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稀缺題材【女心理師】

2021-11-24知識

【女心理師】是一把鑰匙。

「世界衛生組織在官方網站釋出的2019年【全球自殺狀況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超過70萬人死於自殺,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中國的自殺率在近20年來,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

【女心理師】於昨晚在優酷獨家播出。在開篇長達3分鐘的長鏡頭裏,隨著這段娓娓道來的旁白內容,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各種矛盾與沖突徐徐展開,也引出了該劇的核心議題:心理健康問題就在我們身邊。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釋出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顯示,東部地區抑郁高風險人群占比最低,為13.4%,中部地區最高,占到20.6%;18~34歲的人群抑郁平均值更高,青年群體的心理問題更加多發。調查共采集了超過六萬個樣本,從中可以看出,心理問題的普遍性。

這些普遍而又被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將會在【女心理師】中被一一展示。 在昨晚首播的內容中,已經出現了「幽閉恐懼癥、驚恐障礙、暴食癥」等多個心理健康問題,並涉及到「女性性別歧視、依賴心理、兩性婚姻關系」等社會議題。

開篇的長鏡頭埋下了後面劇集的所有案例

如同心理問題的被大眾認知的漫長過程,【女心理師】的誕生也是一場長跑。這部劇改編自知名作家畢淑敏創作於2007年的同名小說,並在14年後以影視作品的樣貌呈現在觀眾眼前,穿越時間長河後,依然存在著對當下現實狀況的觀照。

在這背後,反映了優酷持續深耕現實題材劇集的決心。今年年初,優酷聯合出品的【覺醒年代】實作了熱度和口碑的雙豐收,剛剛收官的【星辰大海】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另外,在內容創作層面,現實題材也正在完成「去流量化」的理念更新。

「爆款」的定義存在被覆寫的可能,比播放量更重要的,是對垂類內容忠實使用者的培養。「能打到觀眾需求的稀缺點和情緒的共鳴點,就一定能成為爆款。」 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表示。

具體到【女心理師】,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它在向觀眾呈現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的基礎上,還想向前進一步,那便是提供問題的解法——在討論心理健康的議題時,和展現「破碎」相比,呈現「縫合」的過程,提供「療愈」的作用,是更重要的事。

稀缺題材

盡管距離小說出版,已經過去14年時間,但國民心理健康狀況始終是值得關註的問題,因此,原著與劇集創作的大環境存在某種相似性。

畢淑敏提到,「如果從臨床心理醫生的角度看,心理疾患的確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它是與時俱進的。但從根本上說,人的心理問題不會有大的變化,比如自卑,不會處理職場關系和親密關系,在親子教育方面存在種種誤區,對自我和原生家庭的認識等等,這些問題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因此,關註並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療治心理創傷,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非常重要, 也是【女心理師】所期望實作的社會價值,和它之所以將自己定位成「都市暖心療愈劇」的原因。

「療愈」這個標簽在劇集行業有些新鮮,但放在【女心理師】這部劇中則顯得十分合理,這種「療愈」主要體現在心理導向和情感需求兩方面。

【女心理師】的編劇朱歷在前期劇本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親密關系和原生家庭是心理問題的兩大高發領域,而心理咨詢的作用,則是讓正在面臨類似困境的人,在更早的時候發現並進行自我開解。

「我很喜歡我們的咨詢師的一個觀點,從精神疾病的角度來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病人,也沒有壞人,只是他們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心理咨詢的意義就在於,可以在你選擇某種方式的時候,給你另外一個方向,告訴你其實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這既是心理咨詢的意義,也是【女心理師】想向觀眾傳達的核心價值: 任何家庭、任何過往都可能造成心理問題,但人生是可以自己選擇的,這是療愈的開始,當你認為自己有能力去選擇的時候,人生就會開始不一樣。

因此,劇中的每個案例最終都會有解法,「被治愈」是所有問題的結局。郭峰說:「我們不是只把傷口撕開給大家看,而不給它縫合。每個案例都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一定的解決方案,這是‘療愈’的過程。」

而在案例之外,在【女心理師】主角本身的成長線中,同時觸達了有關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表達,劇中涉及到原生家庭的案例和主角們自身家庭狀況的描述,以及透過「賀頓」與「錢開逸」之間愛情線的波動等多重情感,都交織在劇情當中,給觀眾提供了情感層面的需求,共同起到了「療愈」的功能。

作為一部「稀缺題材」的作品,【女心理師】的影視化行程幾經波折。

總制片人郭峰回憶道,彼時他與原著作者畢淑敏共同參加一檔節目,並在回程的飛機上偶遇,「因為我們一直想開發【女心理師】這部小說,所以就在飛機上和她聊了一下,表達了我們的合作意向,確認了版權歸屬。」

畢淑敏也對這個場景印象深刻,不僅因為這次偶遇充滿戲劇色彩,還因為在這場簡短的聊天中,她感受到了這個團隊對於【女心理師】的強烈興趣。「他們很了解這部小說的情況,包括版權是否到期,為什麽一直沒有拍出來等等,另外也能感受到,他們對於心理健康這個領域確實有著長期關註。」

