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2019-11-26知識

某程度上,思維方式的慵懶、渙散是所有人都有的通病,如果我們任由自己的思維陷於這種不良習慣,肯定會導致我們的人生慘敗。

但是,有實驗表明,讀文章的同時給人點贊是可以讓我們擺脫這種病癥的,大家往下看之前先點個贊唄。(手動狗頭)

首先,我想在這裏引入一個詞: 烏卡時代。

烏卡時代 (VUCA ),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的縮寫。四個單詞分別是易變不穩定、不確定、復雜和模糊的意思。(來源於百度)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處於無法長期安定的時代,所謂的不變、恒常就是「變化」。因此,我們的思維不能僵化,步伐不能固著,思維要懂得變通。

而在此基礎上,我也嘗試提出一套與烏卡時代相對應的V、U、C、A的四種思維方式。也就是Venture(冒險)、Understanding(領會)、Anti alienation(反疏離)。

1.以Venture(冒險)應對 Volatile(易變)

為什麽我們的思維方式需要冒險?

我們過去往往會認為這個東西不能做,那個事情不應該做,都說做了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做了等於浪費光陰、沒前途,但到頭來我們都失去了差異化,變成了同質化的教育流水線產物。我們就像一座座「考試機器」,時刻等待著開啟與關閉,開啟時閃耀,關閉時礙地。

我們也發現,出了社會邁入職場,有思想有時候反而並不是一件好事。一個公司更多地傾向於思想上願意接受「被馴化」的員工,而容不了一個思想上像脫韁野馬的員工。因此,我們不僅被教育體制馴化,也被社會法則馴化。

難道你的思維就應該這麽步步為營、墨守成規嗎?當然不是,有時候只是我們為了達到一時的目的而作出的妥協罷了。 每個人的思維都可以變得富有「冒險精神」,也本該如此,我們終究要打破現有的思維,去為人所不敢為,才能成人所不能成。 尤其是在這個我們得面臨著一連串的不穩定性(volatile)的時代。

【跨越式成長】中提到了兩種人才: "T型人才"和"π型人才"。

1)T型人才

所謂的T型人才就是指那些具有優秀的基礎知識和廣泛的涉獵的人同時具備一項優勢技能。
說白了,這種人才無非就是順著漫長的讀書時代走入社會,在社會上磨練了幾個年頭,培養了一項所謂的工作技能。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明白所謂的工作技能是指工作上才用得到的技能。

也就是說,假設當社會沒有多余的工作崗位提供給你,你所一直倚賴的這項技能將無從施展,甚至變成一塊雞肋,這時候,你將會陷入一種思維上的被動轉變,而這種被動轉變會讓你措手不及,你需要從零開始應對這次轉變,你的行動變得異常受限,皆因你缺乏未雨綢繆的準備。

所以「冒險思維」很重要,思維要保持在冒險狀態中,才能更好地接收時代帶來的更替。

2) π型人才

而π型人才和T型人才的基礎相同,但其比T型人才多了一項技能,被稱之為激情技能。所謂的激情技能也就說在工作以外,我們可以培養一項自己喜愛、鐘情的愛好或技能。

如果說T型人才有一條「腿」,那麽π型人才就比他多一條。當然,這兩條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可能在以前,你的第一條腿能給你帶來主要的收益;而現在,你的第二條腿很有可能比你第一條腿帶來更大的收益,他是可以更換位置的。

同時,π型人才並不一定就指兩條腿走路的人,它可以指三條腿,四條腿,五條腿...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不是什麽都得學,它僅僅是為了表明我們不能只依賴某一項核心的工作技能來應對不穩定性,而是要盡可能地把激情技能培養起來,從而應對輕易被摧毀的穩定性,讓自己更具有成長競爭力,讓自己不斷地更新、叠代。

2.以Understanding(領會)應對 Uncertain(不確定)

千萬不要覺得不確定的東西就應該被棄掉。 所謂的領會式思維,就是指當我們面對一系列的不確定性時,從不確定中領會出確定性,從而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可以為我們所用的確定性。

樊登老師舉了一個非常棒的例子:

「孔子就是一個非常擁抱不確定性的人,他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卷而懷之可也。‘這是什麽意思呢?國家政治清明,我就出來當官,為國家做貢獻。國家如果政治混亂,我就回家教書,我成為一個教書匠,所以你發現孔子進也可以,退也可以,無論出現什麽樣的逆境,對於他來講,他永遠都處於一種叫做杠鈴式配置之中。

