無法染指真正桂冠的哀嘆。

被他讓一先的那個人,才是真正手握第一大賽冠軍的,形式上的「天下第一」。


而他卻不能奪得「本因坊」。

因為他壓根就不能參賽。

只因他無籍。


以他的實力,只要他能參賽,我們完全可以料想,他將會輕易的席卷這二十年間全部的「本因坊戰」冠軍。

如果讓你來寫小說,你覺得應該給主人公編排什麽樣的差勁運氣,才能讓如此強大、如此接近冠軍的人始終無法奪冠?


現實是最好的小說家:讓他徹底喪失參賽資格。

除此之外,只怕也沒什麽事情能阻止這個人了。


1961年,第一屆「名人戰」終於得以成行,立刻就壓過了「本因坊戰」,成為了新的第一大賽事。

本次比賽中,要由13名棋界最強的棋手進行全迴圈來決出第一名現代的「名人」,包括幸運的獲得了特許的參賽資格的吳清源。

這年吳清源已經47歲,作為棋手來說年齡偏大,狀態已經有所下滑,但實力仍然穩居棋壇之首。

他終於有希望拿到真正的大賽冠軍了。


命運之神是個蹩腳的小說家,他無視事物的正常發展趨勢,只會強行添加外掛,來修改人物命運。

吳清源眼看就要真的奪得冠軍了,怎麽辦呢?怎麽才能阻止他呢?


命運之神猶豫良久:「來一場車禍吧。」


1961年,吳清源發生車禍,腦震蕩。

當他幸運的撿回一條命,並且清醒的復蘇過來之後,他已經在下滑中的棋力更是一瀉千裏。


他再也不能「讓天下一先」,而只能和其他棋手中的最強者打成平手了。


吳清源(車禍後)、阪田榮男和藤澤秀行三人,成為了最有希望染指冠軍的三名頂尖高手。

此後的比賽行程中,吳清源在面對藤澤秀行的一局中,陰差陽錯將自己創造的大雪崩內拐定式下錯,當即崩盤,也就此失去了提前奪冠的機會。

11輪過後,吳清源、阪田榮男和藤澤秀行三人同為8勝3敗,進入最後一輪。

藤澤秀行獲得9勝3敗,另一邊吳清源和阪田榮男在最後一輪中死磕。

看似藤澤秀行非常幸運,但其實吳和阪田中的勝者才會奪冠,而吳最終也確實贏了。


然而只有一種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例外......


當時的圍棋規則中,執黑貼目的制度剛被引入,貼目被定為5目,而非後世的5目半。

黑棋的貼目少了這半目,就造成了(假)和棋的可能。

並且規則規定,黑棋盤面領先5目時,白棋「和棋勝」。

然而,規定白棋的「和棋勝」的價值弱於一般的勝局。


只要執白的吳清源不是「和棋勝」,只要盤面再多1目,就將真的奪冠。

然而最後的情節大家都猜的到。


命運之神,這位蹩腳的小說家,讓我們猜到了結尾。

吳清源「和棋勝」阪田榮男,並因此未能超越藤澤秀行奪冠。

本來贏棋即可奪冠,卻最終「贏棋丟冠軍」。


賽後,吳清源的老師賴越憲作惋惜道:吳終於還是沒有奪得「名人」之位。


此後兩屆,年事漸高、狀態越來越差的吳清源兩次在挑戰權賽中奪得第二......

