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經濟緩慢復蘇,貿易逐步回暖。2025年,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恐再加劇,國際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全球經濟將如何執行?企業有怎樣的計劃和期待?2024年12月2日至18日,【環球時報】輿情調查中心聯合【日本經濟新聞】、南韓【每日經濟新聞】面向中日韓三國企業管理者開展第13次「中日韓企業管理者經濟預期年度調查」,來自中日韓三國共287位企業管理者對全球經濟、本國經濟及所在企業的發展現狀、經營環境、未來預期等發表看法。調查發現,對於2025年的經濟,日企預期最樂觀,中企謹慎樂觀,韓企最悲觀;對於經營環境的改善,中企最為樂觀,經營環境預期穩中有進成為主流認知。
圖片說明:第13次「中日韓企業管理者經濟預期年度調查」顯示,對2025年世界經濟預期,認為將「快速增長」「穩步增長」以及「保持平穩」的比例之和,中企為98%,日企為96%,韓企為56%。
中日企業較為樂觀,韓企最悲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10月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4年和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2%,報告稱,在通貨緊縮過程中,全球經濟保持了異常強勁的韌性。對於2024年的全球經濟及2025年的全球經濟走勢,中日韓三國企業管理者中,日本受訪者最為樂觀,中國受訪者更謹慎樂觀,南韓受訪者最為悲觀。關於2024年的全球經濟,一半以上(53%)的日本受訪者和近四成中國受訪者認為處於增長狀態;而相對多數(46%)的南韓受訪者認為會惡化,僅三成認為是增長的。關於2025年的全球經濟,中日韓三國受訪者的認知與其對2024年的預期基本一致。一半以上(51%)的日本受訪者和四成多(43%)中國受訪者認為將增長;相對多數的南韓受訪者(44%)認為將惡化,僅22%選擇「穩步增長」。
調查還邀請三國企業對本國經濟2025年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數據顯示,韓企受訪者的預期最為悲觀。在中國,98%受訪者預期本國經濟2025年將「保持平穩」和「增長」;在日本,81%的受訪者預期「穩步增長」;在南韓,42%的受訪者預期本國經濟在2025年將惡化,占相對多數,僅18%持增長預期。
具體來看,對於2025年的物價走勢,中國受訪者預期最為樂觀。在中國,65%的受訪者認為將不變或下降,僅35%認為會上漲,其中33%認為上漲振幅在3%以內。日本有92%的受訪者認為物價將上漲,南韓有82%認為將上漲。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三國企業的預期符合各自國家的國情。中企的樂觀預期體現了他們對市場的信心和希望。日企的信心主要源於日本終於結束‘失去的30年’的通縮狀態,結構性問題正在改善,經濟信心大大增加。韓企的悲觀主要受政治動蕩和低生育率等因素的影響。」
多元因素影響投資計劃
對於2024年和2025年經營環境的變化,中國受訪者的感受最為正面。認為2024年的經營環境沒有變化或有所改善的中企受訪者接近九成,日本為72%,南韓為13%。對於2025年的經營環境,九成多(92%)中企受訪者認為將不變或改善,日本為77%,南韓為39%。
中日韓三國受訪者對於影響2025年經營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上存在差異。在日本,「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及通脹持續」居首,提及率為53%;在中國,「氣候變遷加劇及隨之而來的各種自然災害」居首,提及率為38%;在南韓,「包括美國大選在內的日韓中政治事件」被認為是首要原因,提及率超過一半(51%)。「中美摩擦導致的不穩定環境擴散」同時被中日韓三國受訪企業視為第二大主要因素,提及率分別為25%(中)、47%(日)、39%(韓),可見,中美貿易摩擦對日韓企業的負面影響大於對中國企業。此外,在南韓,有近四成受訪者將經營環境惡化歸因為「本國經濟衰退導致的經濟增長動力減弱」。
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對【環球時報】分析說:「2025年,中日韓合作機制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框架下會有更大發展空間。」大韓商工會議所調查本部長(常務理事)姜錫久認為,困擾南韓經濟增長的內需低迷還會持續,成為經濟的最大掣肘。企業的動力也明顯不足,在全球圍繞新產業、新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南韓企業產業競爭力下降可能對國家未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在投資計劃方面,談及2025年環保方面的器材投資,中國企業增資可能性更大,56%的受訪者表示會增資10%-50%或以上,1/4將與2024年持平,一成多計劃減資。南韓也有50%的受訪者表示會增加環保器材投資,近兩成計劃與2024年持平,三成多暫無計劃。日本企業的不確定性相對更大,超半數受訪者未定計劃,1/4表示會與去年持平,近兩成計劃增資。2025年,在數碼化投資方面,南韓受訪者的增資意願更高,65%計劃增加投資,一成多會與2024年持平;中國也有超半數的受訪者表示會增資,近三成與去年持平;日本有不足1/4的受訪者表示會增資,相對多數受訪者(47%)還未制定計劃。
三國企業偏好不同合作領域
聚焦2025年的中日、中韓關系,穩定向好在三國均獲廣泛認同。在中國,認為中日關系(57%)、中韓關系(55%)不會有變化的受訪者均超過半數,認為中日、中韓關系將改善的比例均占三成多。超七成的日企受訪者認為中日關系不會變化,兩成多認為會改善。南韓有四成受訪者認為中韓關系將「無變化」,三成多認為會改善。
當邀請三國企業受訪者對與其他兩國企業的合作意願進行打分時(滿分10分),中企對於與日韓企業合作均表現出較高的意願,日韓企業間的彼此合作意願也比較強,但韓企與中企合作意願相對偏低。中國企業中,分別有66%、72%的受訪者與日、韓企業的合作意願不低於7分。日企中,分別有64%和69%的受訪者與中企、韓企的合作意願分不低於6分。在南韓,與中企、日企的合作意願分數不低於6分的受訪者分別為48%、72%。
對於值得合作的領域,三國受訪者呈現出不同的偏好。中企受訪者更看重與日企在醫療生物、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汽車等領域開展合作;與韓企的合作則更看重醫療生物、核能、氫能、新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相關器材及儀器等領域。韓企中,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為與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相關器材及儀器上最值得合作,智能汽車相關軟件、電池的獲選比例也近四成。對日企來說,更偏向於與中企在智能汽車和新能源領域開展合作。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軍紅對【環球時報】分析說,當前中日韓三國合作的背後是新興產業大潮的驅動。在數碼化及能源轉型領域,中國在尖端技術上實作「彎道超車」,日韓在材料、機械等傳統產業中也保有基礎性優勢,三國各有所長,合作空間廣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高島大浩理事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日本企業正認真思考如何在中國銷售產品與服務。不僅限於日本企業,許多企業正在將中國從全球出口基地轉變為開拓內需的重要市場。呂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未來,中日韓經濟合作的主要風險在於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南韓更易受國際政治環境影響而出現波動。中韓可以透過加強在環境、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逐步加深了解,提升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