也就是說,所謂的不確定性我們之所以怕,是因為我們害怕逆境。逆境就是在我們都自以為一切盡在自己把握之中出現一些幺蛾子。而這些幺蛾子之所以讓我們怕,是因為我們對它未知。但是孔子對不確定性的看法采取了一種領會式的思維,就是我預估了不確定性的存在,我能在不確定性樹立一種確定性的心態——進退皆可,就像杠鈴片的配置一樣,重了可以卸,輕了可以加。

不確定性根本沒那麽可怕,對擁有領會思維的人有時候還是一個機遇。比如,2020年的我,在面臨辭職考研與繼續工作這兩個選擇中,選擇了不確定性——辭職考研,誰也沒辦法保證我一定能考上,或者是考上了就比現在更好,但 當我用領會式思維去分析不確定性的時候,我看到了更多的確定性,那就是我做這個選擇必定是為了讓自己優秀,並且我有這個魄力去承擔自己的抉擇。

這雖跟成功的結果無直接相關,但至少能讓你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不消極。

3.以Chance(可能性)應對 Complex(復雜性)

面對互聯網+時代資訊的泛濫,科技革命帶來的多元開放,諸多復雜性迎面而生,一件看似毫不相關的事都能影響另一件事,從一連串孤立事件當中突現出復雜性。

因此,我們的思維方式決不能是線性、單一性,而應該是跳躍性,充滿無限可能性。 面對這個日益龐雜的世界,我們所要做的是「決不把世界固定為某種現實「。

創想基因執行董事長王健(作家光子)這樣說過:

「我們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這個世界也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是一個橫平豎直的、永恒的一個盒子的一個地方,我們是在體驗生命的森林,而這個世界是一大團可能性,在我們來之前和走之後,它就是一團機率波,它是巨大的可能性。我們在幹嘛呢?我們在把這個可能性變成我們所感知的現實。

這段話令我啟發良多,他旨在表明我們是可以充分利用大腦去想象世界的,我們思考世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對世界可能性的探掘深度,而對世界可能性的探掘又能給予我們將之變作現實的機會。我們的思維並不是必須沿著世界的輪廓演化的,而是可以將世界這團「機率波「進行改造,誕生出我們想要的現實生活。

也就是,我們要用可能性、無限性思維淩駕復雜性,而不是讓復雜性操控我們。

4.以Anti alienation(反疏離)應對 Ambiguous(兩可)

說到「兩可」,就想到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提及的常人「閑言、好奇、兩可「的沈淪性質。對於常人的「兩可」,他給出了這樣的一段闡述:

」兩可就是一切看上去都似乎被真實地領會了、把捉到了、說出來了;而其實卻不是如此。這是因為,在日常相處中來照面的那類東西是人人都可得而通達的;關於它們,人人都可以隨便說些什麽。既然如此,人們很快就無法斷定什麽東西在真實的領會中展開了而什麽東西卻不曾。「

我們要厘清的一件事是,兩可始終是個人的兩可,不是時代固有的兩可,由於個人思維的局限與漏洞,我們面對兩可時總是表達出「常人」思維,對於其真正是如何,我們始終是難解的。

所謂的思維「反疏離」,就是指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必須戒掉惰性,戒掉以遠離事物內在的思維方式思考,而要從疏遠、疏離的反面出發,直至探尋出問題的本質、內核。

大家都應該剝過洋蔥,其實剝洋蔥是富含哲學啟示的。我們剝洋蔥的過程也是一個反疏離的過程,我們一開始都懷著一種「求本真」的心態剝洋蔥,一層又一層地剝,越來越接近事物的本質,直到最後,發現剩下一場空,一個「虛無」,但是「虛無」並不是簡單的無意義,它恰恰是有意義的「無」。

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兩可的時候,不要急於憑借自己過往的傳統經驗給出自己的獨斷論,就像一個孩子成績不好我們不要急著給他請補習老師,而是要像「剝洋蔥「一樣層層解剖,到最後或許不是給你一個確切的、具體的答案,只是一個「虛無」,但這本身恰恰就是一個承載著意義的答案。

如果覺得對您有一絲幫助的話,給我點個贊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謝謝!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介紹下自己,我是 @瓶不語, 又奶又兇我本人,每天堅持輸入一本書,每天堅持輸出一篇成長幹貨。關註我準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