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有哪些發明本意是造福人類最後卻給人類太多傷害?發明者有後悔過嗎?

2020-05-11知識

高贊提了海洛因,這個確實當之無愧,實際上所有的毒品發明的本意是為了造福人類,例如用於止痛的鴉片、嗎啡、海洛因;麻醉用的可卡因、K粉;(最初)治療支氣管痙攣、鼻腔充血和嗜眠癥的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等。

以下內容皆是本人之前專欄或公眾號的原創文章節選。

鴉片

鴉片在中國古代又有阿芙蓉、福壽膏、烏香、大煙之稱,由天然植物鴉片罌粟的蒴果割漿而成,因產地不同,外觀呈黑色或褐色,氣味有氨味或陳舊尿味,味苦,氣味強烈。生鴉片經燒煮和發酵,可制成精制鴉片,呈棕色或金黃色。吸食時散發香甜氣味。

鴉片罌粟植物體內含有豐富的生物堿,諸如嗎啡(又稱阿片)、蒂巴因、可待因、罌粟堿、那可丁等30余種生物堿。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罌粟治療各種疾病,如咳嗽、腹瀉、痢疾脫肛、斂肺、澀腸等,是非常有名的治病良方。

當然罌粟最顯著的作用是鎮痛,這是人類醫學上的偉大發明之一,已經有數千年歷史,直到阿司匹林問世前,歐洲對付疼痛都是使用由罌粟提煉而來的鴉片町。而在中國很早就有用大煙(鴉片)止痛的說法,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部份偏遠地區仍然有用生鴉片止痛的習俗。

鴉片罌粟原產於中亞埃及地區,當地尼羅河畔的土地肥沃,氣候經常是晴空萬裏,空氣悶熱幹燥,非常適合罌粟的繁殖。公元前1500年,醫學發達的埃及人就有用罌粟果汁治傷和防止嬰兒夜哭的記載。

隨著歷史的變遷,科技的發展,人類活動範圍越來越廣闊,不同地區的古文明在此過程中發生碰撞和交流,罌粟也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先是古希臘人把罌粟帶回歐洲種植,隨後四處經商的阿拉伯人,透過貿易把罌粟帶到亞洲各國。

在公元前400年時,古希臘人已經開始懂得用罌粟來安神止痛,他們把罌粟果汁混入食物中,讓患者服用,達到增進食欲,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時代的古希臘醫學之祖希波克拉底斯正式將罌粟作為藥材寫入植物學,並命名「罌粟汁液」。

由於罌粟汁液的神奇,公元2世紀時,古羅馬名醫學家蓋倫將其視萬能藥品 ,他認為,罌粟汁液不僅可以抗毒,還能醫療慢性頭痛、頭昏、羊癲風、中風、眼睛失明 、嗓子啞、氣喘、咳喘、吐血、呼吸困難、腹痛、黃疸病、結石、麻風病、婦科病、瘟疫等,簡直是無所不能。

罌粟在古羅馬的文明和宗教中扮演了重要角度,因此很早就有罌粟的產地,以及各地不同的稱呼,加工方法、藥用和鑒別等著作記錄。在這裏面還詳細記載鴉片的制作,即用刀割開罌粟蒴果,采集乳汁,然後曬幹,制成膏狀而成,這也是世界上最早采集生鴉片的記載。

公元3世紀時,罌粟及鴉片作為藥品已經在埃及、希臘、羅馬、波斯、土耳其等地區非常流行。阿拉伯帝國興起之後,四處經商的阿拉伯人,開始將罌粟和鴉片帶往西亞、東南亞、印度等亞洲各國。

鴉片傳入中國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在征服各地的同時,還積極吸收各地的文化,這其中就有鴉片的知識 。阿拉伯人從埃及和希臘等地學習從罌粟中提取鴉片煙膏,用於麻醉和消毒,同時他們也將生鴉片作為「鼓舞勇氣藥」,給戰場上的官兵服用,讓他們享樂之後奮勇殺敵。

除了鴉片,阿拉伯帝國還將大麻制作成興奮劑,同樣用於士兵,增強戰鬥力,這是大麻、鴉片作為興奮、享樂毒品首次在世界戰場史的亮相,與二戰時間的冰毒軍需品一樣,這一行為也導致大麻、鴉片在戰場外成為大眾享樂的嗜好品。

中國唐朝時期,阿拉伯帝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就有阿拉伯使者貢獻底也伽的記錄。底也伽是當時西方的珍貴藥品,被稱為萬能的解毒藥,是由600多種物質制成的丸狀藥,主要成分就是鴉片。

阿拉伯在貢獻底也伽的同時,將罌粟以及種子攜入中國進行推廣銷售,不久之後中國就有了種植罌粟的歷史記載。但在唐朝僅僅是為了觀賞花卉之用,因為人們發現罌粟花異常嬌艷,賞心悅目。

到了宋代,古人對罌粟有了深入了解,已經有醫學家開始將其制作成藥物,用來治病消災。民間也將罌粟視為大補之物,當時的大文學家蘇軾有詩道:「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鶯粟即罌粟。

在金、元朝時期,罌粟已經被制作成為治療咳嗽、瀉痢、中風等疾病的首選藥物,但後期元朝醫師發現罌粟的危害,用多了會中毒,「其止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由此可見,在當時社會應該出現不少因罌粟中毒而死亡的案例。

明朝時期,中國人對罌粟和鴉片的醫學作用,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偉大的醫學大師李時珍根據前人的經驗和記載,在著作【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罌粟和鴉片的知識,並正式把「 阿片」作罌粟的正名,而「鴉片」作為俗名。

然而到了明朝後期,鴉片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醫學藥物,而是作為享樂物出現在廟堂之上。

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史

很早之前中東人就發現鴉片會讓人產生飄飄欲仙的「欣快感」,於是就有了生食鴉片的行為。中國最早生食鴉片的紀錄是發生在元朝,是當時蒙古士兵遠征歸來,作為戰利品帶回之後沾染的惡習。

雖然元朝就有生食鴉片記載,但因為非常稀少,並沒有形成廣泛的傳播。明朝時期,荷蘭人入侵東南亞,印度鴉片開始大量流向中國,民間生食鴉片日益增多,特別是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富紳地主已經形成一種潮流。

真正讓鴉片在中國有流行趨勢發生在明朝末年,此時的鴉片已經不再是生食,而是熟吸,也就是用煙槍加熱抽吸。相比生食鴉片,熟吸讓鴉片裏的嗎啡成分更深入股骨,讓人更加舒暢,忘卻世界一切煩惱,但造成的危害也更加大,更容易上癮。

