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博士生學歷真的很重要嗎?

2020-03-27知識

提示:全文近10000字。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很重要。可以說我現在生活的大部份,以及未來可期的很多可能結果都和我這個博士學位息息相關。當然,一個人是有很多因素促成的,包括他的性格、家庭、教育、努力和運氣。但不得不說,教育對大部份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讀博的經歷也確實很大程度的改變了我,給了我很多正向作用,也在未來給了我很多回饋。

首先說明一下,我本科畢業於國內top10 985,本科一畢業沒有讀碩士就去了美國直博。然後只用了4年時間就博士畢業了。很巧的是我2012年8月12日從北京出發,8月13日抵達美國,2016年8月13日博士答辯透過。畢業後我就回國進入工業界了,這個後面詳細說。在讀博這段期間,我發表了第一作者文章4篇,IF全部>10,總和影響因子=56,其他二作、三作等文章加起來一共十幾篇,目前總被參照次數大概1000次。需要說明的是,我是我美國導師(中國人)的開門弟子,沒有大組團隊效應和師兄師姐幫襯的各種掛名的福利,所以這麽多文章已經很高產了。同時這也是我有很多二作、三作文章的原因,因為確實有很多工作有一半工作都是我親自參與進去的,因為組裏就那麽幾個人,沒有第九、第十作者給你掛(手動滑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和那些博士畢業動輒40多篇文章的博士沒法比(其實是因為組大掛名很多,再加上很多人六七年才畢業,一作數量未必多,這種回國找教職也不容易了),也和哈佛、MIT、史丹佛、UT-Austin的天才博士們(那裏面也有4、5年就博士畢業的,但人家發的是Nature和Science的正刊+多篇子刊/AM/JACS,本科通常是清北復交的年級top10)沒法比,但是我對自己博士期間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還算滿意。然後,我的導師靠把我4年打包出爐,很快拿到了系裏的tenure,算是我給他最大的回報。現在我們關系很好,經常一起在國內碰頭,這個後面再說。

哦對了,得強調一下。我讀的是知乎四大勸退專業之一,生化材環中的材料,所以影響因子虛高,這樣大家可能就好理解了。只不過是其中比較熱門的納米、電池、催化等,所以比較容易發文章。

但是,我想說的是,看似我的博士生涯很順利,但其實我人生中最大的歷練,經歷過最大的痛苦+迷茫+煎熬也是在這段時間。具體細節可以參考我的專欄文章,也歡迎大家關註我的專欄;

尤其是博二到博三那段時間。我很焦慮:兩年多過去了,忙忙碌碌,科研沒有太明顯的成果,也沒有發文章;周六因為上班錯過了和朋友們的很多娛樂活動,羨慕別人有個白人老板或者已經拿了 tenure 的華人老板,不那麽管他們所以可以朝九晚五周末還可以浪;然後當然我更沒有時間談女朋友;國內同班的同學大部份在國內讀博,也有不少在國外的,看著他們第一年就發了不錯的文章,然後第二年還能繼續發,心裏自然很是有緊迫感;剛好那時候微信朋友圈興起,每天拿著手機刷,就看國內的朋友生活好奢靡快活,然後我們留學博士們好山好水好無聊寂寞。總之,負面情緒滿滿,經常懷疑人生。不過我韌性一向很好,從來不會失眠,越是遇到挫折就越想著抓緊時間幹,或者幹點啥有意思的事情。

終於在博三的時候出現了轉機,出了很多工作和文章。在過去的幾年間,導師經常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出去開會。包括新奧爾良的ACS大會,波士頓的MRS大會,還有阿貢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搞的鋰電或射線表征的會。事實證明,出去開會收益真的很多。首先是開拓眼界,能見到很多文章裏的大佬,了解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可以認識很多同行和前輩。除了有oral presentation,還有poster展示,都可以現場提問或者晚宴交流,非常鍛煉口語和有助於尋找idea。我也還見過,有些快畢業的博士,去聽大佬們報告,然後等報告結束的時候,利用這個機會,向大佬送出簡歷,爭取博後的職位。我感覺這招還是比較高效的,大佬演講者通常都比較nice,都會接收他們的簡歷,畢竟現場見過總好過網上看到的幹巴巴的簡歷。還有,盡量送出會議論文,申請在這種大會上演講或做poster,一來鍛煉presentation和現場問答的能力,二來還有可能拿獎。所以這點上來看,我們還是非常感謝我們導師的,願意花錢送我們到各地開會。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電池會議,順便參觀他們的中子光源
波士頓的MRS大會

