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文化中國行|遇見小而美的鄉村博物館

2024-09-13心靈

來源:農民日報文化視野

圖為農歷博物館館長張放在給前來研學的孩子們講解農歷知識。 受訪者供圖

「真沒想到,原來中國的農歷竟然是一個如此博大精深的系統!」參觀完農歷博物館,來自杭州市蕭山區的遊客小陳發出這樣的感嘆。這座「隱藏」在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溪口村的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以農歷為主題的鄉村博物館,也是浙江省四星級鄉村博物館、杭州市五星級鄉村博物館。「農歷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重大貢獻,我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農耕文明的魅力。」農歷博物館館長張放說。

2021年9月23日,浙江省啟動了鄉村博物館建設專案,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建設1000家鄉村博物館的目標。在2023年5月浙江省公布的第一批鄉村博物館名單中,張放的農歷博物館榜上有名。

鄉村博物館連線歷史與現代,傳承鄉土文化、展示鄉村新貌。借著全國「文博熱」的東風,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百丈鎮更是提出了要用3年把溪口村打造成「鄉村博物館第一村」。為什麽選定鄉村博物館這個方向?如何實作這一目標?記者走進百丈鎮溪口村探訪。

美麗鄉村與文化能人的交集

鄭芬蘭是浙江省土布紡織技藝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2002年,27歲的鄭芬蘭在貴州馬嶺河峽谷徒步時,機緣巧合下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裏收到了一把用了63年的梭子,自此開啟了她的「尋梭」之路。

2017年,鄭芬蘭因參加「魔豆媽媽創業扶貧大賽」來到百丈鎮。「以前不知道,在杭州周邊,竟然有這樣美麗的鄉村。」有著省級AAA景區村稱號的溪口吸引並留下了鄭芬蘭。

彼時的百丈鎮也正在尋找發展出路。近些年,周邊發展旅遊的鄉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何另辟蹊徑,破解同質化難題,實作差異化發展?問題擺在了百丈鎮眼前。

2021年,國家文物局將浙江列入鄉村博物館建設試點省份。2022年3月,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釋出【浙江省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鼓勵專業團體參與鄉村博物館營運和管理。

百丈鎮黨委政府積極響應,改造廢棄廠房、盤活閑置民居資源,栽下梧桐樹,引得鳳來棲。一邊是搭建完善的場地,一邊是有著豐富資源的文化能人,鄉村博物館成為二者的契合點。2022年5月26日,鄭芬蘭帶著各式各樣從世界各地「尋寶」來的兩萬三千多把梭子,在溪口村安了「家」,取「傳承梭織手工藝」之意,從此,她便又多了一個身份——傳梭博物館館長。

同樣被這個平台吸引來的還有張放。和農村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放退休前是浙江大學的教授。農學出身和長期的扶貧經歷讓張放有著深厚的鄉村情結。2022年國慶日期間,張放的農歷博物館正式開放,談及建立農歷博物館的初衷,張放說,要讓富起來的村民內心也充盈起來,讓村民為自己擁有如此厚重博大的農耕文化感到自豪。

在農歷博物館門口,記者見到了正在引導遊客的村民,上前詢問得知,他在博物館對面經營了一家民宿,閑時會到博物館幫著打掃衛生,有時還會嘗試做解說員,「農歷是我們一直使用的,看完張教授的博物館我才知道原來我身邊有這麽好的文化資源,我感到很自豪!」文化能人進村,村民自發參與,在溪口村,記者看到了一場鄉村與文化能人的美好際遇。

鄉土文化與特色展陳的碰撞

與城市裏有著珍貴藏品的博物館相比,鄉村博物館的特點和吸重力在哪?這是百丈鎮文化管家周紅麗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

如果翻開【浙江省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便可看到:鄉村博物館在建設過程中「要體現鮮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品一館’的地方特色」。那麽,百丈鎮的特色在哪?

「百丈鎮位於良渚文化走廊最西端,溪口村在文化底蘊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周紅麗說。鄉土文化中內建鄉愁的色彩,城市裏缺少的濃濃鄉土味兒大概就是鄉村博物館的魅力所在。「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名片’,百丈鎮是毛竹之鄉,你看咱村現有的6家博物館裏,不僅個個帶有竹子元素,自身特色還不少呢!」

「右腳踩下去,‘經緯線’就張開了,然後把梭子從一邊用手頂到對面,再踩下左腳,就可以‘打緯’了。」傳梭博物館內,講解員王麗敏正在給來自江蘇常州的小遊客示範如何用織布機織布,「這台織布機是鄭芬蘭老師的外婆留下來的,傳承了3代人。」除了可以現場看到織布機工作,遊客還能完整地看到十二道紡織技藝工序。「你們看,這個織布機像不像布達拉宮?藏族奶奶就是坐在這樣的織布機前織毛毯。」在創新的展陳理念下,透過場景復原、數碼互動等方式,遊客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古老的梭子世界。

從傳梭博物館步行10分鐘就到了農歷博物館。張放正在給遊客介紹一枚十二生肖紋圓佩:「星辰歷也叫幹支歷,其中‘十二地支’就對應了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在農歷博物館展示的數百件藏品中,每一件都能與節氣物候、農耕詩解等農歷知識點關聯,讓遊客在欣賞藏品的同時也能直呼「學到了」。

政策加持與業態創新的合力

在持續火爆的「文博熱」裏,鄉村博物館不得不進行的「冷思考」是:如何將其持續經營下去?

今年3月,百丈鎮釋出了全球鄉村合夥人的招募令,邀請熱愛鄉村的「村博人」共建百丈。「鎮上有35幢閑置民居和近30畝土地,還有5000多平方米的舊廠房、學校可以翻新重建。」周紅麗對記者說,「溪口目前已經有6家博物館、藝術館,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怎麽把它們發展好、營運好,把‘百丈村博’這個IP建立起來。」時隔一個多月,在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百丈鎮又出台了「鄉村博物館+」黃金10條政策,在鄉村博物館的租金、裝修、執行等10個方面予以支持。

「黃金10條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專案給予三年租金補助,每年最高100萬元呢,這讓我們對在溪口落戶更有信心了。」蔡誌忠文化館館長宋繼中笑著說。今年1月,蔡誌忠文化館在溪口村正式對外開放。作為享譽國內外的漫畫大師,蔡誌忠作品中的老夫子形象成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文化館一經開放,就立刻吸引周邊學校學生到此研學參觀。「暑假期間,研學的孩子們擠滿了展廳,我們不得不和旁邊的傳梭博物館一起接待。」宋繼中說。

圖為蔡誌忠文化館館長宋繼中在為遊學的孩子們講解。 受訪者供圖

在文化館的二層,記者看到了一些工作人員在準備網絡直播。「蔡誌忠老師是我們公司的IP,他也授權了我們開發一些文創產品。」宋繼中說,「現在每個月直播大概有100多萬元的銷售額。」

和蔡誌忠文化館不同的是,張放的農歷博物館除了銷售文創產品,還承接展覽設計,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知道了農歷博物館。

「不久之後,竹博物館、精微藝術館等也會落戶溪口,博物館集群勢必會遇到資金和人流量的問題。」百丈鎮相關負責人坦言,「我們已經成立了鄉村博物館聯盟,把大家都聚集起來,定期去鎮裏,談專案、吸引更多人才,資源共享,為博物館持續賦能。」

作者:毛曉雅 陳銀銀