吸食鴉片產生飄飄欲仙的「欣快感」,在明末令朝廷貴族為之傾倒,甚至連皇帝也不例外。明朝萬歷皇帝就是一個有名的「鴉片皇帝」,他長期藏於深宮不理朝政,服食含有「烏香」的丹藥,以至於「中烏香之毒」。

「烏香」是當時明朝周邊暹羅、爪哇、榜葛賴等國家和地區特產,即為鴉片。這些國家和地區時常將「烏香」作為貢獻品獻給中國皇帝,導致萬歷皇帝鴉片成癮,這個事實是由1958年中國考古對定陵進行發掘後,科學家對萬歷皇帝的頭蓋骨進行化驗,發現殘留的嗎啡成分得出。

在明末,吸食鴉片已經是皇宮貴族高雅耗錢的娛樂行為,它以一種高級享受的姿態出現在中國社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種上層社會的「示範效應」,導致鴉片在民間開始風靡。此時的鴉片已經最初的藥用品轉變成享樂品,並且逐步向下滲透。

明末鴉片流行一個原因與當時禁吸煙草有很大關系。煙草來自美洲,在明朝萬歷年間傳入台灣、漳州和泉州等地區,到了崇禎年間已經成為泛濫於社會。由於「煙」與「燕」字音相通,在朝廷看來百姓喊吃煙如同吃「燕」(北京),有造反之嫌。

崇禎十年,皇帝下詔全國禁止吸煙,第二年又出具嚴峻的條文:「凡私有兜售淡婆姑(煙草)及售與外人者,不論多寡,均斬首示眾。」於是,當時眾多吸煙成癮人員只得吸食鴉片來替代,這無疑大大刺激了鴉片的流行。

到了清朝初期,吸食鴉片之風已經從少數地區發展成為當時社會普遍的一種不良習尚。為了扼制這種惡習,雍正皇帝於1729年頒布了世界第一個禁煙(鴉片)令,然而此法令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因為在當時鴉片還可以作為藥材進行銷售。

盡管如此,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之前,表面上還是嚴厲禁吸鴉片,自雍正開始,每代皇帝都有釋出禁煙法令,且一代比一代嚴厲。1817年,嘉慶皇帝就明確下令禁止鴉片進口,並嚴禁種植罌粟,但並沒能抑制鴉片在國內上升勢頭。

此時,中國鴉片的巨大市場和利潤,讓西方帝國主義,特別是英國意識到,這是解決貿易逆差的最佳貨物,於是他們勾結腐敗的海關官員,與中介行商狼狽為奸,打著藥材的旗號,一直源源不斷向中國走私鴉片。

中國鴉片的泛濫,讓西方商販賺了大錢,也讓中國的行商獲得到巨額利潤和回扣,但這些他們不能獨占,還需要按級別向封疆大吏和朝臣賄賂,而這些官員又需要將其中一部份孝敬最高統治者,用來保證自己的前途。

如此一來,制定禁煙政府的皇帝,反而成了鴉片走私最大的受惠者,這種魔幻現實主義就在清朝末年一直上演。上下一致的貪汙腐敗,助長了鴉片的泛濫,讓禁煙法令成為一道空紙,也為之後的鴉片戰爭埋下禍根。

到了道光年間,鴉片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官吏、跟役、書差,以及商貿軍民吸食者十之五六,甚至婦女、僧尼、道士都在吸食,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吸毒大國。另一方面,進口鴉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清王朝出現財政危機,大大加重了普通民眾的負擔。

財政危機必然會影響執政的根基,道光皇帝開始意識到全民沈迷鴉片的危害已經遠大於收益,決心禁絕鴉片。他連連下達禁煙上諭,並全力支持主張禁煙湖廣總督林則徐,任命其為欽差大臣關防,前往廣東查處走私鴉片。

林則徐來到廣東之後,便雷厲風行般實施禁煙運動,與兩廣總督以及廣東水師提督合作,破獲百余起鴉片走私案,收繳鴉片 711024兩。另一方面,林則徐對內懲辦為鴉片走私提供保護官吏,對外責令英國商販繳出走私鴉片,並支持清政府的禁煙政策。

隨後,林則徐將收繳而來的鴉片堆集在虎門附近的海灘,利用海水、石灰進行全面銷毀,著名的「虎門銷煙」由此展開。此為了紀念這場禁煙運動,新中國將虎門銷煙的場景雕刻在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而聯合國也把虎門銷煙的勝利日,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

此後,清朝自上而下的禁毒運動在各地蓬勃發展,各地紛紛開展對違法的官吏和鴉片走私販的打擊行動。同時清政府對公開對抗禁煙的國內鴉片走私集團,直接派兵進行鎮壓。與此同時,遭受重大損失的英國的鴉片商販開始鼓動英國政府對清朝開展戰爭。

道光皇帝開展的禁煙運動同樣沒能挽救中國,在英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名存實亡。此後,清政府為了抵抗洋鴉片,大肆鼓勵各省種植罌粟,用土鴉片驅逐洋鴉片,導致中國成為世界吸食、種植和制毒的大國,其惡劣影響一直延伸民國。

嗎啡

嗎啡是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的一種強效鎮靜止痛藥,外觀為淺黃色、棕色、白色或無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無色透明藥劑),具有中樞性鎮痛作用,以及鎮靜、止咳作用,臨床上用於急性疼痛,如嚴重外傷、燒傷及劇烈疼痛,如腎絞痛、膽結石、癌癥晚期。

嗎啡自誕生以來,醫生透過它的幫助從死神手裏搶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而我們人類直到現在,也因為有了嗎啡才能免受各種劇烈疼痛的折磨,所以嗎啡被稱為現代醫學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當之無愧。

然而我們也要知道,嗎啡是中國法律上明確定義的毒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 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 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鴉片酊」

鴉片在清朝末年泛濫成災,同時期的歐洲各國其實也同樣面臨鴉片濫用的問題,只不過沒有中國這麽嚴重。嚴格來說,西方人濫用的是名為「鴉片酊」的藥劑,這是一種在歐洲工人階級的家中常備物。

「鴉片酊」是由17世紀的英國醫生托馬·斯西登漢姆發明,制作方法就是將鴉片溶於酒精,再加上草藥或其他一些成分,制作成藥劑。「鴉片酊」在歐洲非常便宜,又合法,所以非常容易買到,比街上賣糖葫蘆還方便。

