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盜夢」「造夢」不再遙不可及

2024-09-23心靈
「盜夢」「造夢」不再遙不可及
作者:嚴展宇
影片【盜夢空間】曾講述了一個從他人意識中盜取機密抑或在夢境中重塑他人認知的故事。伴隨著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全球正加速步入資訊高速流動、個體深度互聯的智能資訊時代,這部「意識結構內的動作科幻片」所創造的場景,不再那麽匪夷所思。
在認知科學中,認知被認為是人或人腦利用認知工具對資訊的接收、編碼、儲存、交換、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是認知主體對資訊的主觀構造,其過程可分解為感知、記憶、控制和反應四個部份。技術發展引發的政治後果,是以人腦為物件的認知域,已從「紙上談兵」走向實戰套用,成為繼陸、海、空、天、電、網之後國家間較量的新空間。
「盜夢」「造夢」不再遙不可及
認知域在21世紀進入國際關系的視野,成為國際舞台上的新現象,主要得益於三類因素。
一是國家權力的拓展。以國家視角觀之,隨著物理域競爭漸趨飽和、國家實力構成要素不斷豐富和國家權力執行工具快速拓展,認知域成為國家權力的擴散空間。特別是在國家軟實力競爭交鋒加劇的背景下,國家開始主動探索權力執行的新空間以汲取更多資源,實作優勢拓展。比如,一國可以從自身利益出發,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散播資訊以分散、瓦解、誘導目標國受眾,或針對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使用神經作用藥物,改變其思想認知與情感傾向,進而影響其觀點和行動。
二是競合場域的延伸。以國際互動視角觀之,經「網絡空間作戰」、「認知域作戰」和「認知域戰略」三個階段發展,認知域逐漸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新領域。在2001年以來的「網絡空間作戰」時期,認知域競爭重在奪取「制網權」,網絡空間制霸、資訊操縱與心理戰是這一階段的主要議題。在2010年以來的「認知域作戰」時期,認知域競爭的目標在於服務和配合物理戰場,實踐中技術強國紛紛啟動「認知域作戰」專案,為戰場提供更為高效的協同能力。而在2018年以來的「認知域戰略」時期,認知域競爭開始超越「作戰」,並具有一定的「戰略」意味,認知行動不再局限於戰場環境下本國對他國軍民的認知影響和心理攻擊,而是更側重本國內部軍民的認知協同,以及非戰時狀態下的本國認知安全。
三是新興技術的套用。以技術視角觀之,人工智能技術與神經科學的發展讓認知問題走出實驗室和模擬器,各類認知武器、多種認知戰法得以投入實戰檢驗。2018年前後,認知神經科學和智能技術快速融合發展,計算科學實作了對人類感性和理性的高度模擬,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在認知域和物理域之間架起橋梁,使得心理戰、輿論戰等國家軟實力投射能力大大提高。在此基礎上,各種針對士兵、政要和公眾的認知武器被快速研發與部署,關於認知域的攻防戰略和具體戰法逐漸成為大國競合的新主題,國家間的認知對抗漸趨激烈。
國際競合的新疆域、新高地
隨著國家在認知域中的行動增多以及智能技術在認知行動中的廣泛套用,國家在認知域中的競爭與合作也越來越頻繁,並且分化出不同的行動維度。具體來說,認知域國際競合可分為認知域作戰、認知戰略和認知安全三個維度。
7月5日,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傲意科技(OYMotion),智能腦電波,人體生物電傳感器技術
認知域作戰主要是關註認知技術對戰場態勢的改變,反映了智能技術條件下認知域對物理域的影響。其最終目標是利用認知技術手段,在戰場上實作對另一方的相對優勢,包括削弱或摧毀對手、增強自身及盟友的實力兩個方面。它的策略是將社會科學和創新技術結合起來,透過瓦解對手的戰鬥意誌以減少戰鬥損失、最佳化己方人員與裝備之間的溝通以提高協作效率,或者直接改變對手理解和決策機制以動搖或癱瘓對手。
認知戰略是國家根據認知域的公域性、有序性和永續性特點,使用物理資源影響認知域的宏觀戰略安排。相較於聚焦具體戰場的認知域作戰,認知戰略是在宏大場景中運用和發揮認知影響的一種國家戰略安排。它多以政治、軍事、文化、外交方面的實力為載體,以醜化、激化、分化對手的資訊為「彈藥」,用以孤立、威懾、擾亂、瓦解對手,同時拉攏、引導、團結、安撫盟友。其主要物件是國內外全體公眾,主要思路是如何在非戰爭環境下改變民眾的認知,核心是控制或改變人們對資訊的反應方式,以達到影響政府決策和破壞公共機構穩定的目的。
認知安全是國家開展認知域競爭的基礎和保障。它指的是以一國全體成員為主體,在面對外部認知攻擊或認知操縱時,本國國民的客觀認知能力不被持續性破壞,並且主觀上具有安全感的狀態。在智能時代的國家競合中,獲得物理域優勢與保障認知域安全同樣重要,二者互為表裏,前者主「攻」,後者主「守」,前者側重獲得對他國的戰略與戰術優勢,後者則確保對方無法對自己形成類似優勢。
大國博弈認知域的新趨勢
——國家在物理域的潛能被極大啟用與拓展,戰場對抗強度顯著增加,合作模式進一步最佳化。這突出表現為認知技術對士兵作戰能力的提升效果,諸如神經活性藥物、微生物、毒素和裝置被用作武器,直接影響友軍和對手的認知和身體能力,產生最佳化效果抑或詆毀效應。
——國際競合的戰略目標開始下沈,普通公眾更易受到外部認知行動的影響。海量數據的可用性、高效能計算能力增強了神經成像、生物標誌物和網絡敘事能力,使得國家可以透過影響神經反應的方式影響特定個體和群體的思想、情緒、行動、健康。新型神經網絡模型快速發展,人們能夠描述和預測個體的認知偏差及其神經基礎,並且可以系統地聚焦導致次優決策結果與理性偏差的神經過程。這使得國家能透過「因人施策」的方式開展認知影響行動。
6月24日,聯合國釋出「全球資訊誠信原則」,遏制虛假資訊傳播
——國家影響認知域的方式更加直接、隱蔽,致使認知域易攻難守,國家安全風險增多。硬件上,最新研究能夠成功將電腦數據處理過程和人腦認知活動進行關聯。軟件上,計算科學成功模擬了人腦的分層感知活動。認知攻擊可以對人的理性和感性同時實施精準操縱,防不勝防。現實中,在智能技術加持下,各國心理戰手法和輿論戰策略快速叠代升級,並在烏克蘭危機和巴以沖突中大量演練,國家首次在技術上實作了對目標人群的精準心理操控。
——認知域面臨的威脅更加復雜,各國的認知安全焦慮不斷加深。認知行動的目標物件往往是特定的個人或群體,而非抽象的國家。由於個體的認知能力有限,在虛假資訊、深度偽造、計算宣傳等智能資訊傳播手段的作用下,不僅個體很難有效應對來自認知域的威脅,國家也不易對公眾施加直接影響,國家權力在認知域中無法像在物理域中那樣順暢執行。
總之,在智能時代,認知問題正與國際關系深度滲透融合,加速互相影響,認知域已經成為國際競合的新舞台。對此,我們應當做好戰略準備,在認知域作戰層面靈活高效、攻守兼備,在認知戰略層面預先布局、贏在先手,在認知安全層面提高敏感度、增強韌性,保障國家的認知安全和戰略主動。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計算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