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什麽
物聯網在近些年以來一直都是熱點,人人都在提物聯網。但物聯網到底是什麽?究竟能做什麽?今天我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了解。
說起物聯網,你是不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沒錯,從隨處可見的射頻技術,智能穿戴,智能電器,到迅猛發展的智慧家庭,智能交通,共享單車,無人機運輸,智慧醫療等等等等。這些科技套用的背後都是物聯網,但它們卻又遠不足以代表物聯網的全部。
物聯網這項基於通訊感知技術,擁有無限開發潛能的互聯網創新套用,已經掀起了世界資訊工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並將引發生產和生活方式巨大變革。那麽通訊感知技術何以成就了如此強大的物聯網,這次答案需要你自己來找尋。
場景一: 當你早上拿車鑰匙出門上班,在電腦旁待命的感應器檢測到之後就會透過互聯網絡自動發起一系列事件,比如透過短訊或者喇叭自動播報今天的天氣,在電腦上顯示快捷通暢的開車路徑並估算路上所花時間,同時透過短訊或者即時聊天工具告知你的同事你將馬上到達等。
場景二: 想象一下,聯網冰箱可以監視冰箱裏的食物,在我們去超市的時候,家裏的冰箱會告訴.我們缺少些什麽,也會告訴我們食物什麽時候過期。它還可以跟蹤常用的美食網站,為你收集食譜並在你的購物單裏添加配料。這種冰箱知道你喜歡吃什麽東西,依據的是你給每頓飯做出的評分。它可以照顧你的身體,因為它知道什麽食物對你有好處。
場景三: 使用者開通了家庭安防業務,可以透過PC或手機等終端遠端檢視家裏的各種環境參數、安全狀態和影片監控影像。當網絡接入速度較快時,使用者可以看到一個以三維立體影像顯示的家庭實景圖,並且采用警示燈等方式顯示危險;使用者還可以透過滑鼠拖動從不同的視角檢視具體情況;在網絡接入速度較慢時,使用者可以透過一個文本和簡單的圖示觀察家庭安全狀態和危險訊號。
看到這裏,你應該知道物聯網的大概用途了吧。
物聯網按照百度的話來說: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是指透過各種資訊傳感器、射頻辨識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即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 連線、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 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 等各種需要的資訊,透過各類可能的網絡接入,實作 物與物、物與人 的泛在連線,實作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辨識和管理。物聯網是一個基於 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 的資訊承載體,它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物件形成互聯互通的網絡 。
一句話概括,「物物相連,萬物互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充套件的網絡,將各種資訊傳感器材與網絡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實作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我們可以透過資訊傳感器材,按約定的協定,將任何物體與網絡相連線,物體透過資訊傳播媒介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作智能化辨識、定位、跟蹤、監管等功能。
「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芯片、寬頻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物聯網的本質就是物理世界和數碼世界的融合。物聯網是為了打破地域限制,實作物物之間按需進行的資訊獲取、傳遞、儲存、融合、使用等服務的網絡。因此,物聯網應該具備如下3個能力: 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處理 。
(1) 全面感知: 利用RFID、傳感器、維碼等隨時隨地獲取物體的資訊,包括使用者位置、周邊環境、個體喜好、身體狀況、情緒、環境溫度、濕度,以及使用者業務感受、網絡狀態等。
(2) 可靠傳遞: 透過各種網絡融合、業務融合、終端融合、營運管理融合,將物體的資訊即時準確地傳遞出去。
(3) 智能處理: 利用雲端運算、模糊辨識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和資訊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體進行即時智能化控制。
互聯網時代,我們使用手機等器材獲取、輸出資訊,都是屬於人機互動模型,是以人為主體在網絡上傳輸數據和資訊,而物聯網時代,則是把「人」的主體換成了「物」。這麽說可能不好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假設在一條工廠的流水線上,有A,B,C三個機器協調工作,
但是,某一天B突然出現了故障,但是C依然再繼續操作,還好小明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停止了整條流水線,挽回了損失。這就是典型的人機交流。
一旦某個機器發生故障,別的機器並不知情,所以需要人來參與,保證流水線協調工作;但是在物聯網時代,機器可以互相交流,B一旦發生了故障,馬上將故障資訊發送給維修機器人和機器A和C,A和C即刻停止了操作,減少了損失,維修機器人可以在第一時間安排維修工作,最快的恢復流水線運作。
按照這樣的思路,以後你可能再也不用擔心堵車了,當所有的汽車都接入物聯網之後,一旦前方發生事故,造成堵車,在最前面的車會將資訊傳遞給其他的車輛,能夠讓他們及時更換路線,避免堵車,而不需要透過第三方的軟件,比如百度或者是高德地圖,再告訴其他的車輛。
那麽神奇的物聯網是怎麽工作的呢?
簡單來說,物聯網主要分為3個組成部份,傳感器(device)使物能夠接受資訊,感知資訊,網絡連線(connectivity)低功率廣域網路絡協定,數據處理(cloud)雲端運算。
傳感器被安裝在各種產品中,它們就是萬物互聯的物,這些傳感器或者是芯片,讓產品擁有感知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同樣,傳統的家電產品,也可以借助這些芯片智能化。
產品在收集完了數據之後,就要上傳到雲端進行雲端進行集中處理,這個過程中就是透過網絡連線(connectivity)來完成,5G雖強,但是並不適用所有情境下的傳輸要求,物聯網還需要低功耗,長距離的傳輸協定。即低功率廣域網路絡。
物聯網的最後一個部份,數據處理,數據處理的目的在於,將原始的數據轉換為有用的資訊,數據處理一般都是在雲伺服器上完成,這些伺服器就是智能音箱的大腦,數據在這裏進行處理過後,再以直觀易懂的形式返回給使用者。
物聯網體系架構
感知/延伸層是物聯網的皮膚和五官一辨識物體,采集資訊。感知層包括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網絡攝影機、 GPS、傳感器等,主要作用是辨識物體,采集資訊。
傳輸網絡層是物聯網的神經中樞和大腦一資訊傳遞和處理。網絡層包括通訊與互聯網的融合網絡、網絡管理中心和資訊處理中心等。網絡層將感知層獲取的資訊進行傳遞和處理。
業務與套用層是物聯網的「社會分工」一與行業需求結合,實作廣泛智能化。套用層是物聯網與行業專業技術的深度融合,與行業需求結合,實作行業智能化,這類似於人的社會分工,最終構成人類社會。
雖然,物聯網具體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還不得而知,但它的發展令人期待,在4G時代,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很多物聯網的雛形,如今隨著5G已經正式開始商用,似乎離理想中的物聯網又近了一步,從4G到5G不只是多了一個G那麽簡單,我不知道5G究竟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5G正在開啟更多可能的大門,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科幻、智能、高效。
課程推薦
最後,推薦下面課程給你,祝願能夠學有所成!
課程1 第一課:NB-IoT技術
課程2 第二章:NB-IoT套用元件介紹
課程3 第三章:EVB_M1開發板介紹
課程4 第四章:開發板驅動介紹
課程5 第五章:STM32CubeMX安裝及介紹
課程6 第六章:MDK安裝及相關配置
課程7 第七章:STM32CubeMX+MDK實踐
課程8 第八章:IoT平台資源獲取
課程9 第九章:EVB_M1入網
課程10 第十章:NB-IoT通訊例項介紹
課程11 第十一章:NB-IoT智慧路燈開發實戰(上)
課程12 第十二章:NB-IoT智慧路燈開發實戰(下)
本文分享自華為雲社區【物聯網究竟是什麽?有哪些領域?】,作者:考過IE勵誌當攻城獅。點選關註,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