總之,2015,2016年是我最高產的兩年。前面兩年很不順,沒有發表一篇文章。但是之前的工作沒有白費,都積攢到了博三博四發表出來了。還有就是和他人合作,可以很好的發揮各自的優勢,發現新的成果。最後一共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其實這裏我做了很多其他工作,有些成功也有些失敗就不做了。有將近一半的工作沒有發表文章。然後呢,我就在16年暑假就開始寫畢業論文,大概整整花了兩個月吧,到8月份寫好送出。然後8月13日答辯透過,剛好是我踏上美國的四周年。

從整個博士生涯來看,我合成和使用過的材料包括無機物(氧化物、硫化物、聚陰離子等)、有機物、聚合物、離子液體、無極-有機復合物,套用方面涉及電池正極、電池負極、電解液、催化、鋰電、鈉電、鎂電、空氣電池等。還有就是組裏本來還有做有機高分子儲能材料、太陽能電池、液流電池、燃料電池等很多專案,我都多多少少參與了。等到我博三時候,組歷奇本上就維持7,8人不到10人的水平,同時開展幾個專案。可以說,我取得的這些成果,我的導師對我們的投入和栽培功不可沒。比如高要求整理實驗記錄本,訓練英文PPT+演講,出去開會見世面,去外面的甚至國家實驗室做實驗,課題組之間的交流優勢互補。。。記得博二的時候,院裏組織全ECE學院進行一次研究生學術沙龍活動,一天的時間。大家把自己手裏做的研究專案都做成海報展示,如果有實物更好(比如某些EE專業的會拿出自動化器材or機器人什麽的),還要登台演講,上午+下午都有報告。說明一下,在我們工程學院中,材料系太小沒有單獨成為一個department,而是掛靠在ECE院裏面。然後前一天晚上導師就在辦公室裏訓練我如何做這種競賽性質的oral presentation,一句一句教,還錄了音,晚上回家我就反復訓練。第二天就去了,最後意外的在幾十個學生中拿了個第一名。總之,雖然很push但是我還算運氣遇到了很負責任的導師。

我這個人很善於總結。比如,讀了和寫了這麽多文章慢慢也總結出經驗來了。我知道很多博士新手哪怕是老手寫文章時候都非常痛苦。所以,我就總結了一個如何寫英文論文的文章,全是幹貨。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翻,也歡迎關註我的專欄。

後面就是畢業以後的事情了。畢業後我就申請了OPT,暫時掛在組裏,所以理論上不受美國對留學生3個月內必須找到工作的限制。後面的幾個月就是找工作,跑到附近城市的學校參加校招+投簡歷,出去旅旅遊散散心,偶爾也會來實驗室幫忙交接工作,處理後面還在修改的文章,談了女朋友,健身,玩PokemanGo抓小精靈。至於找工作的過程,我是先看的美國的職位,投遞簡歷,包括校招+內推+網申+獵頭。公司主要在加州、德州和東北部,包括蘋果、特斯拉等。美國非CS的工作確實不好找。鋰電池尤其是電動汽車用的動力電池這個行業幾乎沒有,都在亞洲呢。找工作這個過程不細聊了,要聊又要再寫上萬字了。總之前後投了100多份簡歷吧,最後拿到了些職位,但是不是很理想,不是矽谷大廠那種。同時,後來我也在獵聘上投遞國內的職位,效率很高,很多企業在招博士,自從我簡歷掛上以後,獵頭幾乎天天打電話,和美國形成鮮明對比。以至於那時候我微信中光獵頭好友就有上百。雖然那時候我也知道,接了美國的offer以後,以我當時的文章、peer review、人脈推薦信的情況可以直接走EB1a綠卡,也就是傑出人才,不用排隊。但是我當時覺得美國沒有鋰電和新能源產業,職業發展會很不利。然後我已經四年多沒回國了,那時候已經待瘋了。關鍵是美國讓我看不到變化和希望,我當初來的時候什麽樣,畢業的時候還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已經決定要回國了。所以後面家人也過來,帶著他們遊了美東美西,從紐約波士頓大瀑布到舊金山拉斯維加斯。順便我和國內的一家M公司在波士頓約了現場面試,也透過微信電話面試聯系了其他好幾家公司。最後從了那家M公司,並參加了12月份的畢業典禮。

