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古代漢族人不能在蒙古草原遊牧?

2021-05-29知識

觀察中國歷朝歷代的國土疆域,你同樣會發現有一條重要的降雨線限制著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

這就是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線。

中國歷朝歷代絕大多數時期疆域都無法突破這條降雨線。

為什麽?

原因很簡單,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農業種植的基礎條件,達不到這個水平就沒法農業種植,所以,在這條降雨線之外就是遊牧民族,在這條線以內才是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的軍隊不是不能越過這條線,而是即使把這條線之外的土地打下來治理成本非常高。因為無法組織農業生產,所有的物資(軍隊的給養、官員的俸祿)都要從內地運輸過去。在古代那種原始的交通條件下,長途運輸物資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

孫子兵法曾經有個定量計算,要向1000裏(500公裏)運送1斤的糧食,路途消耗會達到10斤!1:10的運輸成本,這還是僅僅500公裏的距離。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政府對農業征稅振幅都很低,一般農業征稅大多是在30賦1的水平(3%),雖然基層官員還有各種加征,但是加征的收入多半落進基層官吏的腰包,政府的征稅收入是很低的。

所以,在古代要占領一塊400毫米降雨線以外的土地,如果駐軍與官吏達到數萬人以上,這對於中原王朝確實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中國歷史上只有漢唐兩個朝代短暫的占據過400毫米降雨線以外的土地。

但都是曇花一現,中原王朝稍微衰落,這些土地都遺失了。一直到明末,我們的疆域都被這條400毫米降雨線死死的壓制,這是農耕文明的天花板。

對歷史有興趣的同學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長城走走,我們的萬裏長城與這個400毫米降雨線高度重合,站在長城上,你就是站在農耕文明疆域的天花板。

長城是我們的華夏祖先防禦遊牧民族修建的防線。這道防線體現了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
長城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城市軍事堡壘,我們的祖先不是蠢貨——修建綿延上萬裏的軍事防線,那要駐紮多少軍隊?
長城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 調兵的「高速公路」 ,大家站在長城可以體會一下,在古代透過長城運動,相比在崇山峻嶺中運動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

另一個就是 防馬 。長城不高,根本阻擋不了人的攀越,但是馬卻不能攀越。遊牧民族對農業文明最大的優勢就是依靠馬力來實作快速機動,沒有馬的遊牧民族對於農耕文明就是一個渣。

在古代沒有大型工業機械的情況下,長城可以極大的緩解遊牧民族的入侵。漫長的邊境線上,因為有長城的阻擋,遊牧民族只能在幾個有限的口子湧入,對於中原王朝而言,要防備、要圍殲入侵的遊牧民族,只要堵住這幾個口子就行了,加上長城這條調兵的「高速公路」,讓中原王朝的步兵面對機動力很強的遊牧民族騎兵竟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我每次站在長城上總有一種民族的自豪感。

為什麽?

看看長城以北都是啥土地?在生產力極度不發達的古代,在長城以北,在青藏高原,在寧夏青海,這些都是貧瘠土地,人類在這樣的土地上將面臨極大生存困難,可是我們的祖先卻是這樣牛逼,拿下了東亞大陸所有的膏腴之地,而遊牧民族只能在這些貧瘠的土地上生存。

所以,以後誰說遊牧民族騎射無雙,漢人懦弱不敢戰,你可以直接向他臉上吐口水——憑啥騎射無雙的遊牧民族只能占據貧瘠土地?憑啥懦弱的漢人就能占據東亞大陸最肥沃的土地?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就把煉鐵溫度提高了1400度,這讓我們首先進入輝煌的鐵器時代,廉價鐵器的廣泛套用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頂盔帶甲手持精良武器的華夏民族在東亞土地上縱橫無敵,將中華文明的疆域從黃河流域巴掌大的地方拓展到整個東亞大陸,所有周邊的蠻夷部落都被我們的祖先打得落花流水,或者被華夏民族所同化,或者就只能退縮到生存條件極度惡劣的蠻荒地區。

當中華文明在2000年前就進入鐵器時代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時,歐洲大陸還處於蒙昧之中,直到十三世紀歐洲人才解決了煉鐵溫度達到1400度的問題,才進入鐵器時代,然後才有了歐洲的文藝復興。

我們進行一下知識延伸:

工業文明其實也受這個400毫米降雨線的制約。因為工業生產對於水資源的消耗是非常驚人的,我們90%的制造業基地都集中在這個400毫米降雨線以內,所以,我們最先啟動的產業基地都集中在長三角與珠三角。除了交通便利的因素,還有就是這些地區水資源非常豐富。

但是,400毫米降雨線以外的土地你不能放棄啊,所以,即使中國進入工業社會同樣要在400毫米以內的賦稅區抽取資源投入到這些地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特色產業扶持等等。

這些地方雖然從表面上看是虧本賬,但是從地緣價值的角度上看意義重大。

假如,我是說假如——中國的國土局限在400毫米降雨線以內,會有什麽後果?

