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生活中永遠會有比我們優秀的那一群人。 你希望生活變得更好,而更好是沒有盡頭的。
因為所關註領域的關系,這幾年,見了很多人,在這些人中,不快樂是常態。
不快樂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歸結起來大概都是這樣一點:
在這樣的認知下,不同的人又會有兩種不同的表現:
當然,更多時候,兩種狀況是交替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的——這也是我為人類的掙紮深深著迷的原因。
人們始終充滿掙紮,這種掙紮一方面表現出了人的局限,卻也與此同時,毫不遜色地表現出了人的堅韌有力。
與這種不快樂的原因並存的一個常見的想法是:
如果我的人生能夠變得xxxx,我一定就會更快樂了。
如果我長得很美,如果我現在能賺很多錢,如果我現在有一個愛人……
有時候你會很想說,hey,那個擁有你想要的東西的誰誰誰,也一樣痛苦不堪著呢。
當我見過了足夠多的人,彼此間仿佛錯位似的,擁有著別人想要的東西,而同時都處於不快樂中,我才慢慢地不禁覺得,可能"主觀的快樂感"是一個獨立變量。
它與任何這些變量之間都沒有相關關系,只與你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本身有關系。
說到這裏,想起以前讀過的一個實驗:
「希望生活變得更好」中的「更好」是沒有盡頭的。人們理性上都明白這件事,只能靠自己實作了更好,卻又陷入新的痛苦,才真正開始理解這件事。
有時候過於輕易的擁有,是一種懲罰與考驗。
理解這件事之後,首先改變的,是我對「幸運」的看法。
同很多人一樣,我曾經覺得,那些相對來說付出更少,卻莫名被給予了很多的人是「最好」的,他們是上天的寵兒。
人們經常羨慕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的努力相對來說被給予了更多的回報,比如由於出身的關系人生非常順遂,或者因為機遇甚至是投機收獲了巨大的財富。
特別是當這些人德行有失,人們往往更加焦慮甚至憤怒,有的人會責怪命運的「不公」:為何ta如此「幸運」,我卻如此不幸?
我經過了長期的觀察與認真的思考,想說, 其實這些「看起來人生要容易很多」的人,本身就是正在經歷著考驗。
人類很奇妙的一點,在於每個人都只能局限在自己小小的身軀裏,非常獨立而隔絕地體驗著存活於世的經驗,用自己的體驗去歸納著「真理」。
我以前常常對於那些質疑自己過於「矯情」的人說:
這些「人生容易很多」的人中,有不少人(有針對性的教育可以改變一部份)會更難感到滿足、更少有能力珍惜。
他們或者對「人生的容易程度」產生了與「一般人的體驗」有偏差的認知,或者對「幸運」習以為常而產生了過高的期待(例如期待幸運會高頻發生)。
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是基於有限的自身體驗的。
這些幸運兒,容易誤以為好事還會持續發生,眼前這個機會之後,仍會有無數機會逐一開展。因此他們更容易輕率、魯莽地對待「好事」。
而人生是漫長的,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不會毫無瑕疵。 你對於人生要求的越多,「瑕疵」自然也會越多——
某種程度上,「瑕疵」的存在是由目光決定的。主觀快樂程度,與客觀所擁有的水平,比我們想象中更為剝離。
另一件與我們想象中不同的事情是:
人不是在擁有中學會滿足的,人是在失去中學會滿足,在失望中學會珍惜。
他們知道,即便所擁有的看似是如此的少,「擁有」的體驗都是如此珍貴。
他們在「好事」面前,有一種維持幸福必須的小心翼翼和謹慎謙卑。他們不揮霍世界和他人對自身的善意。
比起實際上擁有多少,我現在更傾向於認為,滿足和快樂更多是一種思維習慣與價值觀。
只有給自己帶來滿足感,以及那些被自己好好珍惜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好生活」。
否則你所得到的,也可能只是從你身邊經過——和「不擁有」一樣給你帶來苦惱;更不用說上天曾經饋贈你的東西,未必就不會收回去。
「好」未必是好,「平衡」才是好
我現在覺得,最受上天寵愛的人,是那些得到得「很平衡」的人。
一方面,成就感讓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努力; 另一方面,挑戰讓他們看清自己的局限,也讓他們在命運面前始終保持一定的謙卑。
在宇宙面前,我們多麽渺小,以至於在我們必須承受的一些東西面前,只能做出自己小小的努力——並不期許一定要改變太多。
隨著生命行程的推進,他們不斷消化著更多的成就,以及更多的挑戰。他們的世界觀不斷變得更為復雜,從而能夠幫助他們適應世事的變遷。
他們對於「得不到」有著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準備——有些人只是理性上「知道」自己會有「得不到」,但從沒能「接受」自己得不到。
他們也因為每一次挑戰,更珍惜每一分所得,即使他們發生在人生的不同方面——他們慢慢參透「快樂」是一種價值取向,幸福真的是一種「信念」。
某種程度上,你是由於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才變得幸福的。他們也因為更早學會了珍惜,而不容易錯失生命中珍貴而罕見的東西。
如果在讀這篇文章之前,你覺得自己不夠幸運,或者羨慕某些人的「幸運」,我會建議你把「幸運」放到一個拉長到更長的時間維度裏看一看。
以前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我們生命中大部份的重要的事情,都是無法在當下理解它全部的、對於自己的意義的,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份工作,我們可能需要經過很多很多年,才會在回頭時理解它對於自己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
有一個姐姐曾經跟我說,自己的平靜來自於一種看似有些悲觀的世界觀。
她說,每個人,包括我自己,每個人類都是那麽虛弱的,我們沒辦法做到那麽多,沒辦法承擔那麽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正因為這樣,她才不會去向他人,也不會向自己強求那麽多。
在那之後,她就找到了一種放松的平靜感,以及為了「僥幸」擁有的而感到快樂。
你要相信,你的苦樂參半的人生,正是你最好的可能。你既不用充滿「不服」地去追求,更不能沮喪地停止追求。你要的安寧與幸福,正是在這個「求」與「不求」的動態平衡中。
點選檢視往期高贊回答:
自律就是在壓抑自己的欲望嗎?
自己太過清高,不食人間煙火而又自卑怎麽辦?
什麽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