在讀博的幾年過程中,也見證了身邊學物理和材料的不少轉行到了CS,有些是quit了博士轉學CS的碩士,有些是曲線救國讀自己專業的PhD但是從事的專案盡量和數據電腦搭邊,最後他們也都找到了工作。我自己又本身處於ECE院,旁邊很多朋友和實驗室都在搞嵌入式,機器人,Medical image, 腦訊號處理,RF,訊號仿真,醫療器件模擬,石油開采仿真什麽的,基本上都涉及CS,ML,DL等。我這些EE的朋友暑假3個多月基本都去實習,畢業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讓我也有一些羨慕。而且我本來高中3年都是物理課代表,一直玩物理奧賽,也拿過物理奧賽的國家獎;大學又在物理學院,數學比別的工科專業多學好幾門(如數學物理方法,常微分方程式單獨一門課),物理四大力都要擼的,量子力學薛定諤方程式,電磁學人類最美方程式麥克斯韋方程式組,熱力學統計物理什麽的,電腦自然也是要學的(從C到微控制器),然後所有化學的課也都要上(這是開掛的專業不要問為什麽,還是我大一時轉專業主動轉過來的),所以就想著也學學CS吧。這時候回過頭來看,發現人工智能裏面ML, DL什麽的其實主要是基於線性代數矩陣運算,大部份方程式也都是一維的多,很少會解三維的,用薛定諤的眼光來看猶如上帝視角。於是我就去選修和蹭了不少學校裏EE CS的課,還有很多美國大學網課,學完了AI核心課程。所以可以理解為啥物理博士最後轉CS的多,因為本身他們基礎是可以的。至於我為啥最後沒轉CS,因為決心不夠唄,也沒有時間去實習。別人可都是戳出去了,在本專業也很難發文章,要麽直接轉專業,要麽就是蹭電腦的project發本專業模擬的文章,甚至還有畢業後gap一年專門學習再去找工作的。再一個我讀博時間太快了,等我意識到這些的時候已經快畢業了。而且我還挺喜歡自己專業的,也沒想著非要轉。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知乎上面生化環材變成了勸退專業,我讀博時候那幾年可能還算清靜,現在簡直變成了哀嚎一片,順便機械土木建築農學船舶也有加入的趨勢,還發明了個新詞匯--內卷,據說現在深圳杭州的互聯網大廠都開始內卷了,越來越996。雖然勸退的呼聲有點誇張,但我也是想奉勸大家,確實不要丟棄數學或者物理,要有科學和計算的底子比較好。實驗科學發文章固然重要,但不能淪為做實驗的廉價勞動力,幾年過去了只會燒爐子,洗燒杯,過柱子,掃電鏡,反而喪失了計算統計分析建模的能力。

三維空間的薛定諤方程式
麥克斯韋方程式組 統一了電和磁

回顧整個博士生涯,感覺讀博確實不易,海外的還要處理生活、文化和語言上的各種不適。同時,我在這麽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科研工作,也確實意味著我犧牲了大量的個人時間。但是呢,在美帝的這幾年,我還是盡量做到了work life balance。一有長的假期,必然是和小夥伴們出去high。60個國家公園,去過了12個,包括大峽谷,黃石,大提頓,Zion,巨人柱,死亡谷,大沼澤,大煙山,Big Band等國家公園。自駕過加州1號公路,佛羅裏達海上1號公路;跳過傘;潛過水;沖過浪;交了一票很好的朋友;還有一票好吃的世界美食,如德州墨西哥餐變種Tex-Mex,美式法餐Canjun,意餐,土耳其烤肉,中東餐,地中海,韓餐,日料。。。雖然美帝有很多不好,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還是非常懷念。