街上售賣「鴉片酊」的流動小販

眾所周知,鴉片最初都是作為藥物使用,所以含有鴉片的「鴉片酊」被歐洲工人用於發燒感冒,頭疼腦熱,嘔吐腹瀉,失眠多夢等疾病時,確實能起到緩解病癥的作用,因此「鴉片酊」在歐洲一度被認為是窮人的萬靈神藥,不管什麽病,服用「鴉片酊」就好了。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濫用「鴉片酊」的情況特別嚴重,他們可以輕易地從藥劑師、雜貨店、書店、甚至流動小販,用廉價購買到這種鴉片藥劑。一些商販甚至還制作了含鴉片成份的「嬰兒保靜劑」,專門應付嬰兒哭鬧。

「鴉片酊」在歐洲大肆濫用,並不是沒有人警覺,一些有遠見的醫生很清楚鴉片的濫用成癮的副作用,非常反對廣泛、無節制的使用。但對當時貧窮的歐洲工人階級來說,沒有什麽藥物能比「鴉片酊」便宜又好用,所以面對專業人士的反對之聲,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無節制的濫用,導致的後果必然是成癮,因此在當時的歐洲,以及美國都有大量「鴉片酊」成癮群體。不過由於「鴉片町」藥劑中的鴉片含量小,加上歐洲各國的中上層都對鴉片成癮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一直持反對意見,所以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遠不如中國。

從現代角度來說,「鴉片町」其實就是最原始的嗎啡藥劑。到了19世紀初,醫學家們正式把嗎啡生物堿從鴉片中提和煉分離出來,「鴉片町」才開始慢慢結束歷史舞台,隨著而來的是嗎啡的瘋狂濫用。

嗎啡的誕生

「鴉片町」在歐洲各國大行其道的時候,一些科學家們就已經著手研究一項偉大的發明,如何將鴉片中7%-14%的鎮痛生物堿單獨提煉和分離出來,因為他們認為「鴉片町」鎮痛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1803年,法國醫學家塞昆首次從鴉片中提取嗎啡,三年之後,即1806年,德國藥劑學家弗雷德裏希·塞爾吐納也完成了同樣的實驗,且更進一步,將分離出來的嗎啡液體制作成晶體粉末狀,並冠以希臘神話中夢神的名字-「馬菲斯」(傳到中國後,轉譯為嗎啡)。

弗雷德裏希·塞爾吐納完成嗎啡的研究和制作之時,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817年,他在【自然科學年鑒】上發表一篇關於嗎啡的較長報告之後,才受到廣泛註意。1827年,著名的制藥公司-默克集團正式將嗎啡進行商業規模的生產和制造。

1855年,嗎啡的使用進一步完善,由於可溶於水,亞歷山大·伍德發明了皮下註射法,這種方式不會有口服嗎啡引起的腸胃不適,藥效產生更快更強,產生的欣快感更強烈。此後,嗎啡的劑量也隨著皮下註射的流行而大升。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導致大量士兵受傷,嗎啡成了當時軍醫們的止痛神藥,無數瀕臨死亡的士兵因此獲得救助。但真正讓嗎啡風靡世界,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軍隊都在廣泛使用嗎啡鎮痛劑,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嗎啡於19世紀末傳入中國,最初由旅居上海租界的歐洲籍醫生用於治病,後期又廣泛用於戒除鴉片。少帥張學良遺失東北之後,在上海聽從杜月笙的勸說,決定戒除鴉片毒癮,重塑新形象,但是痛不欲生的戒斷反應讓他望而生畏,遲遲不敢行動。

直到有一天,張學良聽人說,有一種進口註射藥物對戒除鴉片有特效,便命令私人醫生馬揚武去購買,並在其毒癮發作時註射。使用之後,張學良發現這種藥物確實能緩解毒癮發作時的痛苦,這種進口藥物的主要成分就是嗎啡。

嗎啡的濫用

嗎啡能戒除鴉片的說法,其實是一些藥廠的商業操作,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大利益。在當時,早有正直的醫學家發現,直接註射嗎啡,不僅對迴圈、呼吸、腸胃系統有副作用,而且比吸食鴉片更容易讓人上癮。

在中國,一些鴉片成癮者,原本希望透過註射嗎啡來治療鴉片癮,卻沒想到是剛出虎口,又入狼群,不久就變成嗎啡癮君子,前面的少帥張學良就是典型的代表。他自從使用嗎啡戒鴉片之後,很快產生了新的依賴,每天需要註射嗎啡才能正常生活,直到後期被軟禁。

實際上,嗎啡被制作成藥物之後,由於合法且不受管制,逐漸成為非常暢銷的商品,人們輕易就能獲取到,這無疑導致非醫療的濫用機率大大增加。據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歐洲研究報告顯示,連一些醫生與藥劑師都是「嗎啡癮者」。

嗎啡濫用的高峰期,群體包含社會各個階層,妓女、工人,甚至政要們。據傳有名的普魯士鐵血首相俾斯麥就是一個「嗎啡癮者」,他由於長期抽煙喝酒,飽受痛風、消化不良、失眠、偏頭痛等各種病痛折磨,於是開始使用嗎啡,從而產生依賴。

另外,雖然嗎啡在戰場上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但也同樣導致士兵們患上 「戰士的疾病」,即從生理到心理上對嗎啡有了嚴重的依賴。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社會就多了一大批嗎啡成癮群體,為後來海洛因泛濫種下禍根。

盡管嗎啡有嚴重的副作用,但直到現在,它依然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唯一推薦癌癥晚期患者緩解病痛的止痛藥之一,因為嗎啡的鎮痛作用在自然存在的化合物中獨一無二。每天世界各國無數的癌癥患者,都是依靠註射嗎啡讓自己從疼痛中平靜下來,靜靜等待死亡的來臨。

海洛因

海洛因號稱毒品之王,或許在很多人眼裏,它本就是一個不該問世的惡魔。但海洛因在問世之初,卻是被醫藥公司包裝為包治百病的「萬能神藥」,很長一段時間它就像感冒藥一樣成為家庭常備藥物,人們甚至把海洛因用於治療嬰兒哭鬧上。

眾所周知,嗎啡是臨床上最有效的阿片類鎮痛藥,由罌粟植物提煉分離而來,因此具有阿片類物質傳統副作用-極易成癮。自問世以來,嗎啡讓人又愛又恨,愛它的鎮痛神效,恨它的成癮性,醫學家們迫切的想研發出一種不上癮的嗎啡。

海洛因誕生記

1874年,英國倫敦聖瑪莉醫院的化學家萊特,在嗎啡中加入醋酸酐等物質,首次提煉出鎮痛效果更佳的半合成化衍生物-二乙酸嗎啡,但他並沒有將其制作成藥物。直到1898年,德國拜耳醫藥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才正式將合成的二乙酰嗎啡制作成藥物。

