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語文一直作為主要學科,卻總是不被學生和家長重視?

2018-03-22知識

因為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為什麽要學語文,其中的很多人包括教學的老師,輔助學生學習的家長。

我所知道的誤解不僅限於如下:

語文就是風花雪月

只有娘們唧唧的人才看這些

語文沒用,賺不了錢

都是說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背默記憶就是過關

都是中國人,誰不會中文

我從小是立誌要學中文的,沒錯,我大概小學知道有中文系這樣一個專業,就確定自己要一輩子搞文學。

中間漫長的時間裏,我一直在辯證這門學科的意義,努力思考為何而學。

等到自己當了語文老師,又辯證為何而教學。

其實如果循歷史,你會發現關於語文的輕蔑很可笑。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裏,文人和貴族共謀江山,文章和詩賦是獲取權力的門檻,是身份的外化。而政治變革和文學創作幾乎齊頭並進。

到了現當代,中國現代歷史的開啟是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改革文學來變革思想,從而革命洪流滔滔不絕。

延安整風運動,關於文藝的指導幾乎奠基了幾十年間社會思潮的基本形態。

如果語文無用的話,以上這些怎麽解釋?

李白袖中的筆,魯迅手裏的刀,主席的屠龍之書,等到我們這裏,就變成了語文無用?

我直白點講,很多人高考結束,都沒有認真審視過自己的語文課本到底學了點啥。

現有的語文學科課本文章,在選材上,一半是古人思想鑄就,一半是現當代和外國文學經典。

在主旨上,幾乎涵蓋了人類生存的所有元初命題。

在技能上,涉及了社會中所有能使用到的文體和閱讀表達技能。

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集合教育,中文等各類專家,順著學生的認知階段一路順延下來,對接古代,面向當下,連結集體,啟示個人。

如果這些都沒用,我想問下,人類社會裏,什麽是有用的?

語文這門學科到底在教什麽?

1.人之命題。

課本編排最基礎的就是單元主旨。

語文課本的單元主旨就是螺旋上升,保證在不同認知階段,學生有對於世界和個人認知上的提升。

比如,對於親情的多樣化理解。

【背影】講得是多年後,回憶當年和父親隔閡深重時,那種別扭的情感,又深厚,又痛楚。一個不完美的兒子寫給當年不完美的父親,從而成就了一個五味雜陳,最終指向愛的背影。

父愛不是直來直去,什麽父親下雨天送傘這種老段子。

真實的普通人的生活裏,父親也是犯錯的父親,兒子也是執拗的兒子,但是父愛就在幾個橘子裏,在多年後才滂沱成難言的一筆。

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恰好在青春期,正是會擺脫對於父親的崇拜,開始逐漸發現他不過也是普通一人的時候,矛盾和隔閡就在這個階段出現。

重新理解父親和父愛,也重新理解自己對於父親的情感,這才是教學這篇文章最核心的目的。

而【散步】就更直接,它討論在多代際家庭裏,如何相處的問題。

其中講得不是一味地孝道,而是很實際的,就是家人之間互相包容,攙扶著往前走,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在教學生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核心。

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哪來那麽多宮鬥呢,更沒有什麽王子公主的完美輝煌。

雞毛蒜皮一地,連散步這種小事都有分歧,只有包容和愛,讓抉擇變得容易,才能共同前行。

整個知乎裏面,有人特別喜歡把家庭當觀念演武場,動輒把家庭成員的行動上升到宮鬥層面。

等到了社會裏,才和歷史大發現一樣,發現家庭關系是亂七八糟的,親情不純凈,愛情帶著利益,婚姻一地雞毛。

拜托,你語文書上,從小學到高中,這玩意講得明明白白,如果語文白學了,就混了過去,預防針白打了。

起碼提前預知社會形態,比社會給了一個大嘴巴子,才知道人生痛楚要好得多吧。

你能說這些上面東西沒用麽?未來人生,小到個人成長和學習理念,大到家國,個人和集體關系,都有討論和論辯。

一個人在社會裏,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他自己,自己的人生。

生死問題,亙古痛楚的討論,那就多的是。

比如,【北冥有魚】講得就是人生的本質,人生不自由。

比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得就是外部評價體系和人之關系。

比如,【賣油翁】講得是小鎮做題家的共同疑惑,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麽?

