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截止目前的人生裏,有什麽事情是我認為我領悟到的最重要的,那就是 人的生活就像投資品價值一樣,是存在均值回歸的。那個均值,就是你內心最深處的沖動,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我的成長經歷,如果刨去在學校裏因為紀律不好、早戀、翹課、打架、打球摔斷腿這些十年以後都沒所謂的事情,其實是一個非常標準的中國學生成長經歷。進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中考區排名前10,高考分數也足以排入第一梯隊。之後我從復旦輟學出國,去的也都是北美最好的大學。
走在這條路上的我,直到大學的時候,都一直認為社會的金字塔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的篩選形成的。的確,至少從一個校園裏的學生的角度來看,中考的失敗者們,高考的失敗者們,出國留學去了一個不那麽知名的大學的留學生們,相比於人大附、清華、哈佛的同齡人,他們被排除在了某一種可能性之外。這種殘酷的獨木橋就是多少年來鞭策我們每一個人時刻不敢松懈的原因。
畢業以後,起初,父母是達官顯貴的去接手家族生意,哈佛畢業的去Top tier投行,清華北大畢業的去知名券商,三本畢業的小學同學去某個不知名的公司領一個月三五千的薪水,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符合設定的。
緊接著過幾年,事情慢慢就有點奇怪了。一些在校時候成績非常優秀的、畢業以後也順應著期望去投行拼死拼活的,慢慢的受不了了,離開這個行業,去做其他壓力小一些的行業,在美國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日子;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是上學的時候就特別「折騰」的同學,回國創業,現在已經小有所成;一些接收父母生意的,幹不下去,最後公司賣掉的也有,倒閉的也有;也有一些毫無背景的,工作之余勤勤懇懇的愛好著自己的寫作,現在成了小有名氣的作者。
在一個經濟自由度越來越高,具象的門檻對一個人的發展束縛越來越小的社會,到底什麽事情決定了你要走的路呢?
到底是什麽東西,讓一些學生時代看起來特別優秀的人,後來成了特別平凡的人,而又讓那時候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一些人,後來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我想這樣東西在今天和在兩千年前是沒有區別的。那就是你的渴望。
我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在這裏不是要judge任何人的生活選擇。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終你獲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但是我最終明白的是, 人生任何一個階段的「篩選」都只是一種形式,別被這些一時的標準迷惑。定義你最終歸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 因為即使你畢業的時候成績優異獲得了一份高薪高壓的工作,如果你是個不那麽野心勃勃的人,那麽你早晚會被壓力逼迫離開這份工作;即使你學的是理工幹的是碼農,如果你最熱愛的是寫作,那麽早晚有一天,你會用你的閑暇時間因為熱愛而驅動自己創作。也許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寫作裏。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相信,李白如果做了官,他還是會有一天脫靴罵高力士,他還是會有一天浪蕩江湖。為什麽?因為他那麽一個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人,是不可能因為一紙封誥就殺死自己心裏澎湃的詩情畫意的。
所以,再後來,當我每年遇到那些想從事這個行業的應屆生的時候,我總是像無數前輩們一樣,喜歡問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麽喜歡做金融?你喜歡金融的哪個細分?你為什麽喜歡這個細分?這個行業你認為會帶給你什麽?
我也一次又一次的聽到下面的這些答案:「金融很刺激,能夠改變世界」、「金融需要數學頭腦,我數學學得很好」、「金融掙錢多,是很體面的工作」、「我喜歡M&A,一種直覺」等等。
當然也會偶爾有那麽一兩個人,娓娓道來,告訴我他們對行業的認識和了解,告訴我什麽事情表明了他們基因中的東西適合這個行業。
第一種人讓我哭笑不得,而第二種人,哪怕他們的答案不那麽全面和正確,哪怕他們的答案裏有一些矯揉造作,我依然認為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和渴望要遠比第一類人強得多,他們可能會在這個行業裏生存的更好。因為當你發現這個行業的本質和電影裏決定世界的刺激感與高大上毫無關系的時候,還要有一種別的東西讓你願意去從事這份工作。因為不管金融行業可以給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我相信早晚都有那麽一刻,你會發現錢的Marginal Utility不如每天下班陪你老婆吃一頓幸福的晚餐、不如一年可以有五個月去周遊世界、不如去寫一個程式、不如寫一篇小說。把一件事做到8分好也許是因為錢,但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一定和錢沒關系。
另一件想起的事情,是在北美的那些年裏,有幾年夏天住在溫哥華。有一個夏日的晚上,我坐在
自家院子門口,看著才六七歲的外甥和外甥女兒在門口的車道上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追跑打鬧。夕陽落下來,整個天邊都是紅色的,夏天的溫哥華一點都不熱,落日余暉曬在我身上,暖暖的。那一瞬間,溫哥華那種閑散的生活仿佛積累在一起突然拍打在我的心上。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老年人,每天在這個有雪山有大海的地方,每天遛狗、做飯、和朋友打打牌、陪陪小朋友。
我想很多住在海外移民城市的人都有過相似的感覺。溫哥華、墨爾本、Orange County,這些地方就像是一個個巨大的養老院,整個城市與世無爭的安坐在那裏,和北京上海紐約這種分秒必爭的地方形成最鮮明的對比。我也猜想很多中國人奮鬥了一輩子就就是希望自己從中國這個壓迫感過剩的社會裏逃出來。但是在那個晚霞美如畫的夏日傍晚,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逃出來。我才不到25歲,我要離開這個地方,我還想滾滾紅塵,我還想做一些什麽事情,我還想怎麽樣都好,但是我不想靜止。
我拿到job offer回國的時候,我也知道這不見得是一個多麽好的選擇,但是這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邁出這一步,我才知道接下來一個新的我想要什麽,而不是在舊的我身體裏活活困死。
回到問題上。我想絕大多數中國學生回首自己在學校裏的日子,甚至是邁入社會的日子,最應該遺憾沒有一開始就被告知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我是誰,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麽優缺點,我適合做什麽,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麽樣的生活方式。這也是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最大的缺失。殘酷的社會壓力逼迫我們透過復制所謂的成功道路來獲取社會資源,而完全忽視了人的內在動能才是決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這些東西最終會決定你願意為什麽奮鬥,最終會決定你對一份事業的熱情和責任心,最終會決定你把自己放在什麽樣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終會決定你人生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復雜,不見得立刻就有答案,這些問題的答案還是不斷變化的 ,這些問題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樣子互為對照,去不斷地追問,又不斷地在追問後塑造。
這需要漫長的時間,會發生很多反復,你會不認識自己,也會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
世俗的選擇永遠都會給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遠都會給想離開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那麽認識自己這件事情,恐怕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價去選擇你是應當離開,還是應當留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