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香港最近幾年為什麽一直出的都是爛片?

2021-06-03知識

先說結論:

香港電影一直就是爛片勝地,即使是上世紀70、80、90年代的「港片巔峰期」。當年業界有句話:香港是「B級片天堂」。B級片什麽東西?簡言之:預算不夠,「黃賭毒」來湊,根本不需要精心制作。好萊塢B級片如此,全世界B級片亦如此。「港片巔峰期」,爛片橫行,基本都能賺錢,靠的就是B級片路子。 問題是,回歸後的香港電影人,終於擺脫B級片牢籠,卻傲慢自負,不學習,不進步,白白浪費掉全世界最好的機會,拍出的A級片大多淪為爛片。

當年香港電影人創作力非常出色,至少在亞洲無人能敵,無奈市場太小,投資人畏手畏腳,加之急功近利,鮮敢投拍A級制作。港片巔峰時固定市場只有兩個:香港、台灣。兩地加起來都不到3000萬人,還沒有現在重慶一市的人口多。東南亞、日韓市場需要碰運氣,片子能不能進,看對方臉色。

當年的內地市場,偶爾也上映港片,但不是港片固定市場,片子能不能進,看關系,且彼時內地電影市場消費力低下,遠非今日可比。1994年,我讀小學的時候,邢台市報紙曾大篇幅宣傳【九品芝麻官】將於本地影院上映,所以不要再喊什麽「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之類的傻話。

市場小,電影人再有才華,投資商也不敢投錢,一部電影,固定市場撐死貢獻兩億票房,誰敢投5000萬元以上拍電影?賠錢的買賣誰做?所以,港片巔峰期,即便是徐克的武俠片、杜琪峰的黑幫片,也布滿廉價制作的痕跡,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並不是香港電影人拍不出【影子武士】和【辛德勒名單】,只是沒錢拍。

香港電影是被美國人擊潰的,跟內地沒有任何關系,反倒是內地挽救了奄奄一息的香港電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CG技術大爆發,好萊塢特效大片攻陷全球,加上1997年金融風暴,香港電影兩個固定市場「香港」和「台灣」瞬間崩塌,港片自此一蹶不振,看看1997年後香港歷年票房排行榜,誰摧毀了香港電影,一目了然。

但香港電影人運氣好到了極點,簡直全球獨一號,眼看要死的時候,香港回歸了,中國內地短短十幾年便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日本、南韓、歐洲的電影人,簡直嫉妒死香港同行。

柳暗花明又一村,香港電影終於迎來了升級機會。2003年後,內地市場對香港電影正式開放,彼時內地市場消費能力已容得下A級制作的國產片,於是【赤壁】、【投名狀】這類香港A級制作接連出爐。但這時候出現一個話題:「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其實是個無能的借口。 很多人,尤其港人,將「港片北上沒拍出幾部好片」的鍋一股腦扣「內地審查制度」上,很是無語,離開「黃賭毒」,你就拍不出好電影了?香港回歸前,香港電影人拍過幾部批判或諷刺英國殖民者的電影?黑澤明拍出那麽多好片子,有哪部靠「黃賭毒」的?有哪部靠「意識形態」的?

我知道會有人出來辯駁:「露骨的黃賭毒內容,是電影不可避免的手法」。但貴為藝術電影基地的歐洲有句老話:真正撩人的性,不是看到兩人脫光衣服碰撞,而是你明明知道兩人正在做什麽卻看不到。這也就是李安的【色戒】在歐美業界反應平淡的原因(美國業界甚至都不想承認【色戒】是藝術片,直接扣上「三級片」的帽子),歐美電影人眼裏,【色戒】中用性場面展示人性與劇情的手法著實平庸,甚至乏味,歐洲人在上世紀70年代就拍出【午夜守門人】了,他們什麽沒玩過?

靠低端產品發家的廠商,面對更大的市場,誰都想發展高端產品,但你依然用低端思維研發高端產品,即便生產出來高端產品也是低端品質,而這時候你怪「高端產品技術難點太多、高端產業規則太苛刻,高端消費者太難伺候」,顯然扯淡!(羅太君你坐下,這裏不是說你)

俗話就是: 我明明給了你一張大廠的營業執照,你卻依然用小作坊的方式營運,你只會這種手法,那你怪誰?

當年的王晶,被嘲笑為「飛紙仔」,用極低的預算在極短時間內拍出好幾部電影,每部電影都能達7分水準,如今的王晶,手握極高預算和極長籌備期,連7分都守不住了,因為他只會「飛紙仔」。關於王晶,80後有句話是這麽說的:「2000年之前多愛他,2000年之後就多恨他,我們寧願2000年後他去做別的生意。」我小的時候,進錄像廳,只要看到導演是王晶,不管什麽風格,不管主演是誰,立刻掏錢,大晚上跟著露天電影放映員跑兩三個村子,就為多看幾遍【新少林五祖】和【倚天屠龍記】,如今王晶在拍些什麽片子都不知道。

當年的港片,被譽為「動作片教科書」,外國紛紛從港片中學習動作剪輯與吊威亞技術,2000年之後,香港動作片原地踏步,好萊塢則青出於藍,其創新與技術將港片遠遠甩開,作為一個中國人,看【諜影重重】、【疾速追殺】這類動作片心裏五味雜陳,別說好萊塢了,十幾年前看東尼賈的【拳霸】和【冬蔭功】都五味雜陳,人家明明是跟你學出來的,你自己不思進取,人家可沒停止腳步。

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舞台也不一樣了,15年前諾基亞是手機界的老大,15年後還有幾人用諾基亞手機?因為傲慢導致的學習遲緩,可以短期內毀掉一個諾基亞,電影人因為傲慢放棄學習,會面臨什麽?