雙方一拍即合,在2016年正式購入版權後,【女心理師】影視化的專案「再次」啟動——在此之前,原著【女心理師】的版權已經幾度易手,但處於種種原因,始終未能成功影視化。

「小說到現在也有十多年了,影視化也進行了好幾輪,但可能是因為改編難度比較高,之前都沒有成為完整的劇作,這次總算是拍出來了。」畢淑敏說道。

畢淑敏的「特殊身份」,決定了【女心理師】這部作品的特殊性。時間倒回1998年,畢淑敏對心理學產生興趣,開始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相關課程。三年多的課程結束後,積累了一定理論經驗的她,決定開辦心理診所。

「經過這樣一番生活後,我發現心理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而且對大家有幫助,所以就萌生了把這些故事寫出來的念頭。之前的心理小說,大都集中在犯罪心理學或變態心理學,我想寫的這種普通人的心理,相對來說會少些懸念,還是有難度的,但因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也很努力地把它寫出來了,就有了【女心理師】。」畢淑敏回憶道。

而郭峰及其團隊之所以看中【女心理師】這個IP,有多重原因。首先,該小說所聚焦的心理咨詢行業,雖然近幾年才進入公眾視野,但畢淑敏是全國較早接觸到這個行業的人,也較早地接觸了中國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困擾的人群,因此在小說中呈現了豐富的案例。其次,對於劇集行業而言,專註心理咨詢領域的作品也較少,屬於「稀缺內容」。

在真實和故事之間拉扯

改編一部創作自14年前的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它與當下的環境更具適配性。

相比小說寫作的時候,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註度正在提升。2016年,國家釋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將「心理健康」列入國民健康素質的標準之一。【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也提到,與2008年相比,國民的心理健康意識有了顯著的增強,心理健康服務也更加便利和普及。

與此同時,心理健康領域的主要議題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集中在年輕人群體。青年焦慮已經成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在進行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時發現,在各年齡段人群中,18~34歲的年輕人是酒精、失眠或疼痛藥物使用障礙發病率最高的群體。

劇中的暴食癥

在畢淑敏看來,當下年輕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自卑」,年輕人對容貌、身高、階層、出身、地域等各方面的焦慮,都源於自卑心理。在各方面既有觀念的擠壓之下,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夠完美」,進而為此做許多外在的工作以改變現狀。這是年輕人很容易走入的一個誤區。

其二則是「分裂」,並不是人格層面的分裂,而是在基本人生觀念上的搖擺。「比較時髦的詞是‘雙標’,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堅定不移的原則,而是反復波動,這會造成心理容量的巨大消耗,而且很容易變得憤世嫉俗、牢騷滿腹,有時候心情抑郁、茫然等等。」畢淑敏解釋道,「正確的做法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確定自己的人生觀念和準則,然後堅定不移地去篤信它。」

基於此,劇本改編是【女心理師】所面臨的第一重挑戰。郭峰坦言,如果將劇集內容和原著比對,會發現改編的振幅很大。在征求原著作者同意、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礎上,主創們對主角的命運走勢和具體案例的選擇都做了較大改動。

在案例選擇上,最核心的標準是「普適性」和「當下性」。因此劇集更傾向於展現社會大眾普遍關註的、與當下社會民眾心理問題更契合的案例,比如第一集中的「尤娜案件」,就涉及到原生家庭矛盾、校園關系處理等熱點話題。

「尤娜案件」

由於案例全部都是取材自真實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現實性,這就使得劇集在呈現上需要更加慎重。 「有一些過於尖銳的部份,或者是涉及到人性陰暗面的內容,我們就會反復討論,為什麽要加入這些內容?是為了讓觀眾痛苦嗎?如果給不了解藥,我們為什麽要折磨觀眾呢?」朱歷表示。

案例確定後,【女心理師】所面臨的第二重挑戰,是如何保證內容的專業性。

雖然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註度正在提升,對心理疾病和心理咨詢行業的了解程度也有所提高,但這之中仍然存在諸多誤解。 朱歷舉例道,有些事情其實不是心理咨詢師該做的,比如抑郁癥、焦慮癥、雙相情感障礙等問題出現時,心理咨詢師會建議來訪者先去正規的精神科進行專業治療,心理咨詢師再配合精神科醫生進行心理疏導。

這是兩個定位非常清晰的領域,在角色的職業塑造上,也要嚴格遵守這個定位,不能任意擴大心理咨詢師的效能和工作範圍。劇集希望確立一個「正確的樣版」,來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

因此,雖然並不是標準意義上的「職業劇」,但涉及到專業層面的部份,必須慎之又慎。寫好「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對非專業的朱歷而言,是很大的挑戰。經過前期與畢淑敏、北師大的心理系教授和多位心理咨詢師的溝通後,朱歷逐漸發現,這是個海量的工程,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掌握劇中所涉及的所有心理學內容。

