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小稀還是給大家推薦四本關於中國人心理的書籍吧~
1.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強調社會和諧性及人際關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中國人的交流與其他國家有所區別,我們經常會說要顧及對方的面子、講人情,道德法則似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這一法則不是公平的,因為人有親疏遠近,並不會所有人一種對待方式:
傳統中國人非常講究社會關系中國的 「差序格局」 ,他們常常用不同的標準來對待和自己關系不同的人。這所謂的「差序格局」,最早是由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提出:
差序格局社會關系是從一個人推出去的,私人聯系的增加。 社會範圍是一個個私人聯系構成的網。 團體格局是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架子,每個人結合在架子上,然後發生關系。公民的關系不能先於國家。也許從部落襲來,遊牧民族依賴的一群人,團體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鄉土社會,人可以自食其力的生活。所以我建議大家搭配閱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更深一層次。我們常說,拋開一個社會去談人是虛的,我們必須要結合國情進行思考。
黃光國運用最新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建構出「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框架;詳細討論了丟臉、長臉、不要臉;沒臉見人、臉皮厚二體面、紿面子、留點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中國人日常使用的交際術語,並以之深入剖析中國人的社交心理,闡明了支配中國官場運作和人際關系的「潛規則」,值得我們一讀。
2.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中國人的性格】,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中國人的心理】是針對中國人特有而重要的心理與行為現象,涉及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孝道、人情、關系、緣分、面子、報恩、送禮行為、計策行為、民間信仰及對心理衛生的觀念等方面。透過實證研究,學者們全面探討了處於現代化轉型期中的中國人之心理與行為變化。這是一本中國學者研究中國本土心理與行為問題的重要著作。
【中國人的性格】則是以人類學、民俗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為主,輔以量化的方法論,剖析中國人的理想性格及今昔差異,個人與社會、家族之互動關系,從兒童養育,儀式行為,價值觀變遷看性格的塑造。
楊國樞先生提到,關系取向是中國人在人際網絡中的一種重要動作方式,包括五個方面:
(1)關系形式化(以關系界定自己的身份,以角色界定自己,比如兒子、父親、丈夫等等身份對自己的界定);(2)關系回報性;
(3)關系和諧性;
(4)關系宿命觀;
(5)關系決定論。
具體內容還是推薦大家直接去閱讀原著,難度比較高,但是收獲也能很大。
這裏是熱愛分享知識的小稀 @翼犀稀 ,喜歡我的內容可以點贊關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