曾經的棋壇「真正」的第一人,漸漸的再也沒有機會在第一大賽事中奪冠了。


這位棋界之神,直到百齡而終,也沒有染指過無論是日本「七大冠」還是世界比賽中的任何一個冠軍。


一生無冠,不過就這樣白身而去。


(註:有關吳老的盤上生涯的巔峰時代,在仍未完成的

吳清源最精彩的棋譜是哪盤? - 高飛龍的回答

中有簡單的介紹)

******

至於中國的「棋聖」聶衛平,有關其成名的事跡與「棋聖」稱號的由來,我曾在有哪些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扭轉戰局的經典事跡? - 高飛龍的回答中有過詳細的介紹。


中日圍棋擂台賽,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賽事。

這項賽事在80年代固然風靡一時,卻終歸不算是棋壇的正式比賽,而更多的是帶著外交性質的雙邊擂台交流。


聶衛平藉助在擂台賽上面對一眾日本頂尖高手橫掃千軍般的11連勝聞名天下,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特別授予的「棋聖」稱號,但這巍峨戰績終歸不能算是獲得了大賽冠軍。


但他的崛起,卻令中日兩國都意識到,日本不再高高在上,中國已經有資格走上舞台,世界圍棋的時代來了。

於是,中日兩國同時開始籌辦世界規模的比賽。


88年第一屆應氏杯問世,宣告著世界棋戰時代正式到來。

此際,日本棋壇正盛極轉衰,中國乘疾風而起,南韓初露頭角。


所有頂尖高手,都想在第一次世界性的大賽上問鼎。

而年邁的日本棋聖藤澤秀行,與六大超一流中除卻大竹英雄外的其余五人一起進入了本賽。

中國的年輕高手劉小光和江鑄久、南韓的曹薰鉉,也在入選之列。


但最被整個世界棋壇看好奪冠的,毫無疑問是風頭最勁的聶衛平。


這是一個特別的時刻,舊時代的超一流們紛紛登上了初生的新時代的舞台,然後紛紛跌落。

在超一流們的廝殺中,聶衛平連斬趙治勛和藤澤秀行進入決賽。

而另一邊,曹薰鉉也連過小林光一和林海峰兩關,成為了聶衛平的決賽對手。


客觀來說,當時的曹薰鉉當然具備著奪冠的實力,但卻被很多人看輕了。

幾乎所有的聲音都認為聶衛平將會君臨天下,五番棋前三局的2:1領先,也讓聶衛平離新時代的初夜王者之位只剩下了一步之遙。


而後就是著名的歷史橋段...


最後兩局比賽移師新加坡,而聶衛平意外的出現了在曼谷下機的烏龍事件,最終雖然虛驚一場卻又因此生病,最終帶病上陣而被曹薰鉉連扳二城。

賽前不被看好的曹薰鉉也就此成為世界棋戰時代的初代王者,甚至成為了南韓的「民族英雄」,帶起了南韓國內的一波圍棋熱潮。


此後聶衛平在數年中又相繼倒在了富士通杯和東洋證券杯的決賽中,集齊了當時所有的三大世界比賽的亞軍。


世界舞台上,年輕的新秀們日漸林立,中國唯一的棋聖與最好的時機擦肩而過之後,漸漸的失去了問鼎天下的機會。



******

許多年前的年少時,打著這兩位大前輩的棋譜,也曾驚訝於他們曾經的強大,而為他們始終未能奪得大冠而感到惋惜。

我常常想,這到底生不逢時呢,還是時運不濟呢?


如果不是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吳老將會席卷多少頭銜?

如果世界棋戰時代早5年到來,聶老又會奪得幾個冠軍?


而當他們在走下巔峰之後、卻是終於有機會奪得大冠之時,如果運氣好上哪怕一點點,歷史又會怎樣覆寫呢?


如此的強者,卻總是和大冠擦肩而過,最終成為無冕之王,豈非是圍棋史上的遺憾?


......

圍棋史?

......


吾輩何其蠢也。


從流水般漫長的歷史線條上看去,與大冠擦肩而過的事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而真正重要的是......


現代圍棋與現代圍棋體制的誕生、頭銜戰的創立,雖不是全部直接由吳老而來,也受到了其之存在的重大影響;

而世界棋戰時代的到來,更是直接源於日本板塊之外,聶老的一人崛起。


有一天,我終於理解到了這一點:


真正的強者不會有什麽「生不逢時」或是「時運不濟」。

因為他們能開啟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