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能夠影響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最終在每一次人生的岔路口影響他的選擇,從而決定了他的人生軌跡。
而性格決定健康的說法也不少,最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希波克拉底就按照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將人劃分為4種氣質類別,並認為「多血質」的人是健康而有平衡的血液供給, 「抑郁質」的人容易悲傷和孤僻,可能罹患抑郁癥和一些退行性疾病,而「膽汁質」的人倔強、暴躁,容易導致發熱類疾病,「黏液質」的人情感淡漠,可能會誘發風濕病。
這些關於性格和健康的說法,更像是一些經驗之談,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從沒有得到科學的證實,直到20世紀末,科學家們開始運用嚴謹科學的方法去論證性格與健康的關系,其中美國加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 霍華德·S·弗列特曼 關於性格與健康長壽關系的科研工作,引起了科學界廣泛的關註,其中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他提出的「 謹慎盡責的人擁有更長壽的人生 」 。
圖註:弗列特曼教授著作
那麽性格和我們的健康究竟有什麽關系呢?什麽樣的性格能夠幫助我們收獲長壽的人生呢?讓我們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麽說的吧!
性格與健康大調查
A型人格的人容易得心血管疾病?yes!
A型人格是指 脾氣比較火爆、有闖勁,同時做事比較急躁,警惕心強,易對他人產生敵意 的一種性格。
這樣的人容易產生生氣、敵意的情緒,也更具有攻擊性,研究顯示A型人格與冠心病發生的相關系數達 0.15 ,甚至可以媲美其他冠心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如 膽固醇及吸煙 [1]。A型人格的人相較於不爭不搶的B型性格更容易發生 血管鈣化 [2]。
更有趣的是,一項囊括800多名心梗患者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對其中一部份患者采取 冠心病健康幹預和A型人格克制幹預 ,而另一部份患者僅采取冠心病健康幹預,那些A型人格得到改善的患者心梗再發率為 7.2% ,與僅進行冠心病健康幹預的人群相比, 降低了一半 [3]。
愛焦慮的人容易得偏頭痛?yes!
焦慮癥患者罹患偏頭痛的概率是正常人的 3.86 倍,有家族遺傳性的焦慮癥的人,會自發地選擇服用更多治療頭痛的藥物去緩解,同時,在偏頭痛的人群中,有 51%-58% 的人時常感到焦慮 [4]。除了已經確診的焦慮癥,當出現不能控制的焦慮癥狀時,包括心慌、氣急、緊張不安、煩躁等,都有可能引發頭痛並導致頭痛時間的延長[5]。而且,隨著焦慮的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偏頭痛發作的頻率 也越高[6]。
偏頭痛並行焦慮的人中,有一類人對自己患偏頭痛感到焦慮,因此存在過度服藥的情況,而另一類人則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服藥。因此,這些人和單純偏頭痛的人相比,治療的效果差,建議在治療頭痛的同時,尋找心理咨詢改善焦慮,治標又治本[7]。
樂觀能幫助人們更健康?Ummmmmm…
「樂觀有利於人類健康」,大部份人都不會對此抱有懷疑。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著名評論家諾曼·卡森斯罹患強直性脊柱炎,醫生斷定他只有幾個月的活頭了,他離開了醫院,為自己制定了一個「 大笑療法 」——觀看喜劇電影和滑稽小說,疾病最終不治而愈。
受限於當時的醫療認知不足,現代醫學看來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並不會導致患者死亡,只是可能會致殘,所以諾曼·卡森斯的「大難不死」也就沒有那麽具有傳奇色彩,然而樂觀能夠幫助人們戰勝疾病的念頭卻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諾曼·卡森斯甚至出了一本書 【笑是治病的良藥】 。
我們當然承認樂觀的態度能夠 減輕 人們面對重大疾病時的 心理壓力 , 提高 人們 治療的積極性 ,然而要一錘定音——樂觀能帶來健康,似乎又沒有什麽直接證據。
正如Richard Sloan所說,「負面的情緒像生氣、焦慮、抑郁都有證據證明它們與不良的健康結果相關,然而你很難找到關於正面的情緒對人們的健康的直接影響,至少從科學驗證的角度來說。」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過分的樂觀,可能會對我們的健康有不良的影響。這些從小無憂無慮的人,可能並沒有察覺到生活的危險,或者選擇掩蓋了這一面,他們對疾病更樂觀可能並不是體現在積極配合治療上,而是 低估了疾病的危險性 ,從而不能夠及時就醫,聽從醫囑,就如我們經常能聽到的「小毛病,過兩天就沒事」[8]。
同時研究顯示,那些天性樂觀的人,往往更容易沾上煙酒,更喜歡一些富有冒險性的愛好和活動,使得他們相較於那些謹慎、甚至膽小的人面臨著更多健康風險。一項長達70年的縱向研究中顯示,在人群中前 25%樂觀 的人,會比那些樂觀程度排在末尾的 後25% 的人,在每個年齡段死亡風險要多出 21% [9]!