加州1號公路

然後我17年初就回國了。踏入浦東機場,看到我的護照,海關的人還不太相信,說你這麽多年沒回國啊,就只有一個出境記錄。嗯,那是,我是開門弟子啊,急速擼完了PhD,暑假都沒有實習時間,真沒時間回國。回來就要被check一個月,很耽誤實驗和科研。所以最後護照上那段時間真的就是一出一進,省了好多機票錢。當然美國國內還是到處飛到處開會到處玩的,可不省。

回國之後我就去了國內鋰電巨頭M公司,開啟了瘋狂加班模式。果然國內是特麽996啊,不過那個公司可比996猛多了,差不都是8116.5。這裏說一下,如果問我公司加班和讀博加班哪個壓力更大,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是後者。讀博的壓力是體力,精神,經濟和社會的多重打擊,擔心沒有文章畢不了業,經濟上只有微薄的收入,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公司加班的壓力除非是有老婆孩子養房貸,然後突然被公司裁掉想跳樓,大部份情況壓力還是遠比不了讀博的,哪怕讀博的加班時間不如在公司長。公司隨時可以跳槽,讀博你只能耗下去,耗的越久壓力越大。回到這個加班8116.5的公司,畢竟是行業翹楚,確實在這裏學到了很多。制造業的產業還是國內最全,尤其是新能源這塊。這個M公司的博士非常多,平時相見都是互相稱呼為A博,B博,C博。博士的起薪還可以,食宿全免。當地政府有人才補貼,還有高端的人才計劃。不過我一直想創業,所以沒打算在這裏待太久。前面說了那麽多,雖然我在學術和科研上花了很多功夫,但是其實我因為從小教育的緣故很早的接觸金融、二級市場,對創業也是也是一直關註的。大學裏面參加了很多社團,很多都和這些相關,如我做了很多外聯宣傳和招商引資的工作,也看過很多挑戰杯專案啥的。

在M公司待了1年後,我就跳槽到了位於帝都的德系豪車車企公司。期間我也面試了其他的公司,比較有意思的是面試金融圈的,因為我喜歡跨圈看看別人在幹嘛。這次是去了上海的一家私募PE,職位是制造業(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高級投資崗位。去之前我也做了功課,大概了解了下中國外資PE,內資PE們的情況,風格,規模等,和VC的區別,以及這家主要投資的幾個標的情況。這家管理的資產規模在整個行業屬於中上水平,這也讓我非常有興趣去飛到上海去聊聊。到了地址,發現其不在浦東或者浦西的高檔寫字樓裏,而是在浦西核心區裏的一個別墅裏,有意思。門口一輛勞斯萊斯鎮守,嗯,八成是老板的座駕了。進去後,老大親自接見面試我,還帶了幾個LP。本來約了一個小時,結果可能因為聊的比較深入,老大聊嗨了,搞了兩個多小時。雖然網站上都能查到他們資訊(金融圈流行做法,都是西裝革履的出境照片,展示創始人,高級合夥人履歷),但是現場才能更多了解。老大原本是上海一個大券商的一把手,之前也在幾個大券商做一把手或二把手,完成了幾個著名的並購和IPO,他現在的幾個LP之前也做到了某制造業外企的高管,我這麽想感覺他們出來做投資是完美的組合啊。我們聊了一些主流機構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的投資情況,美聯儲QE對全球的影響,也聊了對我現有行業的看法,給了他們不少建議和我認為不錯的產業鏈中的投資標的,還有針對這個崗位要投的行業的看法。老大也講了很多他以前的經歷,如如何完成了某次經典的並購,中間多少坑之類,什麽有次為了一次投資去大西北風餐露宿之類的。我也了解到,他們特別喜歡擼理工科的碩博去做投資,尤其是海歸,但要有幾年產業經驗,說是聰明人幹聰明事,專業人做專業事。當然這是金融圈常用做法,只不過別的VCPE招的更多的還是金融財經畢業出來的多。我看到還有個生物學海歸博後也有工作經驗剛入職他們那,專做生物醫藥類的投資。總之,我們聊的很愉快,中間還提到如何幫我擼上海戶口的問題,後來我說我可能會去帝都,LP就說帝都房價很貴的(嗯,說的好像上海房價就便宜似的),在我們這裏房子只是個過度,後面回報率很高的。雖然我最後沒有接他們的offer,但是是個挺有意思的經歷。

