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我們能看到大家對如何實作自律、如何克服懶惰,以及為什麽實作自律這麽困難等話題的關註度很高。正如題主所好奇的,我們之所以會想要了解並學習極度自律的人的行為模式,是因為我們自己在自律這條路上走得很艱難。
那麽,為什麽有的人可以做到高度自律,而有的人則難以實作自律呢?Ta們是真的是百分百不懶惰嗎?今天就來了解下如何科學地實作自律。
01. 為什麽實作自律如此困難?
首先,我們,包括題主, 對自律和懶惰的關系往往存在誤解 。
![](https://img.jasve.com/2024-4/6d2c68b4f828bc7d46e2eee676e14e80.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4/086890b0a18245a7e2b2a5ab39f0fecf.webp)
當我們這樣去理解自律和懶惰的關系時,往往會產生一個重大誤解:
![](https://img.jasve.com/2024-4/9dfee94538c742d6cbee4f5c57d7ff8f.webp)
但是,當我們真的這樣去做的時候:
![](https://img.jasve.com/2024-4/e9014bb04c6a8b08949f43853857ea23.webp)
於是我們迎來了又一次的「自律失敗」。
![](https://img.jasve.com/2024-4/6c56530cde33fe9108faef09843dc06a.webp)
為什麽會這樣? 這是因為,很多人自律的動機其實是對自我(ego)的虐待。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我們的人格結構被分為三層: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https://img.jasve.com/2024-4/8af9411244af5af358a3106b0906f37c.webp)
在童年早期,超我是嚴厲且具壓迫性的。如果個體的人格發展比較順利,來自超我的迫害感就會逐漸消失,超我也會變得靈活(Basham et al., 2016)。 但是,如果個體在童年早期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或其他權威者過多的指責與評判,超我的力量可能會發展得過於強大,從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自律,其實是在自虐。
Ta們往往會過度地以外部的規範和準則對自我進行評判(constant judgment)和約束(Vaknin, 2003),不停地指責和貶低自己,對自尊造成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ta們其實是被迫在保持自律;因為一旦失敗,ta們的自我就會被那個虐待性的超我「懲罰」,從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厭惡。
所以說,覺得自律非常困難,越想自律越被懶惰打敗,可能是因為你陷入了「自虐式自律」。這種自律是不夠健康的,也往往很難持續。
相對地,超我發展良好的人能夠與自我形成良性互動。 對於ta們來說,自律不是消滅懶惰,而是意識到偷懶的願望和目標實作之間的沖突後,主動做出的選擇。因此,ta們能夠發展出真正健康的、可持續的自律。
02. 真正健康的自律是什麽樣的?
那些極度自律的人采用的是一種基於自我關懷(self-care)的自律模式。 這種自律是健康的、可持續的。
比起因為自虐而自律的人,那些基於自我關懷而開展自律的人,是因為想要鼓勵自己實作目標而主動在追求自律的狀態。在自律的過程中,ta們不會輕易陷入自我否定,而是可以不斷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肯定自己的努力。
![](https://img.jasve.com/2024-4/35b31503707b3c48513faedefb94fba8.webp)
健康的自律也是靈活的、適度的,因為人們能夠根據實際的生活情況調整自己實作目標的途徑,在疲憊時也能夠照顧好自己、允許自己休息。
![](https://img.jasve.com/2024-4/6756fd8d6f94b3a688d39eeefd5ceb98.webp)
不難看出,對於健康的自律者來說,內心的自律小人並不一定要徹底消滅懶惰小人,而是可以管理好懶惰小人——看到它的需要,給它事先規劃出來的「懶惰時間」,在其中盡情放松。
所以在他人眼裏,ta們可以一直保持自律。
03. 如何科學地開展健康的自律?
1. 基於自我關懷,設定合理且具體的目標。
當我們以自虐為動機開展自律時,難免會給自己設定一些絕對化的、脫離現實情境的目標。比如,「三個月之內瘦10斤」、「每天讀一篇好文章」、「每天11點上床睡覺」,等等。
而基於自我關懷開展自律,意味著我們從設定目標開始,就需要將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生活狀態等方方面面納入考量。
舉個例子,你想要在三個月內瘦10斤。但你平時工作很忙,又累又沒時間運動。那麽在設定目標時,比起直接塞給自己一個量化指標,你首先應該做的是去觀察,在當前的生活狀態下,你每天可以降低多少熱量攝入、運動多長時間。
在了解這些之後,再去詳細設定每周的飲食目標、運動目標,你就更能夠在關懷自己的基礎上保持自律。
2. 梳理可能存在的誘惑,為自己提前規劃「懶惰時間」。
設定好目標後,我們還需要梳理有哪些內、外部的誘惑,可能會讓我們容易「犯懶」。
![](https://img.jasve.com/2024-4/9f05a45ef2ac6f512f46d0b542d27f30.webp)
在梳理清楚自己可能面對的誘惑之後,你可以提前規劃「懶惰時間」,允許內心的懶惰小人得到暫時的滿足。
![](https://img.jasve.com/2024-4/205d3bac9fe38b10858e2c18daf38ef1.webp)
事實上,規律地吃大餐、不運動,也是一種自律。
3. 練習積極的自我對話(positive self-talk)。
想要更健康地開展自律,肯定、鼓勵自己是很必要的。多項研究表明, 積極的自我對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壓力、提升自信心和修復力 (Mead, 2020)。
你可以試著 為自己「量身定做」一些積極的自我對話。 比如:
![](https://img.jasve.com/2024-4/4204e27fed00ff0b05055706d716de2c.webp)
最後, 當我們真正能在自我關懷的基礎上開展自律時,自律就不再是某種對懶惰的道德壓制,或是對自我的某種刻板約束,而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願意繼續下去的生活方式 。
Reference:
Basham, K., Byers, D. S., Heller, N. R., Hertz, M., Kumaria, S., Mattei, L., ... & Shilkret, C. J. (2016). Inside out and outside in: Psychodynamic clinical theor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contexts . Rowman & Littlefield.
Mead, E. (2020). What is Positive Self-Talk? . PositivePsychology.
Strachey, J. (1961).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 Volume XIX (1923-1925): The Ego and the Id and Other Works, 1-308.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Vaknin, S. (2003). Malignant Self-Love: Narcissism Revisited . Narcissus Publications.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談戀愛什麽時候覺得該及時止損分手了?
當一對情侶無話可說的時候,該怎麽做?
有哪些人性的黑暗面,尤其是男女關系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