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充滿愛的家庭能給孩子帶來什麽?這些能否透過後天獲得?

2021-06-17知識

「一個父親能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愛孩子的母親。」

前段時間聽了Michael Meaney(麥吉爾大學Professor of Psychiatry)的講座,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也深以為然。

講講婚姻質素和育兒的關系吧~父親節要到了,所以側重父親的角度。先上發展心理學幹貨,再講我天天發狗糧的爹媽。

謝邀小心心~ @知乎心理

這個問題有兩部份,我答前半段—— 充滿愛的家庭能給孩子帶來什麽

至於 能否透過後天獲得 ...這個問題有點泛,說實話能寫一本書。證明「孩子能不能靠自己治愈原生家庭」的長期縱向研究,其實不多。據我觀察,我爸靠自己的努力治愈了原生家庭,但因為沒有足夠的文獻支撐,所以我不敢妄言。

充滿愛的家庭能給孩子帶來什麽?

一句話概括答案: 婚姻的不和諧,嚴重影響育兒質素,育兒質素進而影響孩子多種能力的發展,語言,認知,情緒,社交,心理健康,數不勝數。

探討婚姻和諧和育兒質素的心理學理論有很多,篇幅所限,我只講兩個: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pillover cascade(婚內沖突的溢位效應) father vulnerability hypothesis(父親脆弱假說)。

(不清楚中文轉譯準不準確,敬請同行指正)

婚內沖突的溢位效應 是指,有些父母會將婚姻裏的不幸和沖突轉嫁到孩子身上(當然不是所有),有時明知故犯,有時不由自主。通俗地說,就是「 拿孩子撒氣 」。 [1]

比如,「我和你爸沒離婚,都是為了你。」「要是沒你,我早把你媽甩了,過得比現在好多了。」

比如,「我打不過你爸,就打你。」「我罵不過你媽,就罵你。」

父親脆弱理論 是指,不和諧的婚姻,對父親育兒質素的影響,比對母親的影響更大。 [2]

(註意:這個假說有爭議,有一些數據支持,也有些實驗未能重復。 [3]

父親為什麽「脆弱」?

原因有很多:

1. 社會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的期待更高,也更具體。

比如,媽媽半夜起床餵奶,講故事換尿布輔導作業,大家「習以為常」。至於這些工作爸爸要不要分擔...有些人會覺得,爸爸不分擔,也無可厚非。

看各種育兒節目就知道了——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爸爸們做個飯,洗個衣服,給閨女紮個辮子,無數觀眾星星眼,「哇塞超級奶爸!太性感了!想嫁!」

爸爸積極參與育兒,當然值得贊賞撒花。

但是,爸爸們在節目中淺嘗輒止的,明明都是媽媽們日復一日的付出。我們不能對媽媽們的付出習以為常。

2. 母親更善於compartmentalize(分區隔離) [4] ,也就是把自己作為「妻子」和「母親」的職責與情緒分開。而爸爸和孩子的親密程度和育兒質素,更取決於夫妻感情。

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爸爸愛媽媽,就會更愛寶寶。

知乎上常見到提問,「為什麽我老婆只帶孩子,對我不聞不問。」

大概是因為,對婚姻失望之後,有些女性對「妻子」的身份,不再認同,也不再投入時間精力,轉而專註於身為「母親」的職責。

綜上所述, 婚內沖突的溢位效應和父親脆弱假說都告訴我們,「生個孩子來拴住不靠譜的伴侶」,或者「生個孩子來粘合破碎的婚姻」,是不科學的,對小朋友極不公平。

不珍惜你的伴侶,也許能成為好爸爸,但概率不高。有了孩子,瑣碎沖突更多,本就破碎的婚姻,往往會越發破碎。

婚姻不幸的家長,育兒質素相對更低,更容易出現體罰,控制欲過強,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等行為。

而高質素的育兒,尤其是父母的共同參與,直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比如詞匯量),認知發展(比如閱讀和數學),和社會情緒發展(如調控和理解情緒的能力)。文獻太多,隨手引一篇。 [5]

一定要強調的是, 單親爸爸/媽媽也能給孩子完整的愛;婚姻不幸的家庭裏,也有很多無條件愛孩子的、認真負責的父母,和健康快樂成長的孩子。

心理學理論都是基於統計學,描述的是平均情況。並非所有父母都會將婚姻的不幸轉嫁到孩子身上。

倆大人拉扯一個小孩已經夠難了。

既當爹又當娘,為了孩子堅強起來,自己撐起一個家的父母們,你們真的辛苦了。

特別強調幾點:

1. 不制造男女對立。無論婚姻還是育兒,都需要夫妻雙方的平等付出。

我相信,「一個父親能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愛孩子的母親。」

同理,我也相信,「一個母親能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愛孩子的父親。」

2. 支持或者證偽一個假說,要靠嚴謹可重復的觀察,實驗和數據。人和人間的個體差異巨大,我們的個人經歷只是個例,不構成科學證據。所以,請不要用「你說的理論和我的經歷不符,所以是錯的」來杠我。

