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過房子,也買過房子,目前的職業是陪著買房人買到好房子。
後知後覺的買房經驗?
我手上可有太多了!
它們常常是「反常識」的,被人忽視的,讓人困惑的,只有真正地買了房後,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我們知曉。
以下,容我舉3個具體的經驗:
(一)客廳能要多大就多大
家庭是否溫馨和睦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家庭成員間共同時光的多寡。
而客廳在其中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承載並延長家庭成員相伴的時光。
有的人更喜歡大臥室小客廳的戶型、甚至有的人在買到房後,應是把客廳改成了臥室。誠然,居住的空間增加了,但居住的舒適度卻降低了。
而只有你親自住進房子裏之後,你才能明白,一個可以把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的大客廳,對家庭成員來說有多麽的重要。
客廳最好位於房間的正中,南向、可以看到陽光。
大而舒適,無遮擋、無死角的客廳,會讓人們更願意駐足,也更願意分享交流。即便是在合租的房屋中,室友間的關系在有客廳的房間內,也會比無客廳(打隔斷)的房間內要好上許多。
70-100平米的戶型,客廳在20-30平米最佳;
150以上的戶型,客廳面積甚至可以達到35-40平米。
在保證其他空間足夠的前提下,客廳越大越好。且應方正、開放、采光好。最好的客廳,是家庭成員圍成一圈後,可以開圓桌會議的客廳。
如果客廳具備更多的功能空間,比如臨時的健身空間、有孩子以後的爬行空間、朋友聚會桌遊空間,那就真的是再好不過了。
居室多未必好,但客廳大一定好。
三室兩廳但客廳面積很小,和兩室兩廳但擁有多功能的客廳,後者的生活幸福感會更高。
(二)收納能有多足就多足
房子是用來住的,家是用來生活的,全家老少的大小東西是需要放在家裏面的。
如果沒有足夠的倉儲空間,那麽女主人的衣物、男主人的電器、孩子們的玩具、老人家的古董,便只能散落地擺在房間各處,萬一再養上一只喜歡拆家的哈士奇,或者是性格活潑的美短,嘿,整個家裏必然會雞飛狗跳、人仰馬翻、劈裏啪啦,、熱鬧非凡。
所以,我們在買房的時候,一定要留心收納空間的多寡,收納能力的大小。
註意一下,我們所說的收納空間,不是一味打櫃子,得充分考慮生活習慣,在哪個位置,大概會做些什麽事情,需要固定擺放什麽東西,再去考慮要做怎樣的收納。
功能的布局比單純的裝的多,要更重要。
有一款設計,我至今記憶猶新,就是在Loft的每一個樓梯下面設定一個抽屜,這樣既節省了空間,又增加了倉儲,真的是匠心獨運、別具一格。
(三)鄰裏關系越和睦越好
對於很多的買房者來說,鄰裏糾紛是個挺無解的事兒,抽鄰居就跟抽「盲盒」一樣,偶然性太大。
對於很多有「奇葩鄰居」的人來說,如果有一個作息規律、喜靜、素質高的好鄰居,哪怕是房價貴上幾萬,也是值得買入的。
但是鄰裏相處很多情況下是依靠物業和業主委員會的。有人組織有人張羅,漸漸把大家拉在一起,鄰居間熟悉了,很多原來看起來是問題的問題都不叫事兒了。
跟處朋友一樣,關系好的人,即使有小摩擦,也會很快消化掉。挺懷念小時候街坊四鄰那種關系的,自己爸媽加班回不來,還能去鄰居家蹭口飯吃。現在就挺難的。但這也就是我一個期望罷了,還真沒聽說哪個開發商能張羅這種事兒。
不過建議大家在買房前打聽一下周圍的鄰居,確認自己處不處得來,這個事兒很多人都會忽略,但往往最後住的鬧心多半是鄰居鬧的。
除了以上三點外,我再多舉幾個小小的買房經驗:
1)以前是 「先上車再換車」(先買爛房子,再換好房子),現在是「要上車就上好車」(要買房,就買好房)。
我認識很多北京的朋友,他們都很後悔在買首套房的時候,選擇了小的、遠的、偏的,弄得自己和家人住著不舒服,也不方便。而想要置換房子,又被二套的政策給卡住了,能的自己動彈不得。
你一旦「上了車」(買了房),就很難再「換車」,所以,請務必在買首套房的時候,盡量買一套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房子。
2)學區房真的比年輕人想象中的要重要得多得多得多!
找我咨詢買房的朋友,大致分為兩類,指明了要買學區房的,和指明了不考慮學區房的,他們的態度都很堅決,都不容置喙,而很有趣的一點是:
考慮買學區房的,大多是結了婚有了孩子的人;不考慮買學區房的,大多是沒結婚或者剛結婚,還沒有孩子的人。
很多的專家、學者、官員、大V都唱衰學區房,而且這一唱,就唱了幾十年,但學區房的房價,也漲了幾十年,別看學區房的政策越來越嚴格,什麽五年一學位、什麽多校劃片、什麽派位入學,都是扯淡。
學區房的房價,依舊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穿越熊牛穩步上漲。
我是羊迪,你買房路上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