在回國後的這段時間以及更換公司的空隙,就把我想去的很多聖地都打了卡。比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佐菲雅大教堂,埃及金字塔,法國凡爾賽宮,德國科隆大教堂,比利時布魯塞爾-安特衛普-根特-魯汶,盧森堡大公國,意大利米蘭duomo大教堂,瑞士阿爾卑斯山,還有東京淺草寺-晴空樹-秋葉原-築地市場,千葉-鐮倉-箱根-京都-大阪等。算是彌補了我在美國那幾年因為F1身份和繁忙的工作哪也不能去的遺憾,以及對美國「沒文化」多年的忍受(到處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城市沒有街坊氣息,沒有好看的高海拔高山,沒有遺跡和歷史,沒有高鐵。。。)

在帝都入職了這個車企之後,我是在電動汽車部門,技術上也是和電池、電池包,BMS,機械系統等相關,也會和各種供應商打交道。這個時候,我已經慢慢對新能源這個產業鏈有了全面的認識,從材料到器件到下遊套用,包括技術、市場、成本、財務、市場策略、主要玩家、投資情況、國家政策、未來發展趨勢等。如:

  • 正極材料原材料:Glencore、北美鋰業、贛鋒鋰業、華友鈷業、鹽湖股份;
  • 正極材料前驅體:金川集團、湖南瑞祥;
  • 正極材料:(三元)容百科技、當升科技、北大先行、廈門鎢業、優美科;(磷酸鐵鋰)德方納米、豐元股份;
  • 負極材料:貝特瑞、江西紫辰、杉杉;
  • 電解質:多氟多;
  • 電解液:天賜材料、東莞杉杉、新宙邦;
  • 隔膜:星源材質、上海恩捷、滄州明珠、Celgard;
  • 電池公司:寧德時代、LG化學、三星SDI、松下、比亞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
  • 銅箔:諾德股份;
  • 電池鋁殼:科達利;
  • 固態電池:蘇州清陶、衛藍新能源、SEEO、QuantumScape;
  • 鈉離子電池:中科海鈉、星空鈉電;
  • 電池制造器材商:先導智能、大族激光、深圳浩能、新嘉拓(璞泰來)、平野塗布;
  • 電池測試器材商:星雲電子、杭可科技、深圳新威、Arbin
  • 第三方檢測機構:深圳普瑞賽斯
  • BMS:馬誇特、東軟;
  • 第三方電池包公司:普萊德;
  • 整車公司:特斯拉,BBA、GM、日產、國產車、造車新勢力;
  • 充電樁公司:特來電(特銳德)、奧特迅、科陸電子;
  • 電池回收公司:湖南邦普(寧德時代)、格林美;
  • 電池儲能公司:陽光電源、林洋能源、比亞迪、國電南瑞
  • 在帝都這段時間,是我時間非常充裕的時間。畢竟是外企,福利很好,從來不加班,辦公室的咖啡也很好喝。所以就利用業余時間充電,做了很多行業分析。剛好看到長三角這邊有個機會,願意孵化和引入我的一個專案。於是我做前期方案,制定研發計劃,招聘計劃等,也去了那邊現場幾次,和CEO也面談過,大家覺得可行,我就在年底過去了。至於說為啥沒去深圳,我是覺得如果為了孔雀計劃C類(個人的非團隊的獎勵),那其實我一回國就應該去,而且據說19年後C類的標準已經改了,門檻大幅提高,很多原本可能拿到的已經沒有可能拿到。深圳的房價其實是4個一線城市最高的,最沒有性價比的。再考慮到中小學教育資源,和醫療基礎設施,和別的二線城市差距依然很大。總而言之,沒有性價比,就沒去有去了。我不想只是打工去企業上個班,還是想做點自己的事業,哪裏有更好的機會,就去哪裏。這可能也是讀博士帶來的後遺癥吧,哈哈。

