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果來訪者喜歡上心理咨詢師並告知了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要怎麽回應來訪者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2020-10-13知識

遇到情欲性移情的來訪者,工作起來總是充滿挑戰的,情感情緒的張力太大,常常會被來訪者逼到墻角上,很容易失去咨詢師的功能。

當來訪者感覺自己「以愛情的方式」愛上咨詢師時,TA會不斷和咨詢師確認,你喜歡我嗎?

這時,咨詢師該如何回答?

01 任何來訪者都可能想問「你喜歡我嗎?」

以前我很喜歡真誠一致的風格,比如直接回答來訪者「我很喜歡你」。
然而,在臨床工作中真的這樣實踐時,發現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潛意識深不可測,咨詢師對自己的真誠一致能覺察到第幾層?
表面上很喜歡來訪者,潛意識卻忍不住想要拋棄來訪者的見諸行動卻是屢見不鮮的。
另外,關於真誠一致,這裏也會有很尷尬的另一個真相,如果咨詢師非但不喜歡這位來訪者,甚至很討厭TA,又該如何回答?


所以, 比起直接給出喜歡或不喜歡的答案,這個問題背後還有更多的動力需要去探討。
比如,咨詢師需要足夠清晰自己的反移情感受,如果是喜歡,為什麽喜歡?如果是討厭,為什麽會討厭?有哪些相遇?又有哪些阻隔?喜歡或討厭的感受,對工作有哪些促進,又有哪些阻礙?……


咨詢師的自我覺察需要深入潛意識,而不只是停留淺層。
對來訪者的關註,更是要深入。
當來訪者渴望即刻要一個明確答案時,在那一刻, TA的內在感受是怎樣的?對TA意味著什麽?重復了什麽?……

被來訪者逼到墻角追問時,咨詢師承受的焦慮和壓力是很大的。直接給一個答案,對咨詢師或許是一個解脫,但對來訪者來說,有可能會再次經歷一次重復。至少對於陷入情欲性移情的來訪者來說,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發現,除了情欲性移情的咨訪關系,在任何一段咨訪關系中,任何來訪者在向咨詢師講述了自己最隱秘的生命故事後,多多少少都想確定咨詢師是否喜歡自己。
任何來訪者都可能會想問「你喜歡我嗎」,並希望咨詢師給一個確定的答案。
所以,我今天探討的話題不僅僅是針對情欲性移情的工作,而是面向所有來訪者的思考。


02 直接回答「喜歡」,可能讓來訪者陷入混亂感

無論咨詢師開口表達自己喜歡來訪者,或不喜歡,咨詢師表達的時刻,焦點都從來訪者身上移到了咨詢師身上。


咨詢師成為一個強者,一個可以給來訪者確定感的客體,一個可以及時滿足來訪者的客體。

如果來訪者真的聽進去了咨詢師「喜歡」的回答,真的相信咨詢師喜歡自己。直接「喜歡」的答案,會給來訪者帶來確定感。

而更多的可能性是,來訪者聽到「喜歡」兩個字時,內心深入可能反而會陷入混亂感。

  • 不相信
  • 當來訪者去追問咨詢師是否喜歡自己時,來訪者是否喜歡自己?是否相信自己值得被人喜歡?尤其是當TA向咨詢師袒露了如此多令自己感到羞恥的秘密後,是否相信咨詢師會喜歡TA?TA是否相信來自一段付費關系的喜歡?

    這裏很難回答是或否,但有一點還比較容易確定,如果來訪者真的喜歡自己,並相信咨詢師喜歡自己,TA也就不會問了。

    咨詢師的回答,是否能立刻讓TA開始相信?這當然是有可能的。
    不過,作為精神分析動力取向的咨詢師,能節制還是會盡量節制,因為 來訪者意識層面的相信,顯然不能代表潛意識的千絲萬縷。

    有時候,太快給來訪者一個答案,反而把來訪者潛意識的大門給堵住了。

  • 隱秘的懷疑
  • 來訪者可能不僅不相信咨詢師「喜歡」的回答,還有可能因此對咨詢師產生懷疑。

    咨詢師為什麽會「喜歡」自己,這裏面有沒有誘惑?是不是想讓我在這裏長久的咨詢,好賺我更多的錢?是否把我當作滿足TA某種欲望的工具?是否想控制我?咨訪關系裏是否有潛規則?……