至於我的經歷,也只是個例而已。父親節要到了,講個故事,抒個情~

我很幸運地擁有非常幸福的原生家庭。兒時不覺,但長大之後,發現自己對夫妻情分和親密關系的理解,大部份源自父母。

我爸媽的三十年神仙愛情,我在知乎寫過,不再贅述。簡要總結,就是我爸從小家庭不幸,被我媽治愈,從抽煙喝酒燙頭撩妹的紈絝子弟,成了寵妻狂魔女兒奴。

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我媽要很辛苦地值夜班,早上才能回家睡覺。

我兒時很黏我媽,偶爾打擾我媽睡覺。現在想想,特別愧疚。

我家窗外有條馬路,路邊有些小店。

有一次,我媽在屋裏睡下。我爸把我抱在懷裏,指著窗外的廣告牌,悄聲跟我說,「寶閨女,咱們來猜猜這些商標的寓意吧。」

「你看那個綠色的標誌,像不像一個鴿子?為什麽用鴿子呢?那個店是賣什麽的?」

「這個標誌上為什麽有兩個字母啊?這兩個字母是什麽的縮寫?」

「噓,咱們小點聲,你媽睡覺呢。」

我爸是個糙漢子,毫無文藝細胞,對廣告牌字母什麽的半點興趣都沒有。

他很愛我媽,壓低聲音跟我講了半天,嘴皮子都磨薄了,其實是為了轉移我的註意力,讓我別去煩我媽,她才能睡個好覺。

他很愛我,所以沒有簡單粗暴地讓我一邊呆著去,而是很珍惜和我獨處的時間,耐心地與我溝通。

我小時候,我爸在沙發上睡著,我媽常偷偷提醒我,「去給你爸蓋個被子。」

我懶,蓋過幾次之後,嚴正抗議,「你自己的老公,自己咋不給蓋呢?」

我和爸媽的關系特別平等,日常互懟沒大沒小,所以我滿嘴跑火車,我媽也不生氣,而是很溫柔地說,「因為你爸最疼你了。」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醒著,如果醒著,寶貝閨女心疼他,給蓋個被子,他多開心啊。」

那是我第一次懂得,最妥帖的愛,不能選擇感動自己的方式(你看,我都給你蓋被了,我對你好吧),而要讓ta的幸福感最大化(我偷偷讓你的小公主給你蓋被,你更開心)。

現在倆人都五十多歲了,看著對方,眼裏還冒粉紅泡泡。

讀大學之前,每天晚飯後,我們一家三口都窩進沙發裏,我爸左擁右抱,一手摟我,一手摟我媽,東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後來我去帝都讀本科,再後來出國讀發展心理學博士,假期回家,總看到我媽躺我爸懷裏,倆人一起看劇。

我爸還給我媽揉肩膀捏脖子,二十四孝老公,就差捏腳了。

...嗯,說不定我不在的時候,腳也捏了。

我這個大燈泡覺得,真·齁,建議出去開個房,我給你們報銷房費。

前方有嬰兒車預警。

我爸二十歲出頭時,是個部隊大院出身的紈絝子弟,撩過不少妹子。我媽白瘦美,但是個乖乖女小家碧玉,只交過我爸這一個男朋友。

我讀大學之前,我媽偷偷教育我,「女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一定要做好措施。」

我風中淩亂:「...不是,媽,咱倆這麽熟麽?!為啥要談這個話題啊...」

我媽:「我不想幹涉你,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你是成年人,我相信你的判斷力。底線是,不能傷害自己的身體。」

然後特別羞澀地補了一句,「但是呢,像我跟你爸這樣,新婚之夜,都是第一次,也挺好。」

咳咳,現在他們還偶爾做羞羞的事情,當然是趁我不在家的時候。

哼,逃不過我的鈦合金狗眼。

我一點都不覺得尷尬——父母不醬醬釀釀,我難道是充話費送的?

我只為他們開心。

五十多歲了,還能幹柴烈火,真愛無疑。

當然,開車這事,也跟倆人都是運動健將有關系。

我媽練了十年瑜伽,體型宛如少女,前凸後翹,六塊腹肌。我爸天天網球遊泳,不謝頂沒啤酒肚,身材勻稱沒走形。

我在國外讀書,偶爾打影片回家,我爸總跟我求表揚,「最近天熱,你媽有點懶,我天天督促她去練瑜伽。老師總說,他們瑜伽房,你媽柔韌度最好,動作最標準。」

我爸運動細胞爆棚,是個網球愛好者,三十多歲時,隨手一練,業余組全市亞軍。

我媽前幾天跟我顯擺:「你爸在他們網球場火了。」

我:「...我的老北鼻他幹啥了?!」

我媽:「他網球水平高,一去就有一幫人搶著跟他練手,說能提高水平。他可有成就感了,你趕快誇誇他。」

我就趕快給我爸發微信,順順毛舉高高。

戀愛時沖昏頭腦的癡迷,是人類本能。數十年始終如一的欣賞,才來之不易。

跳出心理學理論,如果要我總結,充滿愛的家庭帶給我什麽,我想是愛的教育。

爸媽沒有長篇大論教過我怎麽愛人。關於愛的課程,都在一粥一飯半絲半縷裏,耳濡目染,靜水流深。

參考

  1. ^ Stevenson, M. M., Volling, B. L., & Gonzalez, R. (2019). An examination of father vulnerability and coercive family process after the birth of a sibling: A spillover cascade model.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31(2), 573–586.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800010X
  2. ^ Krishnakumar A, Buehler C.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A meta-analytic review. Family Relations. 2000;49(1):25–44. doi: 10.1111/j.1741-3729.2000.00025.x.
  3. ^ Cummings M, Goeke-Morey M, Raymond J.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Hoboken, NJ, US: John Wiley & Sons; 2004. Marital quality and conflict are related to children’s functiong and adjustment; pp. 196–121.
  4. ^ Cummings M, Merrilees CE, George MW.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5th. Hoboken, NJ, U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0. Fathers, marriages, and families: Revisiting and updating the framework for fathering in family context; pp. 154–176.
  5. ^ Rollè, L., Gullotta, G., Trombetta, T., Curti, L., Gerino, E., Brustia, P., & Caldarera, A. M. (2019). Father Involvement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Early and Middle Childhood: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405.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