透過測試,拜耳公司發現此藥物的鎮痛效果是嗎啡的4-8倍,在動物身上試驗,並沒有發現有致命影響。隨後,為了進一步確定二乙酰嗎啡有沒有成癮性,拜耳公司竟然拿員工的孩子做實驗,同樣未發現異常,也沒有發現有成癮的跡象。

拜耳公司狂喜,認為此藥物完全可以替代上癮的嗎啡,成為公司的金礦。在當時,嗎啡成癮已經成了社會大問題,大家都在期待一種不上癮的鎮痛藥物問世。於是,在巨大的商業利益誘惑下,拜耳公司在該藥物研究成功不到一年的時間,且沒有經過冗長的臨床試驗,就匆忙的推向市場,就此埋下禍根。

拜耳公司的廣告海報中,阿司匹林與海洛因同時出現

值得一提,差不多同時期,拜耳公司推出的一款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萬靈藥-阿司匹林,同樣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兩種藥物的成功,讓拜耳公司奠定了全球醫藥市場霸主的基礎。而如今這兩大功臣,一個臭名遠揚,一個至今還是神藥。

為了能讓二乙酰嗎啡一炮走紅,拜耳公司的將其取名為取名海洛因,並打出的廣告是「不上癮的嗎啡」。並瘋狂的向世界各國的醫生寄送試用樣品。

在拜耳公司的瘋狂宣傳和利益誘惑下,世界各國的醫生們都紛紛為「萬能神藥」海洛因打call。在當時的某個醫學專業雜誌上,有醫生這麽評價海洛因:這種藥的價值因為「絕對沒有毒害而變得更高」。

海洛因藥物野蠻發展史

拜耳公司最初生產的海洛因藥物還只是用於治療咳嗽,這是由於其除了有鎮痛的成分,還含有直接抑制咳嗽中樞的可待因成分,所以止咳效果非常好。當時不少醫生給病人推薦時,都會聲稱海洛因是「所有止咳藥中最安全、最棒的一種」。

拜耳處於海洛因止咳藥

隨後,拜耳公司又推出不類同型的海洛因,例如粉末狀、口服液、栓劑等,而治療的病種包羅萬象,各種傷痛、癌痛、抑郁、支氣管炎、哮喘、精神病,甚至在一些登山俱樂部都建議俱樂部成員在登山前服用此物,因為它能使呼吸更為順暢,能讓他們登得更高。

甚至在一些精神病醫院,海洛因成了最受歡迎的藥物,因為它能讓病人非常安靜。當時俄國有一位精神病醫生,認為海洛因可以「安撫痛苦的靈魂」。當然最有效的還是鎮痛效果,人們發現海洛因簡直是病痛的克星,牙痛、頭痛、痛經統統不是問題。

當時有藥劑師是這麽形容海洛因包治百病的情景:「在當時人們了解的疾病中,只有很少幾種不在海洛因的適用範圍之內。」海洛因使用人群幾乎包含各個階層,學生、警察、老人、運動員、孕婦,甚至還有女性使用的含海洛因的棉球。

1902年,拜耳公司的海洛因利潤就占整個藥品行業的5%,為了進一步擴大海洛因的市場,拜耳公司又重金邀請一些專家宣傳海洛因的神奇療效,並在一些報刊廣告借用醫生的語氣聲稱:海洛因是嗎啡的下一代產品,並且不會讓人上癮,甚至還能治療嗎啡成癮。

海洛因藥物火爆的年代,就真沒有人發現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早有醫生指出,海洛因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不應該直接銷售,這是拿病人當小白鼠。而醫學家也發現,海洛因進入體內後,在肝臟內會被代謝為嗎啡,濫用必然會成癮。

這一切拜耳公司心知肚明,但是為了巨大的商業利潤,他們選擇了隱瞞,並且不停的找專家月台背書,直到1913年才正式停止生產和銷售海洛因,但惡魔早已放出……

海洛因是如何從藥品發展成為毒品的?

剛開始的海洛因藥物在歐洲多數是口服,起效非常緩慢,由於醫用劑量有限,所以並不會引起服用者多強烈的快感,因此除了用來治療和鎮痛,很少有人長期濫用。直到海洛因出口美國,才開始讓它慢慢朝毒品之路一路狂奔。

在海洛因問世之前,美國就已經擁有大批濫用嗎啡的癮君子,當海洛因在美國上市後,他們發現服用大劑量的海洛因比嗎啡更有快感,於是紛紛放棄嗎啡,改吸食海洛因。從最初的大劑量口服,到後來的加熱燙吸,最後發展成為註射濫用。

大劑量的海洛因之所以比嗎啡更有快感,是因為海洛因比嗎啡的水溶性更大,吸收亦更快,脂溶性也較大,更容易透過血腦屏障進神經中樞發揮作用。更恐怖的是,由於美國癮君子們濫用和改變使用方法,導致海洛因成癮性倍增。

至此,在美國癮君子的推波助瀾之下,海洛因從藥物開始發展成為禍害全人類的毒品之王。

而此時的拜耳公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手中的神藥已經成了害人的惡魔,反而是看到美國市場的海洛因銷量大漲,提高出口的產量。美國的癮君子們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躲避打擊,他們大搖大擺地走進藥店,用少量的金錢就能買到比嗎啡更好的海洛因。

當人們回過神來,發現海洛因對個人和社會所導致的危害後果,已遠遠地超過了其醫用價值時,各國早已有了無數海洛因成癮群體。為了防止海洛因繼續泛濫,1910年起,世界各國陸續取消海洛因在臨床上的套用。

1924年,海洛因濫用最大的國度-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禁止進口、制造和銷售海洛因。到 1953年,首先發明了海洛因生產工藝的英國政府也將海洛因從【英國藥典】中刪去,這也標誌著作為藥品的海洛因徹底結束。

為什麽阿片類藥物的成癮性這麽強?