    在同行的相互交流中,大家往往會發現一個規律:當咨訪關系走向融洽,當咨詢師真的喜歡一位來訪者時,這位來訪者可能會莫名地想逃離咨訪關系。

    這其中有很多種原因,其中一種可能性是,在來訪者過去被喜歡的經驗裏,是有危險的。

    TA曾經「被喜歡」迷惑過,在「被喜歡」中,TA不知不覺需要付出很多,比如被利用,被控制,會成為某個人的延伸,甚至是工具,是食物。

    擁有了「被喜歡」後,會害怕失去,也會讓TA更加容易失去自主感。

    「被喜歡」曾帶給TA如此混亂復雜的感受,TA無法言說,但TA開始有警覺。


    03 被愛、被欲望與被工具的混亂,讓來訪者恐懼親密

    很多人自出生,就成為了父母「自我」的延伸,自己是父母的一個局部,甚至只是父母欲望的一個工具。
    父母「自我」中有一個巨大的空洞,自己只是被塞進那個洞裏的「肉塊」。
    這樣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在各種關系中重復體驗被工具化的痛苦,尤其是在親密關系中。


    TA以為一個人很愛TA,最終發現那個人只是把TA當作要塞住自己內心空洞的填充物。
    TA可能漸漸會感覺被「深愛」自己的人吞吃掉了,或者說,被那個人心中的洞吞掉了。


    被「愛無能」的人愛上,是一種災難。
    而這個世間,太多父母「愛無能」,太多戀人「愛無能」。
    過於偉大的父母之愛,讓無數的孩子無法擁有自我。
    過於吞噬的愛情,會讓本就碎裂的自我更加破碎。
    親近的關系除了會帶來甜蜜,還可能會帶來切割。
    在這樣的經驗裏,一個人如何不恐懼親密關系?


    咨訪關系逐漸會走向親密關系,多數情況下, 來訪者是沒那麽容易相信咨詢師的,更沒那麽容易真的會愛上咨詢師。


    04 比起直接回應wish,更應看見來訪者的desire

    前段時間,在張沛超老師精神分析班課堂上,剛好探討了這個話題,面對來訪者表白,並逼問咨詢師是否喜歡自己,如果咨詢師真的喜歡來訪者,是否能夠向來訪者承認自己是喜歡的。


    張老師的主張很堅定,他說不能承認。
    他說,承認是直接給了來訪者答案,會過快地把來訪者下面更多的感受給瀉了。

    張老師原話我記不大清了,我是一個上課顧不上記筆記的學生,尤其是身處非常精彩的課堂。此刻,我只能嘗試性地摻上自己的語言分享一下他的解釋。


    大概的意思是:

    當來訪者逼問咨詢師時,TA那時會處在一個面對未知,面對不確定性的混沌感受中,那個感受令人焦慮,恐慌,難以耐受,又難以言說,猶如比昂網格圖中的β元素感受。

    β元素感受湧上心頭,的確會讓人焦慮不安,難以忍受,所以來訪者會咄咄逼人,希望咨詢師即刻滿足自己,即刻給自己一個答案。

    比起即刻滿足來訪者,咨詢師這時最好透過對話讓來訪者回到自己的感受上,讓TA能夠面對,體驗並能夠言說自己這種「難以言說」的感受,漸漸能夠讓這些海底深處的混沌感受浮出海面,能夠潛意識意識化。

    這時候,來訪者的「病竈」才真的被治愈了。


    張沛超老師在課堂上還分享過一個觀點:

    咨詢師不能只是關註來訪者的Wish,更重要地是要看見來訪者的Desire是什麽。如果咨詢師看不到來訪者的Desire,而只是在Wish層面回應來訪者,可能會把Desire的出口給堵上。

    張老師這個觀點給了我很震撼的提醒,比起等待來訪者的Desire冒出來,咨詢師是多麽容易在Wish層面回應來訪者啊,畢竟看見Wish是很容易的。
    面對來訪者洶湧澎湃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張力,咨詢師能夠慢下來,穩住,真的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本文作者:高予清,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南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了解作者更多資訊,詳戳↓↓↓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擁有近10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透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6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素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裏「http://jdxinli.cn/wuli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