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香港不大規模填海造陸?

2014-06-03知識

第一,香港已經大規模填海造地,而且香港不缺地。第二, 香港的土地困境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和什麽房地產、地產寡頭、李嘉誠的關系八竿子打不著

對於第一點,不少高贊回答都提到;對於第二點,卻有不少高贊回答 將香港土地問題歸咎於李嘉誠等地產商的控制,這完全是拿民粹思維看待市場經濟香港所面臨的政治困局

香港一直在填海,一百多年來從填海獲得的土地有75平方公裏,占香港陸地面積的6.7%,相當兩個澳門的大小。

香港填海造地歷史

很多人以為香港地少人多,其實香港可開發土地並不少,香港只開發了1100平方公裏土地面積中的40%的用地。更重要的是,某些香港人似乎並不贊同開發那剩下的60%的用地,理由千奇百怪。

首先,占了香港土地40%郊野公園動不了。一些香港人說要香港要有「後花園」,要綠色,要生態環保。可問題是,有些郊野公園的邊緣地帶,只有一些雜草,沒有多少生態和觀賞價值,為什麽也不能動?

新界有大量雜草荒地只有流浪牛出沒

自梁振英上台以來,就將發展新界土地作為重中之重,因為新界擁有大量未開發的鄉村山野空地,如充分利用無疑能大大緩解香港土地問題,可惜梁振英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操作時寸步難行。

梁振英主導的新界東北開發計劃

新界有些土地的使用權掌握在具有丁權的新界居民手中,難開發也就罷了。可是很多不是這種情況,依然面臨各種非議:郊野公園附近不能開發,要綠色、環保;農業用地不能開發,因為要保護農業;水塘河流附近不能開發,需要保護水鳥;有蝴蝶的地方不能開發,蝴蝶多可愛啊;原居民的土地使用權被地產商買下總可以開發吧?不能開發,這是改變土地用途,赤裸裸向地產商輸送利益啊(香港和內地一樣有民粹)。

最奇葩的是,香港的反對派聲稱:開發新界會使得新界成為「深圳的後花園」、內地的橋頭堡,梁振英開發新界是「割地賣港「,所以新界不能開發。

開發新界都面臨反對派「割地賣港」的指責

還有無休止的拆遷爭議,新界居民對於土地開發,喜歡提出一個詞「不拆不遷」,我住在這裏幾十年,街坊鄰居都很熟悉,我不想拆掉我的房子,不想搬走。梁振英說的好:「如果以前在將軍澳、屯門、沙田居住、工作的市民,他們堅持不遷不拆,我們今日就沒有屯門、沙田、將軍澳這些新市鎮。香港人的居住和整個生活環境會比我們今天實際的環境差很多。」

新界玩不轉,就向海上發展吧,繼續用填海圈地的老招。香港周邊能用於填海的離島多的是,根本用不著填平維多利亞港這個東方明珠。

從梁振英到林鄭月娥,都提出開發香港最大的離島大嶼山。林鄭月娥還提出了一個「明日大嶼」的計劃,不需要破壞郊野公園,只需要填海,就能夠獲得2000多公頃的居住用地,滿足40萬住宅單位的需要。

「明日大嶼」填海造地計劃

可是,不出所料,又遇到了反對派和一些團體的反對。

環保團體說大嶼山水域內的天然海岸線有珊瑚群落,還有漁民反映那是他們的重要漁場。泛民更揚言「填海將要浪費一萬億元,花光香港財政儲備」雲雲,發起輿論攻勢和民粹情緒。巨星劉德華因為為宣傳計劃的【東大嶼都會】電視短片擔任旁白,結果遭到反對派各種人身攻擊及侮辱。

一百多年來,香港填海得來的土地已達7000公頃,約200萬人口因而得享安居。從歷史看,填海絕對是解決香港人居住問題的長久之計。政府填海並不容易虧本,填海每平方呎成本介乎1300至1500元,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區設施用地後,整體仍有一半土地可用作建屋,只要每平方賣地呎價達4000元,便穩賺不賠錢。

填海對香港土地供應的緩解顯而易見

在住房土地供應方面,特區政府和房地產商不應該承擔最主要的責任。

真正應該對此承擔責任的,是泛民等反對派,激進環保組織,不為社會整體考量的某些利益團體。 在反對派方面,他們並不真心支持特區政府解決香港住房問題,而是希望讓這個問題長期存在,借此綁架整個社會的不滿情緒,最終達到他們能夠上台執政、遠離內地、甚至割裂香港的政治圖謀。

而對於香港人來說,要認真思考的是:自己真正需要什麽?如果需要廣袤的郊野公園,原生態的海岸線,享受新界的田園風光、水鳥和蝴蝶,拒絕任何來自資本的土地計劃。那就或租或購,安心住在三五百尺的小居室,不要再有非分之想。


------------2020-04-17 更新------------

為什麽強調香港很多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很突出,可以說關系到香港未來發展,也影響到香港與祖國的關系

香港有沒有經濟問題?有,而且不少,多年來過於倚重房地產行業,產業升級不成功,等等,這些都是。

但經濟上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可以解決的。如果香港充分背靠祖國,依托國家整體發展大局,即使僅僅憑借傳統的金融、航運、旅遊等優勢行業,我認為它依然能夠活得很好。

何況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一直致力發展香港的新興產業。

雖然,香港缺乏完整的產業鏈,很難誕生華為中興;香港也沒有足夠的互聯網人口,以及國內對境外互聯網的管控,香港產生不了騰訊阿裏。但是香港也有自己的發展優勢。

比如,香港具備比較先進、完備的醫療資源,對知識產權的遵守相比內地更讓西方放心,所以特區政府努力發展生物醫藥科技;香港是普通法地區,司法相對獨立,特區政府就致力發展國際仲裁中心,如果發展成功,類似孫楊這樣的國際仲裁,就不一定拿到歐美做,在香港就能完成,這也是香港以致中國的實力體現。

香港幾所大學的電子、電腦、機器人等方面科研水平相當不俗,大疆的無人機技術,最初就是基於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的科研成果。香港的一些研究成果,拿到內地進行產業化,這也是香港一條發展之路。

可惜,今天的香港被各種政治爭鬥羈絆了發展的步伐。

PS:由於稽核不過,中間大段闡述文字刪除了,完整稿只好發到自己公眾號「莫也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