凡是阿片類藥物都有很強的成癮性,鴉片、嗎啡、杜冷丁、海洛因,這是由於人類使用它們鎮痛(或享樂)時,卻被其在不知不覺之中改造生理機能,這點是其他藥品(或毒品)所不能比擬的。

我們都知道小傷小痛在人類面前並不算什麽事,因為一段時間後,人體就會自動止血止痛。其原理就是人體內建一種具有鎮痛功能的內啡肽物質(也可以稱為阿片肽),這是一種隱藏在軀體裏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與阿片藥物中的鎮痛成分(嗎啡)類似。

這種內啡肽物質不僅能讓我們免受骨頭關節摩擦的疼痛,還能起到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平衡等作用,可以說人類之所以自由行動,進行高強度的工作,成為食物鏈的頂級,體內分泌的內啡肽物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類軀體非常合理又精密,內啡肽物質是好東西,但是過多就會引起身體機能紊亂,因此大腦還有一套保護機制,會抑制過多分泌內啡肽物質,達到平衡。然而外部阿片類藥物進入人體後,就會起到壞破這套起到保護和平衡的機制的作用。

阿片類藥物成癮性強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其藥物裏的嗎啡成分可以替代人體內部份泌的類嗎啡肽物質,由於阿片類藥物的鎮痛顯效速度及作用遠大於體內的類嗎啡肽物質,勢必就會讓人體自身的類嗎啡肽物質「萎縮」,直至完全停止分泌。

至此,使用者的軀體只能依靠阿片類藥物中的嗎啡成分維持人體的生理活動,一旦沒有及時攝取,人的生理機能就會紊亂,導致渾身疼痛難忍,猶如萬蟻噬骨,這就是阿片類毒品讓人生不如死的戒斷反應的由來,也是其成癮性極強的原理。

歷史總愛開殘酷的玩笑,鴉片泛濫時,人們研發出嗎啡,用來治療鴉片成癮;嗎啡泛濫後,拜耳公司研發海洛因來替代,並且宣傳能治療嗎啡成癮。而如今,海洛因泛濫成災,世界各國又開始用美沙酮治療海洛因成癮。

諷刺的是,鴉片、嗎啡、海洛因、美沙酮其實同根同源,都是從罌粟植物提煉而來,成癮的副作用依然是人類直到現在都沒有解決的問題。

可卡因

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叢林裏有一種歷史悠久的古柯科植物,屬熱帶山地常綠灌木,外形很像茶花,一般高1—4m不等。主產地在秘魯、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巴西和智利等國境內。這種植物與美洲古代的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早在3000年前,當地的古印第安人就有咀嚼古柯葉的習慣,他們將草木灰和石灰摻入古柯葉,然後放入嘴裏咀嚼。因為這能幫他們解除疲勞、消痛祛病,還能增強抵禦惡劣自然環境、高山反應、耐饑餓的應激能力。

另外,古印第安人還懂得使用古柯葉作麻醉劑。有影像記載,南美部落的巫醫會用古柯葉和酒精對病人進行麻醉,然後用刀開啟頭蓋骨,取出因意外造成的骨頭碎片。據現代考古證明,當時確實有很多病人透過這種麻醉手段後手術獲得痊愈。

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把古柯視為神賜的植物,是神明留給凡人的禮物。每當他們去大自然中與兇猛的動物搏鬥時,都會帶著一袋古柯葉,隨時咀嚼,古印第安人相信古柯可以給自己神秘力量、驅除饑餓、減輕痛苦。

古柯葉直到現在還被南美洲的一些土著稱為「聖草」,這是因為這些地區的農業不發達,沒有足夠的食物食用,而古柯葉含有的豐富的植物堿和很多維生素和其他營養成分,咀嚼古柯葉會使得樹葉中的生物堿直接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對神經產生一定的麻醉作用,從而減輕人的口渴、饑餓、疲勞等感覺。

如今,用古柯葉泡制的古柯茶類飲料和小吃仍然是南美很多地方的重要飲食搭配,以至於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都正式要求聯合國廢除對古柯葉種植,以及咀嚼古柯葉的禁令。他明確表示,「咀嚼古柯葉是安第斯土著居民流傳已久,有著千年歷史的習慣,不能也不應該被禁止」。足以證明,古柯類植物在南美的地位非同一般。

古柯雖然歷史悠久,但真正讓它被世人了解,是在16世紀中葉,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洲之後。侵略者剛開始對當地土著咀嚼古柯葉則不屑一顧,因為他們忙著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占領土地和搶奪金子。

直到後來,西班牙人看到咀嚼古柯葉的印第安人,長期在金礦和銀礦裏工作,卻不會疲倦,而且很少需要食物和睡眠,才發現古柯的特殊作用。他們一方面自己學著咀嚼起來,另一方面把古柯當作商品與白銀運回歐洲。

真正讓歐洲人了解並接受古柯的神奇作用,是在1781年,玻利維亞的拉巴斯爆發的土著反抗殖民者的起義中,當時守城的士兵在軍糧不足的情況下,硬是靠著咀嚼古柯葉支撐很長的時間等到援軍來解圍。

訊息傳到歐洲後,馬上就有人建議用古柯葉來解決歐洲的饑荒,同時一些學者建議讓長期航海的船員多食用古柯葉,不僅能增強船員的體力,同時又能讓古柯葉取代酒精,解決船上酗酒的問題。於是,咀嚼古柯葉的潮流就在歐洲快速彌漫開來。

可卡因的誕生

古柯葉的神奇作用,讓歐洲的科學家們產生了濃重的興趣,紛紛對其展開研究。可卡因正是從古柯葉中提煉出來的生物堿,但到底是哪位科學家首次提煉合成,至今仍然是一個令人爭論不休的問題。

第一種說法,由德國化學家佛烈德利赫,在1855年首次從古柯葉中提取出麻醉成分,並命名為可卡因。第二種說法,由奧地利化學家紐曼,在1859年從古柯葉中精制出更高純度的物質,便命名為可卡因。無論哪種,都說明可卡因誕生於19世紀。

1878年,美國也有醫學家也從古柯中提煉出可卡因生物堿。兩年後,有「現代外科學之父」之稱的霍爾斯特德教授,將可卡因制成局部麻醉劑,用於眼科手術表面麻醉和神經叢註射局部麻醉。

而讓可卡因成為大眾嗜好的娛樂消遣藥物,是來自弗洛伊德的推薦,他不僅認為可卡因是局部麻醉劑,還是性欲刺激劑、抗抑郁劑,並在其後很長時間裏用於治療幻想癥,因此他將可卡因稱之為「富有魔力的物質」。

在弗洛伊德的影響下,歐美的新聞媒介將可卡因吹噓得神乎其神,聲稱可卡因不僅能治療疾病,還是擺脫饑餓、睡眠和疲勞的神器。在美國,一些醫生直接用可卡因治療鴉片和酒精的成癮依賴。

【波士頓醫學雜誌】報道 「適量使用古柯不僅有益健康而且大有裨益」。【治療學學報】報道「無論有沒有鴉片癮,人們都感到想要嘗試一下古柯。情緒低落時用上點無害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美國神經學協會宣稱「一個抑郁寡歡,沈默寡言的病人,背負最深沈的哀痛或是悲傷的人」在可卡因的作用下也會停止抽泣,高興起來。