假如西藏丟了 ,大概率會成為印度的附庸國,那麽四川就是抗印第一線,現在我們依托西藏,對印度的地理是居高臨下的優勢,我們在西藏擺3萬軍隊,印度就得集結30萬軍隊布防。

好吧,如果西藏丟了情況就掉了個——阿三就獲得居高臨下的優勢,不僅對著四川虎視眈眈,整個中國內陸腹地(雲貴川)都會全面動搖。

什麽建設成渝成為中國經濟第四級想都別想!當年乾隆皇帝為什麽以舉國之力拼死也要消滅大小金川的叛亂 (前後打了幾十年,花費白銀一千多萬兩,光是一品大員就砍了兩個)

就是要掌握這個入藏的關鍵通道,就要保持對西藏的控制——西藏不能丟,丟了中國內陸腹地就會不穩。

假如新疆丟了 ,青海甘肅也保不住,陜西人民一開門就是ISIS,那畫面太美,估計秦始皇的棺材板都按不住。

如果美國人在銀川、蘭州建兩個軍事基地,我們就算F22最短作戰半徑為800公裏(不帶副油箱不空中加油),這下包括陜西、山西、四川都在美軍軍事壓力之下。

假如內蒙丟了 ,中國歷史就該重寫了——當初中蘇交惡,如果沒有內蒙古作為戰略縱深,蘇聯裝甲部隊一夜之間就可以推進到北京城下,換誰當領導晚上都睡不著覺——也許明天一覺醒來,整個中國的中央機關就被蘇聯一鍋端了。

北京還能做首都?如果北京都守不住,那麽東北就隨時都有成為飛地的危險——東北還能做重工業基地?

假如台灣丟了 ,美軍以台灣為基地,畫一個800公裏的半徑,包括福建、廣州、浙江、上海都在F22打擊範圍內——基本上整個中國的最精華部份都在這裏了。

所以為什麽駐美大使強硬的宣稱——「美國軍艦進入台灣之時,就是解放軍武統之日」,這可不僅僅是國家主權的問題,更是涉及中國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美國真敢踩這個紅線,中國絕對是要拼命的。

所以,如果中國疆域維持在400毫米降雨線以內,現在從廣西雲南四川貴州陜西到江蘇福建廣東上海,幾乎所有的工地基地以及人口最密集的精華地區都要面臨直接的軍事壓力。

什麽經濟建設都要先放在一邊,首先就要大振幅提高軍費的投入來保障安全。

目前我們國防開支占GDP僅1%多一點,如果沒有400毫米降雨線外的國土,國防開支至少也要漲到3%——也就是說,我們每年至少要多拿出16000億來為國家安全買單。

南韓三面臨海,僅僅面臨北方北韓的軍事壓力,即使有美國爸爸的安全保證,還得維持70萬的常備軍,國防開支還得花掉GDP3%—— 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戰略的縱深。

一個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國防開支太大,就必然影響經濟發展——現在我們的基建與經濟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所以,400毫米降雨線外的國土的地緣戰略價值遠遠大於那點經濟補貼。而要從經濟發達地區抽取資源去補貼這些落後地區就必須要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才可能實作。

寫這麽多,其實就是一個意思,歷史書上寫的那些帝王將相其實都是表象。 生產力的變化才是推動歷史變化的脈絡 。你如果沒有這個認識,那麽你不僅無法掌握歷史的脈絡,而且也無法掌握時代發展的脈絡。

所以,對共和國前三十年的歷史,如果你的註意力老是集中在時政與人物的命運上,你可能永遠也無法掌握那個時代真正的脈絡與驅動力。

如果你換個思路,從生產力的變化,從工業化的歷程來看共和國的歷史,也許能為你開啟一個新的視界。 (參考閱讀【苦難的行軍】上下)

這裏多啰嗦幾句,我們是一個工業化後發國家,西方這票工業化的先行者掌握著這個世界的話語權。所以,共和國的歷史被太多人的以各種放肆汙蔑塗黑,請大家記住一個真理:

生產力推動著歷史的行程,同樣,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著生產關系。

好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差的生產關系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

那麽,啥是生產關系?

就是基本的政治制度!

當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狂飆猛進的時候,當我們的GDP增長率冠絕全球的時候,有一票公知與西方媒體不予余力抹黑我們的制度,聲稱這個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然而他們推崇的那套西方社會的生產關系產生的生產力是啥結果?最好的美國GDP增長也不到我們的一半啊!

新興國家比如印度,比如越南,這幾年GDP達到7%就有人來逼逼,這些人選擇性忘記了,當我們的經濟總量與當下越南印度差不多的時候,我們的GDP增長都是2位數(呃,這裏是不是該來另一個手動傲慢臉?)。

什麽是制度自信?

這就是。

這裏是@花貓哥哥,更多深度內容,請關註 公眾號:貓哥的視界、貓哥的世界 ;嗶哩嗶哩 :花貓哥哥713

相關閱讀:

【苦難的行軍】

原創:苦難的行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