以上僅僅是初中一個學段。小初高實際上拉出了一條線,螺旋上升,反復給學生展示人生的諸多滋味,而且探討地極其深刻。

簡而言之,如果能把這些學明白,你基本不需要在未來生活裏上知乎提問些亂七八糟的自我,家庭和生死的相關問題。

2.各類文體

這個就是套用層面,教學各類文體的讀寫,為之後的社會套用準備。

其實在k12階段,幾乎未來可用的所有文體教學都結束了。

論文,公文,新聞,各類大小文體等等。

比如說明文這類, 它就是大學論文的雛形,或者說,到了高中,已經在教論文的讀寫了。

這類文章教學也很簡單,就是讓學生理解研究事物的邏輯和邏輯的表達。

我一般不會先講文章,而會在班上傳遞一樣物品,比如水杯或者筆,要求每個學生從研究者的思路來說,可以研究它哪些方面。

然後一個班級說下來,統共做個歸納,就可以搭建出一個論文的模型。

基本就是研究它的定義,歷史,現狀,評價,未來發展這些基本點。

之後,我會找大學的論文給學生看,讓他們根據目錄大綱,對應剛才的發現,對照寫一個一支筆的研究大綱。

寫完之後,基本就獲得了一個統共的研究模型。

就是下定義,糾歷史,談現狀,論評價,述未來。

那這個,基本可以作為未來閱讀任何說明文的基本模型,也可以作為自己寫這類文章和研究事物事理的基本思維。

其實這玩意,初中就可以教,小初高課本都有。所以到了大學還寫論文困難,讀論文下不了嘴,這就是典型的語文沒學好。

同理到各類文體,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底層思維。

基於理論的讀文章和寫文章不是用感性在那瞎扯,而是更像精確的解剖手術,動用理性和邏輯,進行分解和剖析。

凡強調語文閱讀全憑感性的,我就不知道這觀點是從哪個旮旯角搞出來的。

文章是有嚴格的體式規範要求的,比如知乎上呼號下筆就是詩,現代詩無邊界的,我嚴重懷疑他們k12教育學習沒完成。

3.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

這四個字,看著人人都會,實際上,大部份人都不會。

我又要說起一個段子,就是拿一份現代文閱讀給原作者,作者得了幾分,然後就有人把這個當語文閱讀是穿鑿附會的鐵證,大批特批語文無用。

這裏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如果一個真正在語文學科的標準中,擁有優秀閱讀能力的人,他會發現,現代文閱讀是一個簡稱,它全稱叫現代文閱讀題。

那什麽叫現代文閱讀題,它的意思是,學生需要基於現代文閱讀,聯系題目要求,按要求完成答案。

那作者基於文,如果他沒有按題目要求做法,他不得分,很稀奇麽?

現代文閱讀題的題目,不是僅僅考文章含義,它還有一個核心層面,用題目限定來考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能力。

  • 舉個例子,題幹裏有一類詞,叫「理解」。
  • 比如, 理解句子,理解詞語,理解一段話。

    這個詞就是表達邏輯的限制詞語。

    這類題能作對的前提是,你得理解一種邏輯:

    在生活裏,什麽叫「理解」別人的話?

    舉例:你考了0分,你媽媽冷笑著說:「你考得可真好。」

    這句「你考得可真好」怎麽理解?或者說,理解母親的這句話,需要幾步?

    預設你是一個中文不流利的外國小孩,你理解這句話需要兩步:

    1.認識這句話裏的每個詞匯,知道它的所指,拼湊起來,知道母親在誇你考得好。

    2.結合語境,因為母親的情態和背景,不可能是誇你,又基於中文中有利用反語的諷刺手法的使用規則,所以你判定,這裏「好」是反語,所以她的目的是批評我。

    綜上,在題幹表達中「理解」要怎麽達成?

    1.解釋是什麽。

    這個部份還要結合詞語性質和手法,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賞析,才能完成。

    2.解釋為什麽

    聯系上下文背景,解釋說話人的意圖和創作者寫這句話的意圖。

    沒錯,到了高中段,很有可能說話人和創作者是兩個人,還有多重主旨的分析。

    這類題目,基礎給分點是兩個點,小學階段一般2分,初中4分,高中6分。如果裏面還涉及了手法和詞語賞析,以及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旨理解,可能還會增加分值分配。

    這個題目,考察學生在不同語境裏理解別人表達和意圖的能力,小到談戀愛,工作溝通,大到國家外交,大國方針,「理解」一次,貫穿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

    你不是在獲得題目的分數,這是能力分,邏輯分,是未來人生的分數。

    所以,文章作者答不對這題目很奇怪麽?

    文章作者的身份,只保證了他理解文章意圖,但是不代表他理解基礎的表達能力和表達邏輯。

    同理,分析,概括,賞析,評價,歸納等,這些詞匯基本分布在各類題目裏面。

    試卷上的表達要求,背後其實是思維邏輯能力,是對於日常生活語境的基本理解。

    能在語文現代文閱讀題目部份得高分,不是背幾個公式就完事了。

    邏輯,邏輯,還是邏輯。

    換而言之, 如果能做到理解,分析,概括,賞析等基本邏輯的理解,這個人在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上,就達成了一個高度,他不會活得很別扭,日常交流和工作,會很順暢。

    我每次在知乎上讀和寫語文學科的回答,就一個感覺,替別人費勁。

    有些人的人生為什麽活得費勁呢?

    因為當想要達成一個目標時,從事一項事業和工作,他們草率於認知這件事的性質,從而因為認知的淺薄,深陷於盲目的操作,偏偏又精通於追逐目標。

    這是很多人不幸福和不成功的根源。

    人和人的區別,不在於物質層面,在於認知層面。

    一遇到問題,就歸因外部世界之不合理,是一種很愚蠢的思維。

    世界這東西,一定意義上不是客觀的。

    美國人和中國人眼裏的世界不同,李白和你眼裏的世界也不同,三歲的你眼裏的世界和現在的你眼裏的世界也不同。

    而決定不同的東西才是關鍵,什麽決定了你眼中世界的形態?

    你的認知高度和深度。

    如果總是屢戰屢敗,還總看到世界有問題,歸因下來,是你自己有問題。

    蒙著眼睛射箭,還總想著努力一萬次就成功,這不是瞎扯麽?

    可勁拼數量,完事要麽覺得努力了沒用,徹底放棄人生;要麽覺得箭靶子不合理,然後自暴自棄,把自己心安理得放置到受害者的位置,躺平就完事了。

    到死,都不知道揭開眼前的那塊布。

    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活得很費勁,不是語文學太多,是學太淺和學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