到了19世紀末期,人們濫用可卡因達到了全盛時期,特別是在美國。從各種病痛到物質成癮都用其醫治,可卡因成為了「神奇的藥物」,並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而一些商人從中發現商機,把可卡因捧為強壯補藥摻進飲料、糖果和粉劑中使用。

可卡因濫用史

面對日益增多的可卡因濫用群體,1914年,美國聯邦釋出哈裏遜麻醉劑條例,禁止將可卡作為麻醉劑進行銷售和使用,該條例有效地遏制了可卡因的濫用。到了20世紀60年代,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已逐漸停止把可卡因作為消遣藥物使用。

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末,嬉皮士運動再次掀起娛樂用藥高潮,享有「藥之香檳」美稱的可卡因再次受到青睞。許多青少年認為吸食可卡因是瀟灑、時髦乃至勇敢的特征。甚至在當時美國的電視中還可以看到、聽到科學家大談可卡因產生強烈而異常欣快感的節目。

到了80年代,可卡因更加聞名遐邇,為了進一步提升利潤,毒販們不斷生產更高純度的可卡因,於是黑市上出現了透過對可卡因提純而成的「可烈可」新品,受到了可卡因濫用者的歡迎,據說它已充斥了美國和歐洲市場,而且正在向全球發展。

「可烈可」是一種增效可卡因,吸毒者們稱其為「石子」、「棒球」、「霹靂」,因為他們吸食的時候會聽到清脆悅耳的爆裂聲。「可烈可」比一般可卡因的刺激來得更快、更強烈,成癮所需時間更短,個體對於「快克」的渴求程度也更強,因此危害也更大。

可卡因的危害

盡管在1914年可卡因與嗎啡、海洛因一起受到管制,各國政府頒布了食品和藥品的法律法規,嚴格規定可卡因不能加入非處方藥品和食品中,所有專利藥品必須準確標明成分。為了扼制可卡因的濫用,世界衛生組織在當時甚至發出禁止飲用古柯茶的禁令。

但此時的可卡因在歐美已經擁有了大批吸食者,而全球每年的可卡因、古柯葉、古柯糊的產量逐年持續上升,西歐、美洲、獨聯體國家、澳洲、非洲和西亞地區的以色列、黎巴嫩、土耳其等國家吸食可卡因群體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可卡因能阻斷神經傳導的奇妙作用,可以刺激大腦皮質,產生欣快感及視、聽、觸等幻覺。在醫學上可卡因一直可以用於局部麻醉劑和止血劑,直到至今還有套用於眼部、鼻腔、頸部、喉嚨和氣管等精細部位的手術,以及治療牙痛和哮喘。

被濫用成毒品後,可卡因對身體傷害極大。除了能讓人快速上癮,還會導致 嚴重失眠、食欲不振、呼吸抑制、心律不整、心功能衰竭、高熱、酸中毒、癲癇發作、惡心及消化系統紊亂等癥狀,甚至出現因病變導致的偏執狂型精神病,大劑量服用後會刺激脊髓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

可卡因的毒性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披露出來,當時醫學界確指出可卡因會成為具有成癮性的有害藥物,但為時已晚,加上當時商人利欲熏心的操作,讓可卡因逐漸發展成為與海洛因並列的具有淪陷性的毒品。

盡管中國沒有大規模可卡因濫用的問題,但更應該清楚,可卡因本是一種效果良好的局部麻醉劑,卻因為人類的濫用,才讓其發展成為毒品。只有吸取教訓,才能避免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K粉

K粉,醫學名稱氯胺酮,英文全稱ketamine,是臨床上一種安全的、快速起效的、新的非巴比妥類靜脈麻醉藥。由於具有成癮,氯胺酮被世界大多數國家列入管制藥物,中國也於2004年將其列為第一類精神管制藥品。

氯胺酮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地下毒品黑市流通,吸毒人員根據其外觀形狀,取名「K粉」,把透過鼻子吸食的方式稱為「拉K」或「索K」。之所以選擇透過鼻吸,是因為鼻部毛細血管更易吸收。

K粉的前身「PCP」

K粉是PCP的衍生物,這是一種醫學名為普斯普劑、苯環己哌啶,具有麻醉作用的致幻類藥物,它是由美國化學家戴維斯,於1956年在底特律一間化學實驗室合成。之後,戴維斯透過在動物身上試驗,證明了PCP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止痛麻醉劑。

兩年後,美國醫學界發表了第一篇關於使用PCP作為64例外科手術麻醉劑的報告,文章指出PCP在人類身上也有很好的效果,與同期的麻醉劑相比,PCP不會對血液迴圈和呼吸系統產生影響。手術前,只需要服用很少的劑量,就能讓患者很快喪失痛覺。

從這點來看,PCP麻醉劑似乎比同期的麻醉劑要安全的多,但報告同時指出其有嚴重副作用,例如有些患者使用後,表現的極度興奮,或是非常狂躁。透過觀察,作者還發現服用PCP後的幾天還能影響到患者的知覺,以及產生分離性幻覺,主要特征為空想、人性喪失、煩躁、沮喪、極端焦慮。

當時的美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Luby博士也展開了對PCP的研究和試驗,他先找了一些誌願者來服用,觀察他們用藥後的表現。據當時參加試驗的人反饋,服用PCP後,他們就像喝醉了酒。所有的人都減弱了疼痛、觸覺和位置感,都有眼球震顫現象,走路快而不穩。

Luby博士很快意識到,這種PCP導致的幻覺與LSD、麥斯卡林不同,沒有強烈的視幻覺,更多的是身體感覺的變化。混亂的思維、多疑和不合作使得服用PCP後比服用LSD後更像是精神分裂癥患者。

雖然PCP的止痛麻醉效果非常好,但由於會嚴重影響使用者的身體知覺和導致精神異常,美國醫學界在1965年停止了PCP作為人體醫學麻醉藥的研究,只用於獸用麻醉。之後,由於PCP的副作用在動物身上也很明顯,導致其獸用麻醉也停止了使用。

但此時PCP具有分離性幻覺已經被人知曉,很快就在美國的地下毒品黑市流通起來。由於PCP的制備很便宜,一般的化學愛好者就能夠自己完成,所以人們可以很便宜的得到它。上世紀70年代在歐美的年輕吸毒者中較為流行。

當時醫學家們發現PCP與其他毒品一樣,具有成癮性,實際上,當時在動物身上做試驗時,就發現其有對PCP有上癮的現象。到了70年代末,美國一些地區就已經有了數量眾多的PCP吸食成癮群體 ,同時也導致大量此類吸毒者住院急診治療。