因此可以得出,適度樂觀有益健康,過度樂觀乃至耽於享樂,就會走向不良的健康結局。
謹慎盡責的人擁有更長壽的人生?
yes!yes!yes!!!!!
弗列特曼教授幾十年來潛心研究性格和長壽關系,最終找到了通往長壽的性格特質,那便是「 責任感與自覺心 」[8]。
衰老放緩,壽命延長
高責任感的人,不光擁有更長的壽命,在中年時期的衰老速度也較同齡人來說更慢!
圖註:高責任感的男性與女性擁有比低責任感的
男性女性更長的平均壽命,
同時也顯示了女性比男性長壽的傾向
高責任感的人,中年時,血液中 衰老標誌物 含量更少, 腦衰老評分 更低,步速更快,面部更為年輕。
圖註:血液中18項和衰老相關的標誌物的
含量從青年到中年逐漸增多[10]
更少的慢性疾病
高責任感的人罹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尿道疾病、中風的可能性更低,他們也更不容易得一些心理疾病以及違禁品濫用方面的問題[11]。
一項綜合性的研究分析了責任感高的人的行為模式,發現他們更少地參與到那些影響健康的活動中,如吸煙、過量飲酒、暴力、危險性行為、危險行駛及濫用藥物等。這或許是高責任感的人更健康的原因[12]。
更好地應對晚年的健康準備
高責任感的人,中年時面對衰老具有更多的健康知識儲備,更積極的心態面對衰老,對自己的壽命能達到至少75歲更為自信。
更好地應對晚年的財富準備
高責任感的人,在中年時就已經為晚年生活打好了經濟基礎,他們通常有更成功的事業,置辦了房產和車子,有更豐富的經濟學知識,擁有更多的投資,更少的經濟問題以及更好的信用評分。
更好地應對晚年的人際關系準備
到了退休年齡,離開了工作環境,子女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中老年人的社交生活隨之縮水,更別提隨著我們走向衰老,身邊的朋友乃至伴侶都可能先我們而去,每一位老人都有可能面臨著孤獨的困境。
高責任感的人,中年時有更多的社會支持,更少地感到孤單,對生活的幸福感更高,離孤苦無依的晚年也更遠。
結語
性格對我們的健康乃至壽命竟有這麽多的影響,一個謹慎盡責的人,更願意去選擇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飲食,參與鍛煉,認真過好每一天。
這也給了我們育兒及為人處世很多啟發,做一個高責任感的人,認真對待學習、對待工作,未雨綢繆,在衰老到來之前做好了健康、財富及人際關系的準備,為健康長壽的晚年打下良好的基礎!
派派和讀者朋友們共勉!
——TIMEPIE——
「我們不是必須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老」,這裏是專註「長壽科技」科普的時光派,為您帶來最前沿、最熱門的抗衰資訊。
抗衰從當下開始,時光派最新推出TimeCure衰老管理服務,五維衰老評估,四重衰老幹預,堅持安全、精準、動態三項原則,以改善衰老指標、個體感受為兩大目標,抗衰路上TimeCure會一直在伴你左右!
TimeCure抗衰中心線下體驗店地址:上海長寧古北SOHO,歡迎上海及周邊的小夥伴來解鎖冷凍艙、高壓氧艙、紅光治療儀等多種抗衰黑科技,與我們面對面交流抗衰心得。更多詳情,歡迎咨詢Hebe(v:timepie10)。
參考文獻
[1]Friedman, H.S. and S. Booth-Kewley, The 「Disease-Prone Person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7. 42(6): p. 539-555.
[2] Sparagon, B., et al., Type A behavior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therosclerosis, 2001. 156(1): p. 145-9.
[3] Friedman, M., et al., Alteration of type A behavior and reduction in cardiac recurrences i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Am Heart J, 1984. 108(2): p. 237-48.
[4] Minen, M.T., et al., Migraine and its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6. 87(7): p. 741-9.
[5] Mercante, J.P., M.F. Peres, and M.A. Bernik, Primary headaches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J Headache Pain, 2011. 12(3): p. 331-8.
[6]Chu, H.T.,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Depression/Anxiety and Headache Frequency in Migraineu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Headache, 2018. 58(3): p. 407-415.
[7] Baskin, S.M., G.L. Lipchik, and T.A. Smitherman,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chronic headache. Headache, 2006. 46 Suppl 3: p. S76-87.
[8] Friedman, H.S., et al., Does childhood personality predict longevity? J Pers Soc Psychol, 1993. 65(1): p. 176-85.
[9] Oishi, S., E. Diener, and R.E. Lucas, The Optimum Level of Well-Being: Can People Be Too Happy?, in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2009. p. 175-200.
[10]Belsky, D.W.,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aging in young adult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112(30): p. E4104-10.
[11]Friedman, H.S., The multiple linkages of personality and disease. Brain Behav Immun, 2008. 22(5): p. 668-75.
[12] Bogg, T. and B.W. Roberts, Conscientiousnes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 meta-analysis of the leading behavioral contributors to mortality. Psychol Bull, 2004. 130(6): p. 88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