香港電影人不是沒有虛心過。1991年,內地武俠片【雙旗鎮刀客】在香港上映,震驚業界,香港人從未看過如此風格的國產武俠片,於是徐克、周星馳爭相模仿【雙旗鎮刀客】,創作出一系列同風格作品。可 香港電影人在內地市場面前,更多的是傲慢,自殘式的傲慢。 2015年以前,很多香港電影公司寧可用演技奇爛的港台外行演員也不用內地科班出身的演員,非得內地要求「男女主角必須有一個人是內地演員」才啟用內地演員,為此還托出「要考慮東南亞市場」的奇葩理由。唐國強、王誌文、葛優、陳寶國這些內地男演員20年前便被日、韓、東南亞一眾同行敬仰,香港電影邀請過他們幾次?孫儷靠著【甄嬛傳】紅遍全亞洲,她的知名度在東南亞秒殺任何一個香港演員,香港電影邀請過她幾次?2000年後,周星馳拍片喜歡用內地演員,結果香港人連周星馳都罵,口口聲聲:「周星馳討厭香港,不愛用香港演員。」

時至今日,仍有一些香港知名導演歧視內地演員,給出的理由笑死人:「內地演員片酬高、架子大、演技差,工作人員太不專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演員片酬遠不及香港藝人,工作人員遠不及現在專業,可他們拍出了極其精彩的四大名著,香港人拍過的四大名著,有幾個能看的?

王晶說:「早就沒有香港電影了,只有華語電影」,問題是,香港曾是華語電影寶庫,為什麽現在華語電影中香港人的位置越來越少? 如果當年香港人抓住機會,利用自己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積極學習,積極融入,大舉殺入內地市場,那麽現在香港就是中國的加州,香港電影就是中國的好萊塢!

真實歷史是什麽呢?2003年,內地市場向香港電影開放了,香港明星幾乎沒有人學習普通話,盡管他們都很有學習天分,只要報個班,半年就能說成張國榮、胡杏兒那種水平;內地市場向香港電影開放了,香港人沒幾個投資內地電影,他們認為內地人很少進電影院,內地人只喜歡電視劇,未來幾十年內地電影都沒什麽搞頭;內地市場向香港電影開放了,香港電影導演依然不重視內地市場,死盯著東南亞那塊老地兒,認為內地演員在東南亞市場沒有號召力……

結果呢?

1, 只會粵語的香港演員,市場越來越小 ,穩定觀眾只剩下香港幾百萬人,連東南亞都保不住了,東南亞華人的後代學粵語的越來越少(學英語的越來越多),他們平時看的劇大都是美劇、英劇、韓劇、本土劇以及中國普通話劇。

2, 內地市場向香港電影開放後不到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 ,2019年,年度電影票房超過600億元,是同期日韓總票房的兩倍(同期南韓總票房140億人民幣,日本150億人民幣),預計2025年將超過1000億元,超越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3, 如今東南亞的華人青年,沒幾人認識香港明星 ,他們知道的香港明星,大都是老一輩的、半退休狀態的「爸爸媽媽的偶像」,他們自己認識的寥寥幾個中國演員,基本是內地演員,演宮鬥劇和仙俠劇的居多,認知度最高的中國明星,是李子柒。

內地演員真的不行嗎?培養不出來嗎?李連杰是香港培養出來的,剛到香港沒幾年,黑幫便為了搶這棵搖錢樹而火並。張藝謀的【英雄】在北美宣傳,發行方道:「您說的那些大明星,我們美國人一個都不認識,我們只認識Jet Li。」

內地市場真的很小嗎?培育不出來嗎?2005年,迪士尼新CEO羅拔·艾格一上任便宣布要將迪士尼品牌全面推向中國,稱:「中國一直都是充滿誘惑力的市場,不滿14歲的人口有2億多,比美國人口還多。」羅拔·艾格在任的15年,迪士尼在中國內地賺了個天文數碼,因此很多美國人罵迪士尼「跪舔中國」。2005年時,有幾個香港文化產業從業者看好內地?他們眼裏,東南亞市場比整個中國內地市場都重要。

時勢造英雄,時勢往往只出現一次。香港電影這塊「金字招牌」掉到地上,是美國人幹的,牌子始終沒有扶起來,完全是香港電影人自己不爭氣,明明有全世界最好的機會。

讓你浪,給浪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