氯胺酮的誕生

由於PCP副作用過大,1962年,美國派德藥廠的藥劑師 Calv instev ens在PCP的基礎上又合成了氯胺酮。由於其麻醉作用比PCP更強,而長時間的反應較輕,1965年,氯胺酮正式替代PCP作為人用的臨床麻醉劑。

1994年出版的【外科醫師工作手冊】對氯胺酮作了如下描述:「12%的患者會有異常反應。心理學上的表現程度大不相同,令人愉快的睡眠一樣的狀態、活潑的想象、分離性幻覺,直到出現狂躁情緒。有些病例會伴隨精神錯亂、興奮和患者回憶起來感覺不愉快的無理性行為。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幾個小時,但也有個別情況在長達24小時的時間內會出現反復」。

從描述可以看出,氯胺酮雖然比PCP的副作用反應時間短,但依然繼承了其分離性幻覺的特性。因此與PCP一樣,很快也在地下毒品黑市流通起來。它的受眾是一些被嬉皮士影響的美國青少年亞文化群體,使用場所一般多為通宵跳舞的娛樂場所。1971年,美國舊金山和洛杉磯地區就出現了氯胺酮成癮病例,這也意味著氯胺酮在毒品圈子已經泛濫起來。

K粉的泛濫史

上世紀70年代,為了方便運輸,美國毒販將氯胺酮制成純白色細結晶體粉狀(醫學上的氯胺酮為無色的澄明註射液體),然後傳播到世界各國。先是從歐洲開始,1999年流入日本、泰國、以及中國香港,隨後一路北上,進入內地,開始在國內的KTV、迪吧、歌舞廳、卡拉OK廳等娛樂場所流行起來。

與美國一樣,中國的K粉濫用受眾同樣以青少年群體為主,多為學生、無業人員和個體經營者、娛樂場所工作人員,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濫用年限大多較短,以群體性聚集吸食為主。首次獲得毒品多為朋友提供和從娛樂場所獲取。

K粉之所以會被濫用,主要因為吸食者迷戀其帶來的分離性幻覺,這種幻覺根據個體的差異,以及使用場所又各有不同,例如有些是感覺靈魂出竅似的在太空飛翔,有些是看到五光十色的幾何圖形,有些感覺自己被施以魔法、身體被溶化等。還有出現自體感知障礙,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的收縮、膨脹、浮動等。空間感知障礙,表現為與其他物體間的距離、周圍物體的大小出現過大過小或變形。

另外吸食K粉也能產生欣快感,具體的表現有愉快的空想,煩惱消失、平靜,有的出現興奮、話多、自我評價過高,與酒醉相似。據吸食者描述,使用氯胺酮後的體驗,是一種漂浮感,夢境般的不真實感,神秘感,去人格化,人體形象改變。

K粉的危害

K粉具有一定的精神依賴性,吸食方式為鼻吸或溶於飲料後飲用,進入體內後能興奮心血管。有研究表明,長期濫用氯胺酮會傷害泌尿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以及記憶缺失、認知功能損害和精神病。

這些傷害的嚴重程度常取決於氯胺酮用量和頻率,具體表現有:

1、長期濫用K粉的人,通常口齒不清(口吃),說話含糊(說話比較散),這是因其的語意性記憶損失以及中樞神經系統遭K粉破壞,而導致的構音困難,這是一種與言語相關的肌肉麻痹、收縮力減弱或運動不協調等所致的言語障礙。

2、長期濫用K粉,會增加主動脈壓、心率及心臟指數,還會增加心肌耗氧量,進而引起心律不齊、高血壓、心絞痛、心肌病等繼發性心臟病。這些心臟性疾病一旦形成,就會長期存在;嚴重者可出現心跳減慢、血壓降低、面色蒼白等心源性休克的癥狀,有時會引起死亡。

3、K粉還可引起呼吸抑制、呼吸暫停、哮喘、支氣管痙攣及喉肌攣縮,還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不斷增多。因內分泌物不能被及時排出,便可誘發呼吸抑制。病變嚴重者,可出現呼吸暫停而易引起死亡。鼻吸方式還可造成鼻黏膜的肥厚增生、潰瘍、甚至穿孔等。

4、K粉對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夢幻覺、譫語、躁動、驚厥、錯覺、尖叫、過度興奮、煩躁不安、定向障礙、認知障礙、易激惹、錯覺明顯、感知覺分離等癥狀。還會出現眩暈驚厥甚至癲癇發作,近似精神分裂癥的表現。劑量越大,反應越明顯。

5、長期濫用K粉還會導致吸食者性格大變,例如妄想狀態、精神紊亂、幻覺、脾氣變得暴躁、容易發怒、驚慌失措、疑心重、冷漠、偏執易自殘,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有暴力傾向。K粉很容易造成對大腦神經系統的永久性損害,導致精神病的發生。

6、尿頻、尿急、尿痛,甚至尿血是長期濫用K粉的人最常見、最典型的癥狀。主要是K粉導會導致膀胱炎、膀胱攣縮,嚴重時可以致使膀胱攣縮至正常人的十分之一(所以無法儲存像正常人一樣儲存過多尿液,導致尿頻、尿急),這在醫學上叫典型的氯胺酮相關性膀胱炎。

有吸食者曾這樣描述:「尿很急,每次去拉都像上刑一樣鉆心的痛,卻根本拉不出多少尿。可不去拉的話,又忍不住,就好像膀胱快憋炸了一樣。」

冰毒

現代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也就是苯丙胺的衍生物,而苯丙胺透過麻黃素合成而來。最初的麻黃素都來源於麻黃植物,本身具有中樞興奮的藥理作用,早在公元1300年時就被東非人用於解除疲勞和壓力。

1889年,德國柏林,羅馬尼亞化學家 Edeleano 在麻黃素的基礎上合成它苯丙胺。隨後日本化學家阿雄賀多又在苯丙胺的基礎合成甲基苯丙胺,也有傳聞是另一位日本化學家緒方章合成。

最初科學家們對麻黃素、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的提煉合成,都是基於研發治療疾病的藥物。1932年,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作為治療支氣管痙攣和鼻腔充血的藥物首次出現。幾年後,用於治療嗜眠癥的苯丙胺膠囊問世。

1936年,德國的醫學家邁耳發表了一篇關於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類藥物原理的論文,文章指出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的作用與人體的腎上腺素類似,能使人中樞神經產生欣快、興奮作用,大量服用可以讓人極度亢奮,幾天幾夜不知疲倦。