在劇本前十集的創作過程中,朱歷一直難以推進。「我當時的策略是‘表演’,就是把自己想成心理咨詢師,去揣測他的行為,但最後失敗了,因為我完全不知道一個職業的心理咨詢師的工作狀態。」

她不得不轉變創作方式,「我還是只寫故事,把專業的部份留給專業的咨詢老師去做。」

而為了在表演層面更加專業,在開拍前,畢淑敏帶著楊紫等人去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部,讓更專業的人幫助他們進入角色。

雖然對專業部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言,【女心理師】並不具備「治療」的能力。 在每一集的最後一幀,都會打出文字說明:「本劇的心理咨詢案例因影視呈現需求進行藝術化加工,如您遇到案例類似情況或其他心理困擾,請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

郭峰希望看過【女心理師】的觀眾們,能夠有所啟發,不畏懼走進心理咨詢室,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但因為每個人的問題不一樣,很難做到「一個鑰匙開一萬把鎖」。

劇本「過關」後,【女心理師】仍然面臨著第三重挑戰,即「心理咨詢影視化」的問題。

心理咨詢本身是在固定場域對話的過程,而且從倫理上來講,心理咨詢師不能在工作環境以外主動接觸來訪者。這兩個問題都對劇集的畫面創作造成了一定限制。

在視覺呈現上,【女心理師】采用了「創造概念」的拍攝方法:劇中用「黑色空間」和「白色空間」兩個概念將心理咨詢的過程視覺化,觀眾可以跟隨鏡頭回到來訪者的故事場景中,設身處地地理解他的問題。

白色空間

另外,基於遵循倫理的原則,有的案例進行了大振幅的修正。郭峰回憶道,在某個案例中,為了推動劇情發展,心理咨詢師主動地進入到了受訪者的生活,後來經過和來訪者的反復討論後,這段情節被完全刪除。

朱歷坦言,編劇負責讓故事更好看,沖突性更強,而職業顧問則會不斷地修正故事當中出現的bug。「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不斷在真實性和故事性之間做拉扯,希望能達到‘既沒有太大的bug,同時也能好看’的局面。」

最後的挑戰,是整體劇集結構的安排。在劇中,包括「賀頓」在內的幾位主角的成長線,穿插在不同的案例當中展開,案例本身也起到了推動男女主角命運線的作用。也就是說,【女心理師】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元劇」。「第一集就埋下了很多線索,會在後面慢慢展開,因此案例本身並不是割裂的,而是和男女主角的命運相勾連。」郭峰解釋道,「這種結構對於編劇而言是很費腦子的,但是如果純粹做成單元劇的話,觀眾可能會慢慢掉隊。」

雖然挑戰重重,但【女心理師】最終成功和觀眾見面,最根本的一點在於, 創作團隊對心理咨詢這個職業發自內心的尊重,以及意識到這一特殊題材的作品可能帶來的社會效應,這也是一切創作的基礎。

離開流量,進入現實

現實題材的風潮從年初一直刮到年末。

今年,現實題材的劇集以近八成的占比,成為劇集市場的中堅力量。從年初口碑熱度雙豐收的【山海情】【覺醒年代】,到最近優酷剛剛收官的「收視王者」【星辰大海】,現實題材依舊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不僅如此,僅就優酷平台播出的作品來看,今年的現實題材劇集還實作了多個維度的突破。 其中,最亮眼的是主旋律作品的表現,今年在優酷播出的包括【覺醒年代】【功勛】在內的多部主旋律劇,都做出了內容及形式的創新,少了說教意味,喚起了更多年輕人的共鳴。

此外,現實題材的類別化更明顯,包括醫療行業、建築行業、電競行業等更多新的行業開始成為書寫物件,【女心理師】聚焦的心理咨詢行業,同樣是具有創新性的表達。

優酷劇集也在今年完成了對內容創作理念的更新,即「去流量化」。「我們非常看重劇集的選題,關註故事內核能否引發共鳴和共情。」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表示。

因此可以看到,在優酷明年的劇集儲備中,既有告別「情感失焦」,專註親情關系刻畫的家庭劇【小敏家】,也有當代都市題材的【落花時節】等現實題材的劇集作品。

具體到【女心理師】,郭峰認為, 這是在傳統的現實題材上「更進一步」的嘗試,即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起到了關切現實的作用。

「在創作時,我作為編劇,是退到當事人後面的,我只是借助我的創作,在敘述他們的故事,我會盡量把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抽出來。」朱歷認為,這是現實題材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因為【女心理師】裏面有很多案例,它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涉及各個社會階層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希望能引導觀眾借此觀察自己的內心和情緒,從而起到‘療愈’的作用。」

如此看來,只要【女心理師】能在某個時刻,給螢幕前的觀眾註入一絲帶有溫度的力量,這就夠了。

文 | 張嘉琦

編輯 | 張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