    回到我現在的專案。去了江浙滬的公司以後,就是把各種計劃實施落地,包括實驗室建設,器材安裝偵錯,中試線建設,建立團隊等。一直幹到今天。在這裏確實是經歷了很多。這是個以海歸創業為主的平台,裏面還有很多其他專案,當地ZF給了很大支持,願意引入各種高端人才。我們有自己的辦公場地,有科技園區改造的空間用來建設實驗室和生產線。然後這邊對人才求賢若渴,尤其是博士。我們區裏19年剛成立了博士聯誼會,我也是發起人之一。每個博士辦理個人才卡+服務包,就是當地體育場館有限天數免費開放,創業咖啡廳有充值,旅遊景點免費無限次去還可以帶3個人。

    所在的區給博士的購房補貼也很給力,有50萬。碩士和本科也有,只是金額沒有博士這麽多。買房以後走流程,哪怕是因為今年的肺炎疫情耽擱了些,但資金很快就到位了,這速度已經是很快了。不愧是包郵區。

    還有就是高端的人才稱號,需要寫本子,篩選,再進入答辯,盡職調查。我也申請了,有了之前的經驗,這次順利多了。評委雖然不是教授、院士,但很很多也是交大、浙大的博士,或者投資基金的總經理,每年都稽核很多這種專案。結果評委聽完我的答辯,感興趣的說想拿基金來投我。好吧,這可能也是讀博士以及畢業後各種presentation和答辯練出來的吧。最後也拿到了這個人才稱號。

    回應主題,讀博士帶給了我什麽。我想讀博期間是一個階段。讀博士讓我經歷了一段焦慮+無助的時光,但從中慢慢走出來了。挑戰了人類學科的最高峰。那麽後面,再遇到任何困難都有信心去面對和解決。我想這是讀博士的最大的一個收獲。

    同樣的,如果不是因為博士,上面的很多故事將不會發生,別人也不會給我什麽補貼,我也很難去創業路演,申請人才專案答辯。我是喜歡分享的人。也許是因為我的博士學歷,或者我的行業經驗和分析能力,別人願意以1小時幾百美金的價格向我付費咨詢,客戶都是頂級投行、對沖基金、咨詢和500強公司。

    也是因為我的博士經歷,我才能開網課,分享博士論文選題,SCI論文寫作經驗的課程。這個沒什麽說的,沒讀博士肯定是不能分享別人這個的。我的知乎剛達到Level 6,可以開live了,開心。後面我會釋出科研論文選題,文獻閱讀,英文論文想法產生和英文論文寫作的live課程,歡迎大家到時候來捧場。

    因為博士學歷和良好的英文,可以到處去做報告,行業大會上演講。

    如果不是因為我有博士學歷,也很難自己在科技公司帶專案,畢竟下面招的人還有博士,你沒有博士學歷下面的人不會服你的。公司對外也要用你博士頭銜撐門面啊,哈哈。還有就是各種橫向、縱向科技課題,和高校和中科院教授們的合作,沒有博士咋可能把這麽大的專案交給你做,高校又怎麽可能和你簽合約。

    而我自己的事業呢,現在還在繼續。自己帶團隊,搞研發,發論文,出專利,產品從小試到中試放大,代工,認證,商業計劃書,路演推廣,見投資人,後面還要生產銷售,市場推廣,套用落地,申請高企。。。也經常受到當地領導的登門拜訪關懷。希望是在這裏長期發展,實作當初的夢想。

    現在我也是對錢可能有些看淡了。覺得讀了博士,還是應該多為國家做些貢獻,承擔專案,或者把自己的公司單純發展好了都是對當地和國家的最大貢獻。讓我們的技術能夠立足於世界之巔,被大家認可。所謂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如果只局限於生活資料,去賺點小錢,你今天可能會賺多些,明天也可能會賠錢,沒有太大意義。而生產資料,體現的是你的學歷,社會地位,做出的貢獻,調動社會和行業資源的能力,是不會輕易遺失的,也不是用錢能衡量的。當你擁有生產資料以後,再去轉化為生活資料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如科技專案獎勵,公司股權,分紅,中介費,咨詢費)。讀了博士以後,對其他行業和社會,將會有個全新的認識。

    最後,用一段話來收尾吧。高山上的風景,登頂以後方能看到白雲之上,你沒看見,不代表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