這篇論文一經發表就引起轟動,人們開始對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有了新的認識,然而最感興趣的還是各國的軍方。此時世界各國都在為即將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做準備,如何讓士兵保持旺盛的戰鬥力,是軍方高層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軍方高層得知世上讓人不知疲倦的藥物後,紛紛把目光盯上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到此,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類從藥物開始走向了「歪門邪道」。

二戰時期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濫用史

戰場上,士兵的精神狀況決定其戰鬥力,如果能保持長久旺盛的戰鬥力,這只軍隊必然所向披靡。於是當時的日本軍方,開始秘密研制以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為主要成分的興奮劑,以便士兵們超長時間保持不同尋常的戰鬥力。

據現在的一些文獻記載,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被制成興奮劑後,在二戰中,日本、意大利、德國、美國等國家的軍隊中都有大量使用。軸心國的日本、德國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源頭,因此兩國的軍隊士兵是二戰時的最大濫用群體。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在日本軍方中被稱為「貓目錠 」、「突擊錠 」或「空擊錠」,到了後期又被稱之為「覺醒劑」。當時日本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敢死隊」的隊員們,在出發前都會要求服用大量「覺醒劑」,讓他們在極度亢奮下,自殺式的沖向美國艦隊。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能讓士兵不知疲倦,但長期使用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例如精神異常,充滿暴戾氣息,極易失控,做出兇殘的反人類罪行。二戰時間,日本對外的侵略戰爭,士兵們格外瘋狂和殘忍,很大一部份程度就是其軍隊大量濫用「覺醒劑」。

作為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也生產了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分發給前線的納粹軍隊,以及盟友意大利的軍隊士兵,其中在蘇德戰爭時的黨衛隊人員及德意誌國防軍使用最多。

另外據英國濫用藥品專家享利博士的研究,納粹元首希特勒之所以對外演講時永遠精神十足,也是因為每次在演講之前,其醫生莫立爾會給他註射苯丙胺類興奮劑。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希特勒在二戰後期會表現的如此瘋狂與超常思維和舉止。

同盟國一邊的美國軍方獲悉日本、德國軍隊大量使用興奮劑,提高士兵的耐久力和戰鬥力後,也開始讓國內的醫藥公司合成此類興奮劑,然後大批次的生產,分發到前線的士兵手上。據史資記載,二戰中,美國軍隊至少使用過200萬片甲基苯丙胺。

直到二戰結束,日本軍隊還囤積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這些失去使用價值的軍需品開始流向社會,在普羅大眾中流行起來。從醫學藥品到大規模濫用的軍需品,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開始露出獠牙。

二戰後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 在日本的濫用史

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為了籌集資金重建滿目瘡痍的國土,以極其便宜的價格,將軍隊囤積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類軍需藥品,以「覺醒劑」的名稱,包裝成片劑或針劑的樣式,在國內各藥店和雜貨店出售。

此時的日本國民,舉國上下都充滿著挫敗和悲觀感。一些無法接受國家戰敗事實的日本人,心中的亡國心態,讓他們極其沮喪,與清末中國人吸食鴉片的心態一樣,都想從外部找到麻醉自己神經的心理撫慰劑,而此時的「覺醒劑」無疑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另一方面日本國民還要投入戰後的家園重建,在高強度工作狀態下,為了保持旺盛的精神和體力,大量的日本人開始服用「覺醒劑」。於是政府為了獲取資金,銷售「覺醒劑」,國民為了獲取心理安撫,購買和服用「覺醒劑」,達到各取所需的作用。「覺醒劑」無意中撐起負重累累的戰後日本重建,也就此留下禍根。

據資料記載 , 1945年至1952年,在日本,有過吸食「覺醒劑」體驗的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推定為20萬人,一般吸食者達55萬人,群體包括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以成年男性為主體。

眾所周知,冰毒容易讓人精神瘋狂,導致一些暴力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濫用「覺醒劑」也有同樣的問題,這點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也得到表現。據資料顯示,1946年到1950年期間, 日本國內急劇上升的惡性刑事案件,以及越來越多的精神病大都與服用「覺醒劑」使用有關 。

這種現象引起日本的法學家、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註意。日本政府組成專門的調查組,最終得出結論,「覺醒劑」對人的大腦和精神傷害非常大,必須立即取締合法銷售,以免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後果。於是,1951年日本政府頒布了 【覺醒劑取締法】, 禁止了「覺醒劑」的生產和銷售 。

然而此時的日本毒販們已經掌握了「覺醒劑」的制作技術,開啟制毒產業技術輸出之路。

冰毒的誕生及濫用史

日本政府立法禁止生產和銷售「覺醒劑」,加上嚴厲的打擊,自1951年開始,以片劑或針劑的苯丙胺以及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在日本的大規模濫用消停近20年。然而日本毒販並沒有因此收手,他們一方面把生產基地轉為地下蟄伏待機,另一方面又開始嘗試與境外找人合作,目的很簡單,境外制作,回銷日本。

20世紀70年代,為了方便運輸,以及逃避打擊,日本毒販開始對片劑、針劑狀的「覺醒劑」進行改造,無意中制造出如冰塊一樣晶瑩剔透的固體甲基苯丙胺。

這種固體甲基苯丙胺的外觀呈純白色晶體,晶瑩剔透,外觀似冰糖,因此毒販們將這樣的晶狀物叫做「冰」,臭名昭著的冰毒就此誕生。而同一時期,全球範圍內的主流毒品依然是海洛因,世界各國並未意識到新一代的毒品之王,已經在日本誕生。

與之前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作用不同,冰毒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更具有極強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劇烈,更易成癮。不僅如此,日本毒販還發明類似吸水煙的方式吸食冰毒,這種新的吸食方法不像之前那麽繁瑣,導致的後果就是冰毒更容易在普通人群中的擴散。

很快,這種制毒技術,以及吸食方式被日本毒販們透過技術輸出的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全世界範圍的冰毒濫用。冰毒從日本向外擴散的國際路線為日本—南韓、金三角、美國—中國台灣、香港(80年代)—菲律賓,最後在世界各國蔓延,並迅速打敗海洛因,成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與海洛因一樣,科學家研制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都是為救助世人,讓它成為良藥。但同樣因為人類的濫用導致其成為惡魔,到底是毒品本身的問題,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這個答案相信不難回答。

冰毒作為一種強烈的興奮劑,對人體的大腦傷害非常大,長期吸食會導致嚴懲的精神偏執,行為舉止咄咄逼人,並引發各類社會暴力犯罪案件。對吸毒者本身而言,除會引起吸服者失眠、幻覺、情緒低落,同時嚴重損害內臟器官和腦組織,嚴重時導致腎機能衰竭及精神失常,甚至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